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淇縣城鄉總體規劃(2015-2030)》草案公示方案

淇縣城鄉總體規劃(2015-2030

草案公示

一、 編制目的

為落實國家、河南省發展戰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落實鶴淇一體化發展戰略,堅持以人為本,促進淇縣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快城鄉統籌,提升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科學指導淇縣城鄉規劃管理和建設工作,特制定本規劃。

二、 規劃期限

本次規劃期限為2015-2030年。其中近期為2015-2020年;遠期為2021-2030年。

三、 規劃範圍

(一)縣域:淇縣行政區劃範圍,總面積約567平方公里。其中,2014年劃為鶴壁市直管區的淇河南岸片區,為規劃協調區,面積約34平方公里。

(二)規劃區:北至鶴壁市直管區南邊界、西至小滹沱村西邊界、南至西裴屯村南邊界、東至淇河,總面積約為102平方公里。

(三)中心城區:北至思徳河、西至南水北調總乾渠、南至西裴屯村南邊界、東至京珠高速,總面積約為51平方公里。

四、 城市性質

中原城市群核心發展區與北部跨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銜接的縣級節點,鶴壁市城市副中心,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以綠色食品、紡織服裝、裝備製造、清潔能源等為主導產業的,生態宜居的文化旅遊城市。

五、 城市職能

承載中原地域文化記憶的歷史文化名城

豫北地區重要的文化旅遊服務基地

豫北地區綠色食品產業、紡織服裝產業、裝備製造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基地

鶴壁市城市副中心,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六、 總體發展目標

協調生態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把淇縣建成以地域歷史文化傳承為支撐的,一二三產協同發展的,城鄉社會服務完善、公共生活豐富、全域文化休閒旅遊蓬勃開展的,具有明確形象特色的、高品質的生態健康環境友好示範縣。

七、 城市規模

規劃2020年,中心城區人口規模為14萬人,城市建設用地規模控制為17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

規劃2030年,中心城區人口規模為2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規模控制為21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106平方米。

八、 縣域城鄉統籌規劃

(一) 縣域總人口與城鎮化水平

規劃2020年,縣域總人口為30萬人,城鎮化水平為60%。

規劃2030年,縣域總人口為35萬人,城鎮化水平為75%。

(二) 縣域空間結構

規劃淇縣縣域空間結構為:“一軸兩翼,四區七節點”。

“一軸”:指縣域中部沿區域交通走廊集約發展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主軸。

“兩翼”:指西翼山地丘陵風貌片區和東翼淇河農耕風貌片區。

“四區”:指縣域內四個功能目標和景觀特徵各異的城鄉融合發展區,分別為產城融合型發展區、太行山前工貿旅遊混合型發展區、西部山地特色旅遊發展區、淇河特色旅遊與高效農業發展區。

“七節點”指縣域內七個主要功能集聚節點,即中心城區和北陽鎮、廟口鎮、西崗鎮、靈山街道辦、黃洞鄉和高村鎮。

(三) 縣域村鎮等級規模結構

順應並引導縣域人口向中心城區集聚的發展態勢,在城鎮等級規模的安排上體現為鄉鎮規模的縮減和中心城區的強化。

淇縣縣域村鎮等級規模結構規劃為“中心城區——中心鎮——一般鄉鎮——中心村——一般村”五個等級。

(1)中心城區:即淇縣縣城,為縣域中心城市,包括朝歌、橋盟、衛都三個街道辦事處的部分行政區域,規劃至2030年人口規模為20萬人。

(2)中心鎮:北陽鎮、廟口鎮、西崗鎮,規劃至2030年人口規模為別為1.8萬人、1.5萬人、1.2萬人。

(3)一般鄉鎮:靈山街道辦事處、高村鎮(不含市直管區)、黃洞鄉,規劃至2030年人口規模為別為0.6萬人、0.9萬人、0.6萬人。

(4)中心村。

(5)一般村。

(四) 縣域村鎮職能結構

規劃縣域村鎮職能分為五個類型:綜合型、工業型、旅遊型、旅遊林業型、農貿型。

表1:縣域村鎮職能結構規劃表

城鄉

等級

職能

類型

城鄉名稱

主要職能

縣域

中心城

綜合型

中心城區

承載中原地域文化記憶的歷史文化名城;豫北地區重要的文化旅遊服務基地;豫北地區綠色食品產業、紡織服裝產業、裝備製造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基地;鶴壁市城市副中心,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中心鎮

