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已脱欧,美国为何撺掇法国也脱?

西北大地


如果特朗普是随口一说,那么只能看作是发泄不满了。事实上,特朗普并没有能力挑动法国脱欧,法国是否脱欧,只取决于法国人自身,和特朗普属于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即使特朗普成功忽悠了马克龙,马克龙头脑中被植入“留在欧盟绝没有好下场”的无脑逻辑,那么马克龙回到法国后,是否就能让法国脱欧?很显然,也是比较难的,因为法国民众是否同意脱欧,法国的上层精英是否接受脱欧,这是特朗普不能把控的。

有人对英国脱欧大加赞赏,认为英国人很聪明,这正好契合了“留在欧盟绝没有好下场”的无脑逻辑。然而,英国之所以脱欧,其实是英国自身实力不济导致的。英国原本就不应该加入欧盟,但当年英国人死皮赖脸的进来混了,那必然是要遵守欧盟的规则,你不能只享受欧盟带来的好处,却不尽自己的义务。有句话叫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英国人属于出来混的,混得不错吃的不错玩的不错,但就是不愿意付出成本,富贵的时候可以玩,出问题的时候立马走。

这种典型的“小国寡民”的思维,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这让英国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国家,那英国的衰落就很好理解了。英国曾经是日不落帝国,是当年海上的霸主,可就是几十年时间不到,最后沦为了欧洲的边陲,有人称之为“精明”,其实是在给英国的失败找借口。打个比方说,英国原本的资产是1000亿,后来玩的只剩下100亿了,你能说这100亿是精明的体现吗?难道这100亿比曾经的1000亿值钱?这其实就非常无脑了,失败了就是失败了,而英国脱欧,是典型的不接受失败,不接受改变,依然固守旧有的观念。

试想一下,如果英国人的旧有观念真的有效,就不会失去世界霸主地位了,更不会在1940年的时候被德国逼得走投无路,最后被迫向美国求援。欧洲的联合,原本就不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而是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试想一下,为何法国和德国是欧盟坚定的鼓吹者?因为法德两国曾是“世仇”,两国出于政治需要,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这里面原本就没有英国人的位置。在欧洲合众国的概念体系中,英国原本就不在欧洲的体系之内,而且英国在过去上百年间一直扮演“搅屎棍”的角色。在欧洲大陆人看来,英国貌似是欧洲内乱的幕后黑手,躲都来不及,怎么会求着你进来呢?

当初英国死皮赖脸的加入欧盟,则是出于经济上的考量,最开始就排除了政治诉求。但是,英国又跟美国保持着特殊关系,这就使得欧盟对于英国的看法,显得十分复杂。因为美国是最不希望欧洲统一的,将欧盟视作眼中钉肉中刺,而英国最有可能成为美国手中的牌,这是欧洲政治家最为担忧的。按理来说,英国退出欧盟,其实是欧洲联邦主义者最为高兴的,因为英国是这个体系中最大的变量,对“搅屎棍主义”依然是深信不疑,明明已经是一个边陲国家了,却仗着和美国有一层特殊关系,始终以超级大国的目光来俯视欧洲。

英国脱欧后,相当于班级里的坏孩子被开除了,这对欧盟反而是好事。英国是这局棋的失败者,可却搬出“留在欧盟绝没有好下场”的流氓牌,为自己的失败甩了一口好锅。难道当初是欧洲人逼着英国加入欧盟的吗?难道当初欧盟的政治家没有对英国讲清楚责任和义务吗?这必然是讲了的,但英国不会听,因为他们原本就是奔着赚钱的目的去的,欧洲合众国这样的大理想,与英国人骨子里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严重对立的。历史却恰恰给了完美的证明,凡是尽早脱离了英国体系的西方人,基本都能过上好日子,比如说美国、加拿大、澳洲,再比如说英国身边的爱尔兰,而在英国体系之内呆的越久,则越是比较惨。

