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狼稱一「匹」狼,馬稱一「匹」馬,牛稱一「頭」牛,但老虎就稱一「只」老虎呢?

Reality153143573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中文博大精深,如果仔細研究下來,其實也有規律。

量詞在中文裡有著許多講究,這也是很多老外在中國學中文的一大難點。

雖然很少有人總結,或者說能說出個頭頭是道的學問來。但是如果你用錯量詞,大家都能第一時間聽出來,這就是語感

拋開語感,從原理上說。

形容動物的,大約是,頭大於匹,匹大於只,而水裡的不參與,基本都用“條”,也表達了它的靈活。

比如說,一隻貓,一隻羊,一隻雞,一隻兔子。這都是比較小的動物。再大點,比如一匹馬,一匹狼等等。不過狼呢,也有用只的,因人而異。再大些,一頭牛、一頭豬、一頭驢等等。

相較之下,頭比匹,還多有點不靈活的意味在其中。

再回到題目裡。

老虎為什麼是用只?
原因有二:

1.老虎是百獸之王,獨自行動的它,靈活度比獅子不知道高多少,所以用只不用頭。

2.老虎又是大貓,在古文裡又叫大蟲。貓和蟲呢,都用只來量化的。

如果覺得有用,您就給點個贊、粉個好友唄。

大約花費0.3KB的流量,哈哈哈哈哈。

畢竟,我辣麼萌~


不哈韓的小韓


PO主的題目有點不嚴謹,其實沒有“一匹狼”,而是“一頭狼”、“一隻狼”。我們受某品牌影響,覺得匹可以形容狼,其實不然。

看下“匹”字的百度百科,可以看到它只用來形容騾馬。其實更狹義點來說,只適合形容馬,騾子因為帶有馬的血統,才勉強能用。“匹”條目下所有引用的古文中,未見有形容狼的情況。而口語裡,關於騾子,還是更習慣叫幾頭。這是因為“頭”、“匹”、“只”、“條”等形容動物的量詞都有固定的習慣,不合這些習慣就會讓人不舒服。

先說馬專用的“匹”。匹是會意字,根據金文,是以山崖的凹凸不平來比喻布的摺皺。而馬的手感類似布匹的順滑,戰爭中又有一人一馬相匹配的習慣,所以用“匹”毫無違和感。而“頭”則給人大而遲緩的感覺,比如一頭牛、一頭豬、一頭大象、一頭駱駝;“只”相反,有小而靈活的感覺,比如同樣是豬,就可以用“一隻小豬”來形容,另外“一隻貓”、“一隻鳥”都是小巧輕快的。而狼靈活又迅速,用只來形容很合適。

那為什麼老虎也用只呢?明明獅子和狼都可以用顯得更大一些的“頭”。其實“一頭老虎”也沒問題啊,“頭”和“只”在獅、虎、狼身上倒是可以通用的,我覺得原因在於它們的體型中等,既有大型動物的穩狠,又有食肉動物的靈巧,所以都可以形容。

如果你依然覺得“一隻老虎”聽起來更舒服,那原因可能在於,古代往往稱老虎為“大蟲”,而形容蟲,最適合的就是“只”了。


不入流的大劉


形容動物的量詞的問題,雖然都是動物,而用的量詞卻很不同,例如:
一隻貓
一隻鳥
一隻蒼蠅
一隻兔子
一隻猴子
一隻老虎
一隻豹子
一隻狐狸
一隻青蛙
一隻鹿
一隻烏龜
一條狗
一條蛇
一條蟲
一條龍
一條魚
一匹馬
一匹狼
一頭大象
一頭豬
一頭駱駝
一頭獅子
為何會如此,我先談一下自己的理解,再貼一個看似比較權威的解釋。
鳥類和昆蟲類似乎都論只。
哺乳動物中,可愛的動物以及貓科動物(其實貓科動物也都看起來很可愛,包括老虎)還有很多中等體積的動物(鹿、狐狸),都論只。而體積大的動物論“頭”。但讓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馬和狼論匹,狗論條。
沒有腳的動物,例如魚、蛇,都論條。
有腳的小動物,例如兩棲類的和爬行類的,大多論只。
總之,還是論只的多。
轉載別人的解釋:
量詞的使用原則

