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名著《老子道德經》全文解釋(下篇 第八十章)

中華經典名著《老子道德經》全文解釋(下篇 第八十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中華經典名著《老子道德經》全文解釋(下篇 第八十章)

中華經典名著《老子道德經》全文解釋(下篇 第八十章)

中華經典名著《老子道德經》全文解釋(下篇 第八十章)

下篇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93]

【註釋】

[193] 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統治的簡化。“見素抱樸……”。

【譯文】

國家小而人民稀少,要使擁有的各種重要的器皿不使用,要使人民重視死而不向遠地遷徙。雖然有舟船車輛,卻沒有人去乘坐;雖然有鎧甲和兵器,卻沒有必要 去陳列。要使人民再又結繩用以紀事。人民以自己吃的食物為甘甜,以自己穿的衣服為漂亮,以自己的居所為安適,以自己家鄉的習 俗為快樂。者一國和鄰國可以相 互望見,雞鳴狗吠的聲音可以相互聽到,但人民卻一直到老死,彼此不相往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