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統一空間規劃體系 繪製全域發展「一張藍圖」 蚌埠市編制完成《蚌埠市空間規劃(2017-2030)》

城市空間是城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要素的運行載體,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城市空間也在發生著相應的變化。記者從市規劃局獲悉,我市編制完成《蚌埠市空間規劃(2017-2030)》,通過建立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統一管控和高效利用空間資源,提升空間治理能力,促進全市城鄉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有了“棋譜”,實現“多規合一”

如果把城市發展建設比喻成一盤棋,那麼城市空間規劃就是調動指揮規劃、國土、環保、發改等各部門這些“車馬炮”的“棋譜”。在城市空間建設發展中,各部門雖各司其職,但又必須按照空間規劃的總指引,相互協同,統籌推進。

如何有效協調各部門發展,整合各部門規劃,是下好城市發展這盤棋的重要內容。城市空間規劃要實現“一張藍圖幹到底”,需將已有各部門編制有關空間方向規劃內容進行整合,即“多規合一”,將以往各部門編制的規劃統籌在一個規劃範圍內,而城市空間規劃就是多規合一中的“一”。可以說,空間規劃就是城市發展這個大棋局的棋譜,規劃重點考慮了未來蚌埠市的城市發展總需求、總目標,及區域的資源和環境承載力,明確劃定了城市的發展建設邊界,基本農田保護線和生態紅線,即“三條線”。

與此同時,規劃還明確了生態、生活、生產“三生空間”範圍,避免了城市無序蔓延及對農田、環境的侵蝕和干擾。“蚌埠城市空間規劃作為全國、全省空間規劃組成部分,將與周邊市縣的空間規劃無縫銜接,實現全域的發展空間統籌。”市規劃局副局長關於介紹。

我市於2017年9月啟動蚌埠市空間規劃編制工作,《規劃》成果已通過市十六屆人民政府第3次常務會議和市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審議。

此次規劃期限為2017—2030年,其中,近期為2017—2020年。規劃分為市域和市區兩個層次,市域主要包括髮展目標與戰略、指標體系、空間結構與城市規模等內容;市區主要包括城市性質與發展策略、空間佈局規劃、土地用途規劃和控制線劃定等內容。

通過規劃,明確了定位,突出蚌埠特色,打造區域核心地位。提出蚌埠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城市明確定位為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國家綜合交通樞紐,華東地區先進製造業基地,淮河流域中游和皖北地區的科教創新中心和醫療服務中心,淮河流域的生態文明示範區,安徽省旅遊中心城市。

通過“三個統一”,劃定一張藍圖

具體來說,城市空間規劃通過“三個統一”劃定一張藍圖,即統一空間體系、統一指標體系、統一“三區四線”。

《規劃》按照生態優先、集約發展的理念,分類、分層次消除各類規劃矛盾。滿足剛性約束條件,運用逆向思維的空間規劃方法,優先確定約束空間和本底空間;落實全市發展需求,研判開發空間和發展熱點區域;通過空間治理導向下的空間診斷,消除各類規劃差異,最終形成統一的空間體系,並細化落實控制邊界。

在指標體系上,統籌建構了發展指標和空間管控指標組成的綜合指標體系。規劃把發展指標按照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城鎮化與空間利用、生態建設與資源環境保護三個方面18個指標來落實。其中到2030年市域總人口達到543萬人,市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6.4%,市域耕地保有量不低於2020年指標,城鎮汙水集中處理率不低於95%,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集中式飲用水域達標率均達到100%。空間管控指標方面,規劃到2030年,市域開發強度控制在17.07%,市域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101602公頃以內。

《規劃》通過資源承載力分析、生態敏感性分析、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分析和建設用地適宜性分析,綜合疊加市區生態安全網絡格局,確定城鎮空間、生態空間、農業空間三類空間;在三類空間的基礎上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城鎮開發邊界、重大基礎設施廊道控制線,形成全市無縫拼接的一張藍圖,同時構建各部門統一的空間管控體系和工作平臺,為後續審批制度改革、審批流程優化奠定技術基礎。(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