漢語的物量詞紛繁複雜,又有兼表形象特徵的作用,選用時主要應該講求形象性,同時要遵從習慣性,並注意靈活性。不遵守量詞使用的這些原則,就會鬧出“一匹牛”“一頭狗”“一個雞”的笑話來。 所謂“講求形象性”,就是使量詞曾經表示過的形象與被它限制、說明的中心詞的形象保持一致的關係。如“張”,原來是“因擴而大”的意思,曾表示過“有較大的平面而且較薄”的形象。那麼,有較大的平面而且較薄的東西,就宜用“張”作量詞,如“一張紙”“一張皮”。又如“塊”原指土塊,含有“有平面但較厚”的形象。那麼,有平面而較厚的東西,就宜用“塊”作量詞,如“一塊磚頭”“一塊肥皂”。 有些量詞的選用,講求與它後面名詞的相關性,這實際上是形象性這一使用原則的擴展。如“帽子”與“頭頂”相關,“鎖”與“門把兒”有關,“人家”與“門戶”有關,因此就說“一頂帽子”“一把鎖”“一戶人家”。

所謂“遵從習慣性”,是指一些量詞與中心詞的搭配習慣不要隨便打破。比如中心詞是動物名稱時,常常這樣選用量詞:頭──牛、豬、獅子,條──狗、牛,匹──馬,只──雞、鴨、貓、羊、兔,等等。 所謂“注意靈活性”,是指根據表達的實際情況和某種需要,可以打破習慣性。比如稱“牛”習慣上說“頭”,但“鐵牛”不是真正有生命的牛,用“只”就比用“頭”好。又如“豹子”一般稱“只”,但說“一頭豹子”時含誇張意味,魯迅小說中曾有過“一匹大老鼠”的說法。再如“輪船”一般稱“艘”,也可稱“只”(不一定小船才稱“只”),同樣體現了運用的靈活性。“個”作為一個量詞,它的使用範圍十分廣泛。它可以修飾沒有專用量詞的名詞,如人、饅頭、國家、蘋果等等;同時,一些有專用量詞的事物,如“一隻耳朵”、“一所學校”、“一家工廠”等也都可以用“個”來修飾,成為“一個耳朵”、“一個學校”、“一個工廠”,因此,有人稱“個”為“萬能量詞”。但是任何一個量詞都有它的適用範圍,“個”也不可能是萬能的,哪兒都適用,有些事物就不能用“個”作量詞。

這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事物:

1. 細長條的事物 “一根繩子”、“一條蛇”、“一條路”,這裡的量詞“根”、“條”都是表現了一種細長的形體,不能用“個”來替代。這種細長的形狀可以指較實在的物體,也可以指較虛的一些事物,如“一線光明”、“一綹頭髮”、“一絲細雨”等。 這些事物也不能用“個”來作量詞。另外,在指稱植物時,我們常常用“棵”和“株”這兩個量詞來體現植物的那種修長、向上的特點,故此,我們也不能說成“一個樹”、“一個草”。

2. 能夠在平面上展開,且較薄的事物

我們說“一張紙”、“一面紅旗”、“一幅畫”,但不能說“一個紙”、“一個紅旗”、“一個畫”。當“片”用於某種較抽象事物時,如“一片歡騰”、“一片歌聲”也不能用“個”。這是因為在這裡“片”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一個“面”的概念來。

