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看小米系列之三:我不看衰,但是我看空小米 下

三、生态圈的第二步建立

雷军在香港的时候,曾经第一次将小米标类为IOT型企业,确实小米现阶段无疑掌握了智慧家庭和物联网相当不错的开局。但是这个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呢?之所以我要说第二步建立,而不是第一步,是因为小米目前一共已经有210 家生态链企业,其中90 多家公司核心业务是生产智能硬件产品。从目前的产品种类来看,其第一步无疑走的很不错,但是不要忘记这些企业,小米都是参股不控股,虽然这里面现在绝大部分企业还需要小米的品牌背书来帮助其营销,但是当小米需要开始第二步建立更加联动的生态圈是,这些企业要如何来形成整体联动呢?就像上一集中我提过,一个客人购买了小米的空气净化器,如果这个设备可以将测定的家里空气污染指数,转化成家庭的干净程度指标,并将数据结果发送家里的扫地机器人,从而决定今天需要扫地次数,再将结果发送给运动手环,告知主人现在的家庭空气情况,是否适合运动等等。如果这个生态圈可以做到这样的联动,那它前景无疑是巨大和美好的。

抓住智能手机第一波风潮,没有抓住第二波风口,也没有完成完善产业链和生态圈,且拥有良好技术储备的HTC,就是一个典型的前车之鉴。更何况小米目前的研发能力远不如当时的HTC,所以我真心不想看到小米变成下一个HTC。

一起看小米系列之三:我不看衰,但是我看空小米 下

四、钱

小米在我看来,其实很缺钱,也很不缺钱。要知道在上市前,小米即是一家拿到大笔风投的企业,也是一家最大的风投企业。

可是这次的上市,在上市前小米一众高管如此卖力地为公司估值背书,这种近乎“推销”的宣传,在科技公司乃至中国其他上市公司里来看,都是罕见的。而且好几年前,我记得好像是2年前,雷军在年底的小米年会上,当着所有的员工面,说过小米短期内不会上市。因为那是雷军知道,虽然小米需要钱,但是在小米还能不断拿到钱,因为他们很清楚一级市场的融资成本要远低于二级市场,雷军已经操刀过3家公司上市,他对资本市场应该是很清楚的。他会不知道小米真正值多少钱吗?如果不缺钱,在看到自己公司被如此低估的时候,再等一等又何妨?可是这次明知小米的股估值远不如其最风光时钱千亿美元的级别,明知道二级市场的融资成本要远高于一级市场的时候,小米还要执意上市呢?除了有投资人的变现压力外,缺钱应该是一个最好的解释,毕竟营销、研发、生态圈的建立,每一个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除非这一切都是雷军自编自导的一场苦情营销。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只能“赞叹”他的演技了。当然本质上我不愿意这么去想。

说小米不缺钱,就是小米金融,这个被人忽略的环节。雷军让洪峰来分管小米金融这个决策是否正确呢?洪峰并不能很好的知道什么是互联网金融,如何使用互联网金融,显然就目前来说,小米金融确实没有用好。无论是沉淀资金流,还是资金杠杆,都没有完成最有效的配比。所以如何利用这个,真的是需要小米们好好研发一下。这个部分,我会在以后,专门用一篇来细说这个部分。

一起看小米系列之三:我不看衰,但是我看空小米 下

五、造富运动

小米这次上市了,外界之前有报道说,会有50%的员工,掀起一场造富运动。可是造富之后呢?我记得自己在几年前,看过一篇一位百度离职员工的文章,里面他将当时百度的员工分为两类,一类是拿到股票期权,完成了创富的员工,这类人基本开始“混”,第二类是无法拿到期权的人,这类人在巨大的贫富差距面前,开始放弃自己。虽然当时这么说,我觉得他的说法有点极端和悲观,但是这之后没几年,李彦宏就发表了百度需要狼性的文字,这让我开始觉得当时这个员工的言论,或许所言非虚。

这个感觉我相信其实你懂,公司不是说养着你,其实就是自己给自己养肥了,公司一直在解决问题,只是你自己主观不去注意,所以公司成长中,员工却没有成长,从而反过来又制约公司的成长。

所以怎么去平衡这个,无疑是小米现在需要去解决的一个难题。钱会创造激情,也会使人丧失激情,特别是你的基石们。

六、小米社区

社区,可能是下一个生态的基础,那小米在社区上到底是要以硬件为基础去构建,还是用它的米聊为基础去构建,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小米自己其实都没有想好,甚至也没有想好,要构建怎么样的社区,其实真正的打造一个社区,是不需要用任何形容词,就是社区,一个社区应该是允许每一个人想象社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社区里每个区域人都应该有分工明确,且愿景也高度一致,只是这个在生态圈之上的这个层级,小米必须开始思考起来了。

一起看小米系列之三:我不看衰,但是我看空小米 下

作为一名离职的小米底层员工,就我看到的,我觉得这些问题在小米是真实存在的。,这些问题没办法只靠雷军一人去处理,需要他的团队一起去解决。我之所以看空小米,就是因为这些方面,我没有看到任何好的迹象。

最后我想说,我这么说不是对雷军和小米有意见,我仍然崇敬他。因为我对小米下一步动向的兴趣,以及小米会如何选择面对挑战,背后其实一个真正动因是:中国的互联网和科技创新如何真正地拥抱全球市场,用全球的标准来武装自己。

如果你也是一个希望小米有更好发展的同仁,就请将这些一起转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