綜合型

北陽鎮

以生態養殖、綠色食品加工、休閒生態旅遊服務為主導的,一二三產功能聯動特色突出的近郊型小城鎮。

工業型

廟口鎮

以清潔能源、新型建材、資源綜合利用等循環產業發展為主導的工業型小城鎮。


綜合型

西崗鎮

以發展鄉村文化旅遊、養生休閒等旅遊服務產業和現代農業技術服務為主導的鄉土型小城鎮。


一般鎮

綜合型

高村鎮

以發展社會公共服務,商貿物流服務產業為主導的近郊型小城鎮。

旅遊型

靈山街道辦

以發展旅遊觀光、休閒度假、民俗文化體驗等相關旅遊產業為主導的旅遊型小城鎮。


旅遊型

黃洞鄉

以發展傳統鄉村文化旅遊、休閒度假等相關旅遊產業和山林經濟產業為主導的鄉土型集鎮。


中心村

旅遊林業型

鄉村綜合服務點,以鄉村生態旅遊和林果業為主,輔以農業種植和畜牧養殖業。


農貿型

鄉村綜合服務點,以農業種植為主,因地制宜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畜禽養殖。



一般村

旅遊林業型

一般鄉村居民點,以傳統民居與自然生態為特色,結合林果業重點發展鄉村文化休閒旅遊,形成旅遊林業型村落群。


農貿型

一般鄉村居民點,以農業種植為主,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畜禽養殖和林業。



(五) 縣域綜合交通規劃

重點強化淇縣縣城與鶴壁市中心城區、鶴淇產業集聚區的快速聯絡,構建合理的縣城對外交通通道;強化縣城與各鄉鎮的交通聯絡,完善各鄉鎮之間的連接道路;結合旅遊發展要求,建設具有特色的遊覽道路系統。

(1) 鐵路

強化與京廣高鐵鶴壁東站的交通接駁,提高京廣高鐵客運線路對淇縣的服務水平。建議改擴建京廣鐵路淇縣站場,提升貨運能力,並尋求在南北通道上建立城際軌道線路和站點的機會。

(2) 高速公路

淇縣縣域高速公路結構為“一橫兩縱”。“一橫”為範輝高速, “兩縱”為京港澳高速和安新高速(京港澳高速複線)。

(3) 國道和省道

規劃國道為“一縱一橫”,“一縱”為G107,規劃G107改線東遷;“一橫”為G342日鳳線(原S305浚南線提升為國道)。規劃建設S305濮淇線(原S222大海線併入),建設S225安平線(農村公路改建升級)。

(4) 主要縣鄉公路

規劃建設廟西線(廟口鎮至西崗鎮)、黃靈線(黃洞鄉至靈山小鎮)、北西線(北陽鎮至西崗鎮)、西外環線。

(5) 縣域一般公路與遊覽專項通道

實施農村公路鄉村通暢工程,完善城際、城區、城鎮(鄉)、鎮村四級交通路網。重點新修和完善縣城至各旅遊景點的旅遊公路,形成支撐歷史文化遺產與旅遊網絡體系的遊覽專項通道。

(6) 公路站場規劃

中心城區設1個二級公路客運站和2個三級公路客運站;各鄉鎮設置1個公路客運站,達到五級公路客運站標準。

(六) 縣域重要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統籌設置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適應人口結構變化和需求變化,構建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公共服務體系。

將各級鄉鎮作為縣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覆蓋的關鍵節點,按照中心城區、中心鎮、一般鄉鎮三級配置。至規劃期末,縣域各級城鎮公共服務設施配建標準全面達到國家標準,關鍵設施指標取上限值,各類指標全面位於河南省前列水平。