因为大英帝国的体系,原本就不是可持续的,这些帝国体系的既得利益者,眼里只有英国本土,拒绝殖民地与英国本土的同化,最终殖民地人也必然会脱离其本体。准确的说,殖民地就是为了给本土送钱的,供着本土人享受的,但殖民地人过得是否好,是本土人不考虑的。曾经美国闹革命时,打出的口号就是“无代表不纳税”,这足以说明英国本土和殖民地的关系。

如果法国跟着英国脱欧,欧洲统一进程则会就此终结,那么接下来干什么呢?法国人甘愿和英国当个小国寡民吗?这不符合法国人的本性,也不符合法国政治家的利益诉求,同时也不符合法国民众的根本利益。然而,美国人是最乐意看到这个结局的,因为美国最不希望的,就是欧洲合众国的诞生,这会使得美国霸权从内部瓦解。如果欧盟最终解体,英国不会过得更好,其实会更糟,因为这意味着对面又不稳定了,而英国又不具备日不落帝国时期的实力,如何面对新的挑战呢?

所以,一个统一的欧洲,其实非常有利于英国,只是英国人依然念念不忘那个“搅屎棍主义”,最后别说100亿了,恐怕连10亿也够呛能保住。


图维坦


问题阐述有错别字,但意思理解。回答如下:

媒体消息称,之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对法国总理当面说,建议其与脱离欧洲,没考虑予以委婉拒绝:“关门说的话就让它留在门内吧,我认为反复说没什么好处。”

另有消息:

据英国《卫报》7月2日报道称,就在英国国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正努力说服内阁增加国防开支的时候,一位来自国外的“声援者”出现了: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写信给威廉姆森说,如果英国再不增加军费投入,那么作为美国最亲密军事盟友的地位就可能遭到动摇,而被法国取而代之

这封信是在6月12日,也就是马蒂斯到访伦敦之后第三天寄出的。在这封威廉姆森本人公开给外界的信中,马蒂斯表示了对英国军事实力减弱的担忧,并且将其与法国不断增强军力的努力进行比较。

马蒂斯在信中称:“作为全球参与者,法国和美国得出结论,现在是大幅增加国防投资的时候了。其他盟友也在效仿。

马蒂斯表示,尽管英国仍是最佳选择的合作伙伴,这符合美国和英国的最佳利益,但“英国将需要投资并保持强大的军事能力”

马蒂斯在信中说,他“并不是在教你该如何优化财政支出”,但他希望“能够很快见到英国明确而充分的国防投资计划,从而使我有信心和力量将自己的未来与你的缔结在一起。”

当然,马蒂斯也为英国设身处地着想了一番:“像英国这样的全球国家,在全世界拥有利益和责任,我们对英国国防开支的期望值肯定会超出只有地区利益的盟友。如果没有一支充满活力的军事力量,世界和平与稳定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此前《泰晤士报》曾报道称,威廉姆森试图获得皇室的支持,以使得政府同意英国军方每年至少增加25亿英镑军费的计划威廉姆森认为英国军力的减弱已经难以忍受,其结果之一就是当英国护卫舰“萨瑟兰”号在南海进行所谓“航行自由”行动时,先后遭到了16艘中国海军军舰的“围观”。而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的时候,英国还曾经派出以“卓越”号航母领衔的“洋浪97特遣舰队”(23艘各型舰船的大编队)赴南海耀武扬威。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

根据如上消息,可以看出英国虽然按照美国的意愿脱离了欧洲,但美国却还在施压,比如经济方面加征关税,比如军事方面要英国增加军费并加大购进美国武器的力度,同时更多承担美国在英国的军费、承担北约的军费。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美国防长不惜现身说法,直接喊话英国防卫大臣如果英国无动于衷,将考虑让法国替代英国作为美国最重要盟国的地位。

就个人看法而言,英国国会可能按照美国意愿批准增加军费强化军力更多承担北约军费和美国驻军费用,国内如此的呼声也渐高,事实上北约多国都准备这么做。

美国不惜以如果北约多国不听话,美国将和俄罗斯改善关系来威胁——我说你不愿听那就让俄罗斯直接跟你说说,其目的无非就是刺激北约多国自我强大军力、从美国多买武器,更听美国的话,从而结成更强大有力的整体。