3. 立體的且表現出一定形狀的事物

“一塊磚”、“一團面”、“一坨泥”,不能說成“一個磚”、“一個面”、“一個泥”。

4. 有些事物形狀不固定,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如水、油等,而有的事物雖有一定的形狀,但由於其顆粒細小,在實際使用中常常不能以顆粒計數,如米、沙等。這些事物,我們一般用容器或度量衡來計量,如“一杯水”、“一壺油”、“一斤米”、“一碗沙子”等,這些我們也不能用“個”來替換。

5. 有些事物只是屬於一個整體事物中的一部分

適用於它們的量詞有“層”、“重”、“級”、“節”、“段”、“截”等。用這些量詞來修飾的事物,如“(一層)樓”、“(一重)山”、“(一級)臺階”、“(一節)甘蔗”、“(一段)木頭”、“(一截)電線”也不能用“個”來修飾。 由動詞轉化過來的量詞不能用“個”代替。如“一捆柴”、“一把米”、“一撮毛”、“一抱草”、“一包糖”、“一任縣長”、“一束花”、“一串糖葫蘆”、“一堵牆”、“一服藥”、“一堆土”、“一封信”、“一滴水”,中的量詞都不能用“個”來代替。這又可分成兩種情況:一類如捆、抱、把、撮、包、串、束、堆等,它們本身就具有集合義,“個”是個體量詞,所以不適用。封、服這類詞在由動詞轉化過來時,仍帶有一定的動量性,如:“一封信”,是指“一個封了口的信”,“一服藥”是指“一次服用的藥”,用“個”這個量詞來代替,意義就不一樣了。由名詞轉化過來的量詞,也不能用“個”來代替,如“一朵花”、“一本書”、“一篇文章”、“一瓣花瓣”中的“朵、本、篇、瓣”實際上是由名詞“花朵、書本、篇章、花瓣”等轉過來的,也是為了突出這些事物的特徵,因此轉為量詞後,一般不能用“個”來代替。 我們也要看到,“個”在作一些有專用量詞的事物的量詞時,往往會改變話語的感情色彩,如我們可以說“一位老先生”,也可以說“一個老先生”,但二者的感情色彩卻不一樣,“位”表示尊敬之意,而“個”則不帶任何感情。“個”也不能體現出事物的形狀,如“一顆珍珠”,我們能夠從量詞“顆”知道珍珠的形狀應該是圓而小的東西,如果說“一個珍珠”就很難想象珍珠的形狀了。


奇聞異事大千世界


答:這些都是量詞,包含了我們古人對不同事物的屬性認識,然後在長期使用中形成的吧!




這些量詞有各自的隱含屬性,然後和不同的動物相對應,比如:

:有“一匹布”的說法,給人的感覺就是表面順滑,比如馬的毛髮就是這樣的,固有一匹馬,一匹狼的說法;


:有“呆頭呆腦”一說,給人“笨”或者“反應慢”的意思,比如牛、豬就是這樣,固有一頭牛、一頭豬的說法;


:給人“小或者乖巧”的感覺,比如一隻鳥、一隻小豬、一隻貓、一隻青蛙等等;


:給人的感覺是“長長的,沒有腳或者腳很短”,比如一條魚、一條蛇、一條蟲等等;


當然,也不是絕對的,甚至有一些混用,比如我們可以說“一匹狼”或者“一隻狼”,用於不同的語境當中;“一條狗”的說法,就和上面對不上。



反正就是古人在生活中,長期使用積累的下來的,帶有隨意性,也包含了物體的一些明顯屬性,下面這些舉例,體驗一下吧!