(七) 縣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

(1) 文物保護單位保護

淇縣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74項,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項,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4項。淇縣第三次文物普查共登記271項未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本次規劃建議全部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

(2)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對淇縣歷史文化名城中的歷史城區和中山街歷史文化街區及中山街南段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保護。堅持整體保護的原則,保持傳統的街道肌理和空間尺度,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周邊的歷史環境,提出嚴格的建設控制要求和修繕措施。

(3)傳統村落保護

淇縣現有國家級傳統村落4處,分別是紂王殿村,石老公村、溫坡村、趙莊村;有省級傳統村落6處,分別是東掌村、西掌村、魚泉村、涼水泉村、油城村、大石巖村。

(3)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淇縣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114項,其中省級非遺項目2處,市級非遺項目8處,縣級非遺104處(含重複項)。

(八) 縣域旅遊發展規劃

構建“一帶、一區、一網、一城、一街區”的縣域旅遊框架體系,即淇河自然風光和文化旅遊休閒帶、太行山低山丘陵文化景觀休閒區、縣域文化旅遊交通網絡、歷史城區和中山街歷史文化街區。

九、 中心城區空間佈局規劃

(一) 城市發展方向

城市北部是實現鶴淇一體化戰略的主要空間,是城市發展的主導方向。

(二) 城市空間結構

規劃淇縣中心城區的空間結構為“一心兩片,功能聚合;多軸互嵌,四區協同”。

(1) 一心兩片,功能聚合

“一心”指聚合城市中心綠地與城市中心功能區形成的特色活力中心,“兩片”指新城區以特色商業區為主導的現代特色活力片區和老城區以中山街歷史街區為主導的歷史文化活力片區。

規劃以“活力中心”黏合兩個“活力片區”相向生長,作為淇縣城市形態組織和城市形象塑造的主體空間,具體體現淇縣對於地域生態、歷史、未來三者平衡追求的發展設計。

(2) 多軸互嵌,四區協同

“多軸互嵌”指以鶴淇大道和雲夢大道十字功能軸主導的,多條生態綠軸和特色街巷共構形成的,促成“慢行化”城市公共生活開展的,特色公共空間網絡結構。

“四區”指城市中心區、歷史文化老城區、產城融合發展區、鐵西產業優化區,規劃通過城市道路系統建設和公共設施佈局,實現“四區”的協同發展。

(三) 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規劃構建主幹路、次幹路、支路三級路網體系,形成“五橫七縱”的主幹路結構。“五橫”為緯四路、緯二路、泰山路、雲夢大道、桃園路;“七縱”為朝陽路、中華路、朝歌路、淇園路、淇河路、衛都路、高鐵西路。

規劃至2030年,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達到35%以上;建成區公交線路網密度3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建成區公交站點500米覆蓋達到100%。

中心城區設立公共和配建兩種類型停車場,公共停車場共計19處,各類公建及居住區內的建設應嚴格執行配建停車場指標。

(四)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規劃歷史城區範圍為:北到紅旗路、西到摘星路、南到桃園路、東到淇河路以內的城區,總面積約為1.83平方公里。

(五) 綠地系統規劃

(1)綠地指標

規劃三大指標標準:人均公園綠地≥10m2/人;綠地率≥35%;綠化覆蓋率≥40%。

(2)綠地系統結構

規劃綠地系統結構為“一帶兩環,多廊多點”。一帶指貫通城市中央的趙家渠水系生態綠化帶。兩環一為南水北調幹渠生態林帶、思徳河生態林帶和折脛河生態林帶圍合形成的環城自然生態綠環;二為歷史城區生態濱水景觀綠環。多廊指包括京港澳高速防護帶、京廣鐵路防護帶在內的多條道路綠帶形成的、網絡化的城區生態綠化廊道。多點指城區內勻質分佈的多處休閒公園綠化節點。