言归正传,美国在鼓动英国脱离欧盟之外,看来还在撺掇法国也脱,美国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其目的是要拆散欧盟乃至于世界经济组织,构建G7(美日英法德意加)无关税无壁垒的一体化整体,至少有几个消息可以说明这一点——

一、7月4日,美国驻德国大使格雷内尔在柏林召集戴姆勒董事会主席迪特尔·策彻、宝马董事会主席哈拉尔德·克吕格尔和大众集团董事会主席赫伯特·迪斯召开秘密会议,在会上这位大使称,美国愿意采用一种“零-零”方案,即欧洲和美国彻底放弃互征汽车关税,三位汽车巨头都表示欢迎。

二、在之前不久加拿大的G7峰会上,美国总统特朗普与G7其他6国领导人在关税争锋过程中说,他致力于使G7完全去除关税和壁垒,经济完全一体化。

三、3月11日,美国白宫经济顾问、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在谈到钢铝关税时说:

“加拿大会被豁免,墨西哥会被豁免。澳大利亚会被豁免。我向你保证,整个欧洲到最后都会被豁免。我跟你打赌,在亚洲的美国盟友也会最终受到豁免。只有中国不会被豁免。”

根据如上消息,你能看出什么吗?

一个可能的情况是,美国通过减税计划,吸引制造业回归,同时通过加息计划,使得资本流向美国,刺激经济整体尤其是制造业基础发展,同时刺激科技发展。不仅如此,美国还开始对几乎全世界加征关税,其目的一方面是重新洗牌世界经贸秩序和规则,将经贸矛头对准中国等,同时从深层刺激G7成员接受其去除关税和壁垒经济完全一体化的提议,并接纳比如韩国新加坡以及欧洲的发达国家加入。

美国想促成这个世界的北斗七星——并附带其它星,而自己做最亮的其他北斗七星始终围绕的北极星。

客观而言,经济一体化的欧盟,各国经济差距、差别过大,政治虽然都是“”西式民主”,但由于经济发达程度不同所以差距也过大,加上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德国经济第一但与其他国家有历史罅隙,再说经济也没达到一骑绝尘的程度,与法国英国等拉开的差距没那么大;政治走多面化比如不得罪俄罗斯也不得罪中东接收难民深受其害最近开始驱逐;也没有强大的军事,所以欧盟最缺的是一个“领导”),勉强靠相近的地域和文化文明粘合在一起。

为了保持统一性,各国尤其说大国,需要作出太多让步,也需要花费太多精力经常还得不偿失。正是这个原因,所以英国在美国的支持下脱欧了,其想要与美国一体化···

至于世界其他经济体,经济、政治的差异比欧盟还大得多,文明更是。所以····

说白了就是重新洗牌世界经济格局,巩固强大美国经济,并打造自己的经济同盟,不仅自强也建立自己的圈子,从而从更全面和深入的层面控制世界。

就个人看法而言,G7其实是世界最适合一体化的集团,经济发达程度接近、政治也是,思想文化也是,还有就是有美国做领导。有人说,G7都是发达工业国没有市场,这是忽视了7国各自产业和需要的多样性、也忽视了即使就工业本身来说的多样性互补,事实上,如果七国集团能一体化,将刺激高科技更加优胜劣汰,形成激烈竞争也高速发展的综合生态。

至于中低端市场,他们可以共同应对,比如印度越南等,这反而会刺激中低端市场的市场,当然,也加深G7对这个世界的垄断和控制······

特朗普撺掇让法国脱离欧盟,目的就在于此不是一定要法国脱欧——当然能脱欧最好,而是与美国一体化。

对于拉拢德国这样与美国有历史罅隙的国家,美国的策略主要是通过能直接代表和影响国家的企业来进行,比如前面所说美国驻德国大使召集戴姆勒、宝马和大众集团董事会主席召开会议,力促互相去除汽车关税。

最终可能日本、意大利还有加拿大等G7成员都会接受美国提议——眼下各国国内议会都在酝酿,美国在反复刺激。

美国不仅可能促成G7一体化,还会拉别的发达亚太和欧洲的发达国家加入一体化阵营,比如韩国比如挪威瑞士卢森堡···组成发达国家俱乐部,从而实现对世界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掌控···