一隻螞蟻;

一隻螃蟹;

一隻兔子;

一隻老虎;

一隻長頸鹿;

一條蟲子;

一條蛇;

一條鯊魚;

一頭豬;

一頭牛;

一頭驢

一頭大象;

一匹馬;

一匹狼;

……




好啦!我的答案就到這裡,喜歡我們答案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中國漢字如水,一直處於不斷變化中,文字中的量詞往往“身兼數意”,不僅僅只為了表達數量,還有修辭的作用。

之前還真沒有深思過這類的問題,對文字和漢字文化了解不深,只能展開邏輯推理一下:



為什麼稱狼和馬為一“匹”,很多同學認為應該是從一匹布那裡延伸而來,形容它們的毛色如綢布般柔滑。但個人認為除了這點外,還可能有“匹對”的意思。狼和馬比之其它動物,群體意識更強,且公母之間一對一的關係更為穩定。曾經看過一部紀錄片,狼王在母狼懷孕期間,寸步不離地守護著她,令我印象很深刻。


而用“頭”去形容的動物,牛、豬,會比較突出它的“頭部”特徵,這很可能跟

以前的祭祀習慣有關,牛頭和豬頭會整個地擺上祭臺。我們上饒話形容一個人長得極其難看,會說他長得“三牲頭”一樣。三牲就是指祭祀常擺的牛、豬、羊的頭。

那為什麼羊不用“頭”,而用“只”呢? 一隻鹿,一隻老虎,一隻猴子……凡用“只”去做量詞的,就像其文字結構一樣,看到它就會聯想到靈活的肢體運動。羊相對於牛和豬來說,運動要靈活得多,特別是山羊,能在陡峭的懸崖峭壁上行走。



而用只去形容老虎,感覺削弱了它森林之王的霸氣,雖然它的行動也很敏捷,很靈活。古代語境中提到老虎,比如《水滸傳》裡武松打虎章節中,用的是“一條大蟲”,現代人描述為“一隻老虎” 很可能是因為它屬於貓科動物,是後續語言描述習慣發生了演變。


姝子


很有意思的問題,假設你現在要給一個外國人教漢語,應該怎麼解釋這個問題呢?

首先 "只" 其實是隻 衹兩個漢字的組合,簡化字的時候把這兩個字合二為一了。當只做量詞的時候,實際上是隻這個字。隻本意就是動物。

所以"只"是所以動物的通用量詞,所以凡是沒有固定量詞搭配的動物,就通通用"只"。

比如以前的網絡神獸,一隻草泥馬。還有一些不存在的動物都用只,比如 一隻怪獸等等。

其次, 頭是家畜的固定搭配。一般只要家畜用頭。

一頭牛,一頭豬,一頭驢等等。

你可以看到,用頭做量詞的大多數是和農業生產有關的動物。 大概是古代農業生產時候,經常會交易牲畜,交易的時候要清點數量,數過一群動物的人應該都有這種經驗,只要數動物的頭就行了,忽略其他的。

所以就有了,一頭,兩頭,三頭這樣的數法,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家畜的固定搭配量詞。

至於馬為什要用匹,完全是因為古代把馬稱為馬匹。

漢代有個學者寫了一本書,叫《風俗通義》,裡面有一句段話:

“馬疋,俗說馬比君子,與人相疋,或說馬夜目明照前四丈,或說馬縱橫適得一疋,或說馬匹賣直一疋帛。”

疋就是匹的通假字,所以漢代的學者認為,馬之所以叫做馬匹,可能是因為馬和君子相匹配,或者是傳說馬晚上眼睛明亮的可以照四丈遠(四丈為一匹),或者說一隻馬的價格當時正好是一匹娟,所以馬叫馬匹。

這種習慣形成以後,大家就用匹來作為馬的量詞了。


shawn25


在齊秦那首歌唱“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之前,狼的量詞也是隻,從來沒有用匹的。

匹對應的是匹配,馬的量詞為匹,是因為馬是唯一能駕轅的動物,所以也只有馬才能用匹這個量詞。

同樣是家畜,牛能犁地但不能駕轅,驢能推磨也不能駕轅,豬狗就更不用說了,所以都不能用匹這個量詞。

齊秦用匹來說狼,從好的一面說,是他喜歡馬的精神和狼的堅韌,乾脆在意念上合二為一的這麼稱呼狼了。

若從壞的一面說,齊秦小時並非好學生,很惹事搗蛋,直到服役了才被“馴服”並開始音樂創作,在字詞上不守規矩、以怪異出奇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後果是,從那首歌后,包括張學友的《雪狼湖》等文藝作品裡,狼從狼外婆那種惡毒大反派開始變成堅韌孤獨有毅力的正面形象,直至某運動服飾品牌開始用狼後,讓80後的很多人以訛傳訛的以為這是正常的了。


