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精心修築南京城牆:他猜中了故事的開頭,卻沒猜到結局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即位稱帝。出身貧下中農,當過和尚,幼年靠乞討為生的朱元璋,做夢都怕丟掉辛苦打下的江山。

為了讓後代子孫坐穩龍椅,朱元璋苦心積慮的做了很多安排,其中就包括修建一座前無古人的堅固城牆。

為了修建南京城牆,朱元璋不惜舉全國之力。據記載,他動用全國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縣,共28萬民工,先後使用城磚3.5億塊,所有材質均是優質黏土以及少部分的白瓷土。

為了保證城磚質量,朱元璋作了嚴格的規定,不僅工序十分繁雜,而且每一道工序都有專人負責。最後還要在磚頭上銘記造磚單位和各級責任人,以此作為驗收和賞罰的依據。

朱元璋精心修築南京城牆:他猜中了故事的開頭,卻沒猜到結局

南京明城牆磚

此外,城垣用巨大的條石砌基,如從通濟門至三山門之間的城牆就幾乎全部用條石砌成。民間傳說當時工作的石匠必須每天向監工交出三鬥三升的石頭渣子,如果達不到這個定額就要處死!

造城牆所用的石材幾乎都取自湯山和諸山,據說,今天江寧湯山鎮的墳頭村就是當年被掩埋被處死石匠的地方。

史書中有關明城牆的說法並不誇張。1970年,在水西門至石城門挖防空洞時,一直挖到地下5米都沒有挖到最底下的條石;1981年,修建城西幹道時,赫然發現龍蟠裡至漢中門城牆遺址下的條石最大者重達3噸!

被朱元璋寄予厚望,凝聚了無數工匠血汗的明城牆有多堅固,由此可見一斑。

朱元璋精心修築南京城牆:他猜中了故事的開頭,卻沒猜到結局

今天依然完好的明城牆

1393年,“高堅甲天下”的明城牆完工,其城牆之高、修建時間之長和全部磚石結構為歷代所僅有。

史書記載,南京城牆全長33.6公里,最寬處達到30米,最高處達60米!全部城牆或者依山(石頭、馬鞍、盧龍),或者傍湖(玄武湖、莫愁湖),或者因舊堤(玄武湖南岸十里長堤),佔據了所有涉及到的山體和制高點。

所謂:

“盡鐘山之南崗,北據山控湖,西阻石頭,南臨聚寶,貫秦淮於內。”

朱元璋精心修築南京城牆:他猜中了故事的開頭,卻沒猜到結局

明城牆完工不久,朱元璋剷除了功臣藍玉集團,同案被殺戮者高達1.5萬人。

六年之後,朱元璋撒手人寰。他相信,能為子孫做的,他都做了。

然而,朱元璋猜中了故事的開頭,卻沒有猜到結局。

明朝三百年,南京一共遭遇過兩次外敵,朱元璋精心修建的南京城牆發揮作用了嗎?

第一次是燕王朱棣起兵造反。

由於太子朱標病故於朱元璋之前,皇位由皇孫朱允炆繼承,是為建文帝。朱元璋死後第二年,他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起兵造反。

四年以後,即1398年六月初三,朱棣率領叛軍繞過濟南,長驅直下自瓜洲渡過長江。

六月十三日,朱棣大軍進抵南京金川門,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悄悄地打開了城門。朱棣兵不血刃地進入了南京,原本寄以厚望的南京城牆卻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朱棣進城的同時,皇宮中燃起了熊熊大火,建文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成為明朝最大的疑案之一。

朱元璋精心修築南京城牆:他猜中了故事的開頭,卻沒猜到結局

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高堅甲天下”的南京城牆就此被打入冷宮。

這個冷宮,一呆就是兩百年。直到1644年,明城牆才有機會重新回到歷史舞臺的正中央。

第二次是1644年南明抵抗滿清。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風雲變幻的一年,北京城在短短三個月內連續換了三個主人,分別是明朝崇禎皇帝、闖王李自成和滿清順治皇帝。