西北大地


特朗普让法国脱欧和英国脱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英国是自己觉得继续待下去可能对自己没好处。而特朗普对马克龙说这个话,显然是他对现在的欧盟非常不满意,理解成一种发牢骚甚至拆台都可以。


本质上来说,欧盟的存在就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美国最希望欧盟可以解体,然后那里变成一个一个的小国家,这样美国就可以和它们挨个签双边协议了,进而让它们都变成自己的盟友或者小弟。


但是这个想法不好实现,想挑拨欧盟分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我们知道,组成欧盟的国家基本上是这个地球上最发达的那些国家。他们凑在一起,经济总量肯定很大,整体的存在感和实力很强,美国显然不希望欧盟这样下去。


基于这一点,作为美国总统的特朗普是可以给马克龙提出这种脱欧的建议的。但是特朗普这次提出这个建议显然有其他原因,那就是这段时间欧盟让特朗普非常不满意,欧盟不但在很多方面不配合,而且很不给他面子,惹他生气了。


早在对叙利亚内战的干预上面,欧盟就表现的不积极;后来特朗普把驻以色列大使馆搬到耶路撒冷,遭到了欧洲国家的集体反对。再后来,特朗普单方面退出了伊朗核协议,又遭到了欧洲国家的集体批评。最后特朗普给欧盟的钢铝收税,结果欧盟跟他打起了贸易战。


这各种不配合不给面子的事情整下来,特朗普当然就非常的郁闷,对欧盟的存在那就更加恨的不行不行的,所以跟马克龙聊天的时候,才会说就欧盟那玩意儿还不如早点退出的好,退出来我给你更多好处。


如果德国是欧盟老大的话,那法国就是欧盟的老二,到底是待在欧洲经营好欧盟做一个在世界上有话语权的国家,还是退出欧盟和美国结盟做别人的小弟呢?显然,马克龙是选择前者的。


局势君


英国已经脱离了欧盟,为何美国还要劝说法国也要脱欧……

欧盟全称为欧洲联盟,她的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现在一共有28个会员国,欧盟是欧洲的经济联盟体系。其实欧盟和北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欧盟大多数国家的军事战略合作体系都属于北约……


美国是不希望有一个强大的欧洲联盟主导着世界的经济体系,作为世界最大的霸权国家,美国同样也不希望看到欧洲一体化。尽管美国的影响力在世界随处可见,但美国依然不希望世界出现有影响力的联盟体对美国造成所谓的任何威胁。欧元对美元的冲击那是显而易见的……

英国、法国、德国……可谓是欧盟的中坚力量,称之为欧洲联盟的"三架马车"不为过。作为美国的亲密盟友铁杆小弟英国已经退出了欧盟,目前的欧盟实际是由德国和法国撑起了其中的一片天。如果法国在宣布退出,那么欧盟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将会锐减。实话说欧盟基本也就名存实亡了……



虽然美国总统特朗普劝说法国退出欧盟,但作为世界老牌的政客国家。法国自然也会有自己的主见,并非要按美国的意愿去做。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现在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永远会把自身最大的利益放在首位……


水煮老牛慢火炖


問都多餘!歐元面世老美已經咬牙切齒,恨不得一口吞下德法两個反骨仔!

才有日後的英國臥底於歐盟,假裝參與認同歐羅的發行,決定印鈔之時英國又毅然退出,獨善其身於歐羅之外!

及至近年中國崛起,人民幣急速融入世界的國際化步伐,俄羅斯倡導去美元化石油印鈔金本位等等,美元壓力大增,英國臥底這個無間道,再度粉墨登場大演一場 脫歐舞,企圖分化歐盟,繼而土崩瓦解歐羅!

這一幕幕的大戲唱啲都是維護美元覇權!

現如今英國人脫了成效不大!老美當然希望多拉法國或者更多的歐盟成員脫歐,以祈達到分化解體歐元!良好的愿景想得很美,法國人在歐洲打滾的時候北美洲住的還是印弟安人呢!不會輕易的上老美這條賊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