理得心安


現代漢語中,對四條腿的動物貫以量詞的時候,一般用“只”、“條”或“頭”,如一隻羊,一條狗,一頭牛,當然“個”是個萬能量詞,幾乎都可以使用。對狼的稱呼其實也是如此,一頭狼、一隻狼、一條狼,都是習慣性用法。“匹”在用作量詞的時候,除了來形容布之外,其餘就是馬了,因為馬在人們眼裡比較雄駿,常用來比喻厲害人物。當然漢語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之中,用匹來形容狼,應該是當代出現的現象,源頭或許正是《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狼作為一種食肉動物,具有勇敢、團結、堅定以及智慧的特徵,非常接近人類的思維習慣和處事方式,也特別能夠讓人類借鑑和學習。人們只對值得尊重的事物奉獻自己的尊敬,所以用“匹”來稱呼狼,含有明顯的敬意。老虎雖然單打獨鬥很厲害,卻不是絕大多數人所能模仿和學習的,所以在現代人的思想裡,狼更值得尊敬。我軍的特種部隊常被稱為“狼牙”,而不是虎牙,原因正在於此。


夢想照亮天空


量詞的來源也是有出處的,比如只是指天上飛著的,是一個象形字,上面一個口下面一雙腳,所以可以用來稱呼有翅膀的比如一隻鳥,一隻雞,而不能用來稱呼一隻魚;因為貓也像那鳥能從空中來去,而且貓頭鷹也是個列子,所以貓可以叫做一隻貓,甚至連像貓的老虎也叫做一隻老虎。匹,是指坐騎,比如馬,驢,而狼也稱呼屁是因為傳說一個趕街的人荒野中正方便時,來了屁狼要吃他,他急了褲子都忙不上拉拉上,就一跨腿騎上了狼身,兩隻手死死揪住狼耳朵,就這麼把狼當了坐騎。牛和豬等稱呼頭,是因為常被人們殺了來吃,而把頭掛在那時常數的:一頭,兩頭,三頭…,所以牛可以叫一頭,豬可以叫一頭,而馬就不能叫一頭了,因為馬大多數是用來拉車不是靠吃它而養它。後來,但凡可以吃而且吃剩的頭也能掛著的都有那頭的稱呼,比如一頭鳥;而能輕巧如飛的也能稱呼只,比如一隻兔子。。


艾是人


量詞的使用 都有其歷史原因 我的觀點與大家共勉 先說匹 匹可以說是馬的專有名詞 為什麼呢?因為馬在古代是專門用來作戰的 一輛車配合幾個馬合適 就是匹配 戰士站在馬車上作戰 給戰士駕車餵養馬匹的就是匹夫 匹夫是由個子低矮 力氣比較小的男人擔當的 所以是配角 不是主角 一般地位低下 由奴隸擔任 匹字應該是有象形文字演變的 三個邊框是戰車的圍欄 中間的小兒是小個子男人 也就是匹夫 所以每輛車配合幾個馬 就是由匹夫去配的 有的配一個馬 叫一匹的車 有的配三匹馬 叫三匹的車 五匹馬的車叫五匹的車 時間久了 匹就成了馬的單位 而牛主要是耕地的 豬主要是吃肉的 在餵食的時候清點數量 當然是數它們的頭 所以豬牛的單位就是頭了 頭字 腦袋上面兩隻眼睛 或者兩個耳朵 雞鴨屬於飛禽 古代馴養的很有野性 飛來飛去的 頭就沒法數了 只能數身子 隻字 身子下面兩條腿 以此類推 其它的量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