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書上留下傳的徐惠,歷史上有何過人之處?

在電視劇《武媚娘傳奇》中,有一個角色是徐慧,她出身京城名門,初入宮被冊封為正五品才人,與同時入宮的武如意因緣際會,義結金蘭,互相之間相互扶持感情頗深,徐慧甚至為為救武如意差點喪命,但是由於徐慧深愛唐太宗李世民,對於如意的受寵心理產生不平衡和怨恨,所以開始陷害武如意,差點奪去武如意的性命,最終陰謀敗露,武如意與之情斷,太宗也將之打入冷宮,但是太宗駕崩後,徐慧幡然醒悟對武媚娘做的一切太過狠厲,於是祈求武媚娘原諒,但求而不得,最後懷著遺憾為李世民陪葬,終年24歲。

在史書上留下傳的徐惠,歷史上有何過人之處?

而徐慧的原型就是李世民的妃嬪徐惠。《武媚娘傳奇》中作“徐慧”,“惠”和“慧”僅一字之差,或許包含著編劇的良苦用心。

歷史上的徐惠突出了她的“賢惠”,電視劇中的徐慧則突出了她的“智慧”,而歷史上真實的徐惠則 是“惠”與“慧”的完美統一。徐惠出生東海徐氏,唐果州刺史徐孝德是他的父親。徐惠才華出眾, 其弟與妹亦有文采,因此,當時人將徐氏三姐弟比作漢朝班氏。 徐惠才華出眾,才思敏捷,少時便被認為“神童” 。

徐惠是唐太宗的妃子,不過說她是位詩文能手亦不為過。徐惠現存詩文共七篇,其中詩五首, 賦兩篇。

其《長門怨》詩如下: 舊愛柏梁臺,新寵昭陽殿。 守分辭芳輦,含情泣團扇。 一朝歌舞榮,夙昔詩書賤。 頹恩誠已矣,覆水難重薦。 其詩端雅亦不乏氣骨,後世對此頗有好評。比如清代陸昶在《歷朝名媛詩詞》這樣評價徐惠, 說她:“詞風度端雅,善自矜惜,不失為宮妃體制。”清代賀裳在《載酒園詩話》中更是將她與才 女上官婉兒進行對比,對其大加讚賞,說:“豈徒宮闈中,士之變塞者類然也。此語殆參透人情。 賢妃詩饒有氣骨,殆非上官婉兒可比。”民國樑乙真亦說:“唐初宮廷中一大作手。”

徐惠才華出眾,少時便已出名,被譽為我國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神童”。據史料記載,徐惠五個月時就會說話,四歲時便熟讀《論語》、《毛詩》,八歲就會寫作詩文。當時其父徐孝德讓她 試著擬《離騷》作詩,她寫了《擬小山篇》詩,內容如下: 仰幽巖而流盼,撫桂枝以凝想。將千齡兮此遇,荃何為兮獨往? 其父看後大為驚訝,從此徐惠名流於外,唐太宗亦是慕其詩名,將他召入宮中,封為才人。

在史書上留下傳的徐惠,歷史上有何過人之處?

徐惠賢能堪比長孫皇后 徐惠不僅才智出眾,其賢能更是不容小覷,堪比《武媚娘傳奇》中那個讓李世民朝思暮想的長孫皇后,這在其傳世的《諫太宗息兵罷役疏》最能體現。

《諫太宗息兵罷役疏》是徐惠勸諫唐太宗罷兵高麗,停修土木,與民休養生息的上疏。是一篇 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由女性作者寫就的政論文,歷來備受史家讚譽。 這篇上疏主要從三個方面勸諫唐太宗: 【息兵罷役】 上疏中說:“竊見頃年以來,力役兼總,東有遼海之軍,西有昆邱之役。士馬疲於甲冑,舟車 倦於轉輸??雖除兇伐暴,有國常規,然黷武玩兵,先哲所戒。昔秦王併吞六國,反速危亡之兆;晉 武奄有三方,翻成覆敗之業。豈非矜功恃大,棄德而傾邦;圖利忘害,肆情而縱慾。” 【停修土木】 上疏言:妾又聞為政之本,貴在無為。竊見土木之功,不可兼遂。北闕初建,南營翠微,曾未 逾時,玉華創制。雖復因山藉水,非無架築之勞;損之又損,頗有工力之費故有道之君,以逸逸人;無道之君,以樂樂身。願陛下使之以時,則力無竭矣;用而息之,則人斯悅矣。 【戒奢】 上疏曰:夫珍玩伎巧,乃喪國之斧斤;珠玉錦繡,實迷心之酖毒是知漆器非延叛之方,桀造之而人叛;玉杯豈招亡之術,紂用之而國亡。方驗侈麗之源,不可不遏伏惟陛下明鑑未形,智周無際,窮奧秘於麟閣,盡探賾於儒林。

徐惠這篇勸諫唐太宗的上疏有理有據,落地有聲,乍看絕非出自女子之手,由此徐惠的賢能可 見一二。 對於徐惠的賢能,後世美贊不絕: 宋代孫之翰說: “太宗在位歲久, 於後宮不無寵嬖, 但外不聞何人爾。 惟徐充容(徐惠曾被封“充 容”,正二品)以恩顧稱,絕不干預時事,復能諫爭失,則貞觀宮壺之政可知也。”元代戈直評曰: “太宗納諫之德,冠絕古今,外之房、杜、王、魏,內之文德皇后,亦足以交修而夾輔之矣。宮妾之中,復有如徐氏者焉。觀其諫疏,有老師宿儒不能遠過者。嗚呼賢哉!”甚至明太祖朱元璋都說: “乏人矣!昔唐太宗繁工役,好戰鬥,宮人徐充容猶上疏曰:‘地廣非久安之道,人勞乃易亂之源。 東戍遼海,西役昆丘,誠不可也。’今所答皆順其欲,則唐婦人過今儒者。”清高宗乾隆亦說:“元 成有言,願為良臣。流風不振,乃自宮嬪。徐妃上書,東征抗陳。惜哉唐宗,納而弗斷。外事征討, 內營宮館。頓忘初年,如圜斯轉。”

在史書上留下傳的徐惠,歷史上有何過人之處?

以死追隨唐太宗,真情可鑑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徐惠因此憂鬱成疾。她面對太醫的診治,不肯服藥,並說: “先帝待我情深,我唯一的心願是先於犬馬去追隨侍奉先帝陵寢。”第二年,徐惠憂鬱而死,年僅 二十四歲,被追封“賢妃”,同時她的意願也得以實現,陪葬昭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