(六) 城市設計

(1) 總體形象定位

以園林為主導的複合功能區為中心,以綠色網絡為框架,現代與歷史相互映照,具有豐富街區生活的,各片區有機連續的歷史文化名城。

(2) 城市設計結構

淇縣中心城區城市設計結構為“一帶三灣、兩縱四橫、三心多點、五區協同、生態網絡”。

一帶三灣:指城市濱水空間骨架,一帶是趙家渠濱水景觀帶,三灣指城市活力灣、護城河古灣和人居生態灣三個水灣濱水綠化空間。

兩縱四橫:以南北向道路淇河路、淇園路以及東西向道路泰山路、雲夢大道、人民路、紅旗路構建城市的主要景觀軸線。

三心多點:三心指以特色商業區為主導的新城商貿活動中心、以中山街歷史街區為主導的老城生活文化中心、以趙家渠濱水空間及其周邊公共設施為核心內容的城市新型公共中心;多點指片區級公共服務節點。

五區協同:五區即歷史城區風貌協調片區、新城商業文化生活片區、城市中心片區、鐵西片區、周邊生態農田片區。

生態網絡:以河流及兩側生態綠地、鐵路、公路及城市交通型幹道兩側綠地構建城市生態廊道網。

(3) 街道系統設計

對淇縣縣城中心城區的路網進行適當的加密,在整個城市形成“小街區,密路網、窄斷面、功能混合”的街巷格局,營造誘發人氣的城市環境。

(4) 公共開放空間系統設計

規劃形成城市級、組團級、社區級、街巷級四個等級的完整的公共開放空間層級系統,保障公共開放空間系統的連續性。

(5) 城市景觀節點控制

控制歷史城區風貌協調片區、新城商業文化生活片區、城市中心片區、鐵西片區共5個公共景觀節點。

(6) 重要景觀視廊控制

規劃重點控制兩條視覺廊道,即:①趙家渠——太行山景觀視廊;②中心閣——摘星臺景觀視廊。

(7) 建築高度、色彩與形式控制

在中心城區共形成四類高度控制區,包括:①剛性控制範圍、②限高60m建築適宜建設區;③限高36m建築適宜建設區;④限高24m建築適宜建設區。

城市色彩傾向應延續歷史文化名城的色彩,並與歷史文化名城的色彩相協調;全城的各片區各建築類型的色彩構成應相互聯繫、相互統一,避免雜亂;全城的場所、街道傢俱、小品色彩要統一控制。

歷史城區內建築的建築形式應按照古城整體風貌的要求嚴格控制,體現歷史文化名城特色;歷史城區以外建築的建築形式,應結合城市的歷史特色並順應現代化城市的建設需要。(來源淇縣政府網站)

圖紙:

1. 縣域空間結構規劃圖

2. 縣域城鄉等級結構規劃圖

3. 縣域城鄉職能結構規劃圖

4. 縣域綜合交通系統規劃圖

5. 縣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圖

6. 縣域旅遊發展規劃圖

7. 中心城區土地利用規劃圖

8. 中心城區空間結構規劃圖

9. 中心城區道路交通系統規劃圖

10. 中心城區綠地系統結構圖

11. 中心城區總體城市設計結構圖

重磅《淇縣城鄉總體規劃(2015-2030)》草案公示方案

重磅《淇縣城鄉總體規劃(2015-2030)》草案公示方案

重磅《淇縣城鄉總體規劃(2015-2030)》草案公示方案

重磅《淇縣城鄉總體規劃(2015-2030)》草案公示方案

重磅《淇縣城鄉總體規劃(2015-2030)》草案公示方案

重磅《淇縣城鄉總體規劃(2015-2030)》草案公示方案

重磅《淇縣城鄉總體規劃(2015-2030)》草案公示方案

重磅《淇縣城鄉總體規劃(2015-2030)》草案公示方案

重磅《淇縣城鄉總體規劃(2015-2030)》草案公示方案

重磅《淇縣城鄉總體規劃(2015-2030)》草案公示方案

重磅《淇縣城鄉總體規劃(2015-2030)》草案公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