中國缺改錐嗎:良知警醒,則邪不壓正

中國缺改錐嗎:良知警醒,則邪不壓正

  • 關注秦朔朋友圈
  •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116篇原創首發文章

這個時代,電影向縱深處走去,現實隨後揭露出更深遠的面目。《我不是藥神》和《邪不壓正》播出之後,隨後疊加發生了《疫苗之王》的焦慮、恐慌和反思。

中國缺改錐嗎:良知警醒,則邪不壓正

良知

《我不是藥神》幾乎零差評,可能因為這樣的故事情節讓人不忍心差評,他們心裡一定有這樣的愧疚感:這些白血病家庭我幫不了他們,那我還能不給幫他們的人點贊嗎?其實,這只是第一層思考,更多心智成熟的人在默默重複片尾老奶奶那句話:你能保證自己一輩子不得病嗎?對影片的共鳴又一次激起了我們一直不敢面對的焦慮:“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

因病致貧,這樣的故事每時每刻都在上演。作為40歲左右,上有老下有小的我們,每個月的資金週轉就像錶盤一樣精準,某月某天還某筆貸款,不敢想象任何突發的家庭變故,只能消耗身體,折舊生命,拼命賺錢。41歲生命秒停的事不時在我們身邊上演,焦慮到吐槽無力。也正是這種巨大焦慮和壓力下,為了不得“窮病”,很多人會道德迷失,行為走形,變成自己都不認識的人。

中國缺改錐嗎:良知警醒,則邪不壓正

《我不是藥神》裡的徐崢不是救世主,他只是為了掙錢,擺脫“窮病”。用倒藥賺來的錢開了公司,當變成成功人士,他又要面對新的焦慮;當曾跟隨他的呂受益死去,他又用賺來的錢重操舊業,2000元一盒買進,500元一盒賣給患者,花錢買回內心的安寧,贖自己的罪過。

《我不是藥神》表達的人生無奈和人性溫暖中,我們看到了徐崢所飾演的程勇時不時面對良知的拷問,從一個藥販子到最後的義舉,他贏得了尊重,在他被抓上警車離開時的那一幕,所有患者摘下那層厚厚的像隔了一堵牆的口罩默默向他行注目禮,讓人動容。

人生面對選擇就像那句歌詞:學不會也做不到,做不到也忘不掉。忘不掉還不敢要。真是可悲又可笑。這就是良知被矇蔽時大多數人的樣子,良知需要覺醒,不要變成《邪不壓正》裡說的那些“穿衣服的猴子”。

中國缺改錐嗎:良知警醒,則邪不壓正

俠之大者,邪不壓正

《邪不壓正》豆瓣評分只有7.2分,說明一百個人心裡有一百個姜文。嬉笑怒罵,皆是電影。片中身份神秘的女裁縫關巧紅(周韻飾)有句臺詞:北平也有很多跟人你一樣不想被看見。因為他們在幹些見不得人的勾當,殺人搶掠。

其實這個風華絕代的關大娘,是一個以裁縫為身份掩護的復仇者,其原型是民國年間花十年時間殺掉軍閥孫傳芳為父報仇的施劍翹。1925年,直奉大戰期間,孫傳芳背信棄義殺掉了被俘的施從濱。其女施劍翹作詩明志,“被俘犧牲無公理,暴屍懸首滅人情。痛親誰識兒心苦,誓報父仇不顧身。”歷時十年,施劍翹放開裹足得以練成一身武藝,爾後不惜拋夫棄子,最終在天津得以手刃孫傳芳。此事轟動一時,後來施劍翹被判十年,入獄十一個月以後特赦。錚錚鐵骨,激盪人心。

中國缺改錐嗎:良知警醒,則邪不壓正

時至今日,還是有那麼多人不想被看見,幹著些見不得人的勾當,賺著黑心的錢,泯滅良知,心安何處?同樣,現實中還有很多不畏強暴的施劍翹,他們勇敢踐行著光復良知的使命。

片中藍青峰(姜文飾演)被漢奸朱潛龍吊打時,義子李天然去質問:那我該相信誰啊?藍青峰:相信你爸爸我呀!李天然:我怎麼相信你啊,爸爸?想想最近發生的種種,我們如何回答這般的拷問。

中國缺改錐嗎:良知警醒,則邪不壓正

找婦科大夫治腳

面對問題,我們會發文件,搞運動,結果可能是九龍治水,互相推諉。《邪不壓正》裡李天然的良方是:“讓婦科大夫治腳”。婦科大夫瞭解女人,也能想出來女人從“小腳”到“正常大小的腳”的方法論:做一個“動感單車”讓腳運動舒展開來。所以,瞭解現場,掌握實情的人做決策,有抓住問題關鍵的建設性方案才靠譜,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如何能讓這位女俠接受這套治療方法,李天然這個婦科醫生對女性的關切和同樣有復仇任務的同理心的共鳴,缺一不可。

面對問題,只需要同理心。面對讓人絕望的疫苗事件,我們需要明明白白的交代,天堂在上,刀劍在下,邪不壓正。

中國缺改錐嗎:良知警醒,則邪不壓正

動靜越大越安全

有人說,魚只有7秒鐘記憶,所以它們很快樂,記憶裡面都是轉瞬即逝的精彩世界。人非魚,安知魚之樂?好吧,但人畢竟不是沒有夢想,沒有良知和責任的鹹魚。

我們不能在三聚氰胺事件,疫苗事件過後,討伐一陣就束之高閣,給了這些社會公敵做公關的緩衝期,讓他們有東山再起的機會。這樣的民生事件,觸及底限的,不管是誰,就是人類公敵,跟希特勒反人類罪性質一樣惡劣,邪不壓正,要同仇敵愾,用腳投票,團結就是力量,藍青峰說的對,對於正義方“動靜越大越安全”;對邪惡方“動靜越大越嚴審”。我們相信,邪不壓正。

中國缺改錐嗎:良知警醒,則邪不壓正

中國缺改錐嗎:良知警醒,則邪不壓正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在《論語》的記載中,孔子曾兩次說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一次是在《論語·子罕》裡,一次在《論語·衛靈公》裡。這裡的德就是指美德,色就是指美色。孔子通過自己的經驗和閱歷表明,他沒有見過愛好美德像愛好美色一樣的人。

“食,色,性也”,說的是,好色是天性;《大學》有句話: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始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意思是說,所謂心要誠實,就是說自己不要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臭氣和喜歡美麗的顏色一樣,這樣才能說自己意念誠實,心安理得。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要謹慎對待離群獨居的生活,所以,我們希望更多人誠意修身,進而擦亮良知。

《孟子·盡心上》 :“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

《大學》裡還有句話“致知在格物”。明代哲學家王陽明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裡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陽明先生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中國缺改錐嗎:良知警醒,則邪不壓正

知行合一,中國缺改錐嗎?

中國缺改錐嗎?片中潘公公其實在反問:有種的,空有一身好武力不知道幹嘛;沒種的,知道幹嘛卻啥也幹不了。

於是,也反問自己一句:你能保證自己一輩子不得病嗎?

我們需要一個明明白白的交代,更需要每個人知行合一,致良知,則人人皆是聖人,終將邪不壓正。

中國缺改錐嗎:良知警醒,則邪不壓正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中國缺改錐嗎:良知警醒,則邪不壓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