6月19日,在留都南京的明朝文武大臣,擁戴福王朱由崧繼位,並改元弘光。

社稷存亡、國家危難之際,南京再次成為明朝首都。如果君臣上下齊心協力,朱元璋精心打造的南京城牆,未嘗不能成為南明朝廷與滿清劃江而治的重要防線。

沒想到的是,1645年4月25日,清軍攻克揚州。五月初五,清軍抵達長江北岸。初十這一天,弘光帝同馬士英和少數宦官商量之後,居然在其他朝臣不知道的情況下,不作任何部署就倉皇出逃。

後代子孫如此出類拔萃,假如朱元璋地下有知,不知道該做何感想。

十五日,多鐸率領清軍主力抵達南京城外。南京守備勳臣趙之龍、保國公朱國弼、魏國公徐久爵等三十多名高官顯貴,大開城門,跪在道路兩側迎接清軍進城。

朱元璋精心修築南京城牆:他猜中了故事的開頭,卻沒猜到結局

再好的武器也需要人去使用,再堅固,再高大的城牆,如果由一群膽小鬼守衛,和紙糊的房子也不會有太多分別。

城破之時,選擇殉國死難的只有刑部尚書高倬、禮部主事黃端伯等少數幾人。相傳南京城內有一個乞丐投水而死,臨終之前,做了一首絕命詩:

三百年來養士朝,如何文武盡皆逃。綱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條。

曾經被無數人寄以厚望的南明弘光朝廷,僅僅存在了一年不到,就此灰飛煙滅。正如《桃花扇》中所唱

“長江一線,吳頭楚尾路三千,盡歸別姓,雨翻雲變。”

弔詭的是,南京城牆發揮作用居然是明朝滅亡以後!

明朝滅亡以後,南明勢力和滿清不懈堅持鬥爭了二十多年。這當中,最為高潮也最為激動人心的一幕,就是鄭成功北伐南京。

1659年四月,延平郡王鄭成功率領十七萬水陸大軍北伐,六月初一攻克瓜州,清操江巡撫朱衣助投降。六月二十二日,明軍攻克鎮江,知府戴可進投降。句容、儀徵、滁州、六合等相繼主動歸降。

江南各地的人民,已經有十五、六年沒有見到大明的衣冠,明朝大軍重回江南以後,各地人民都歡欣鼓舞,簞食壺漿,大江南北為之震動。

七月初九,鄭成功統率大軍抵達南京儀鳳門下。信心百倍的鄭成功,遙望著龍盤虎踞的鐘山,賦詩一首: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兵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城內清軍慌忙四處調兵,併發檄文給北京的清廷緊急求援。

“南都危如累卵,大江南北各州縣相繼失守,乞發大兵南下救援撲滅”。

驚慌失措的滿清漕運總督眼看大勢已去,在前往南京的途中跳河自盡。北京的順治皇帝在得知南京被圍的消息後,嚇得驚慌失措。

外國傳教士湯若望記載道:皇帝完全失去了他應有的鎮靜態度,頗想作逃回滿洲之思想。皇太后斥責他說:怎麼可以把祖先們勇敢打來的江山,卑怯的放棄呢?

當時有人記下了南京被包圍後北京民眾的反映:

居久之,而聞京口之亂,京師大震。東南之客,皆惶怖思歸,至有泣下者。

然而,面對“高堅甲天下”的南京城牆,缺乏攻城武器的鄭成功,只能期望通過圍城的軍事壓力,迫使清軍不戰而降。

清朝總督郎廷佐利用鄭成功無心攻城的心理,假裝投降明軍。同時聲稱,因為清朝規定地方大員必須守城滿三十日。超過三十天,城池如果被敵軍攻克,守城官員的妻兒老小才可以避免遭到株連之罪。因此,希望鄭成功配合他演戲,好對滿清朝廷有所交代。

朱元璋精心修築南京城牆:他猜中了故事的開頭,卻沒猜到結局

鄭成功不知敵人包藏禍心,城高壕深的南京城牆也打消了他強行攻城的念頭。鄭成功回覆南京守城官員道:

“本藩攻此孤城,不過一腳尖耳。既然來降,姑允其寬限者,蓋欲取信於天下也。若至期不降,攻入之時,寸草不留。”

南京滿漢文官武將積極利用這段時間調兵遣將。七月中旬,滿清援軍陸續趕到南京。其中,蘇州水師總兵梁化鳳於七月十五日,率領五千多名援兵抵達南京正陽門,並於當天深夜進入城內。此外,上千名駐防杭州的滿清八旗精兵也星馳赴援南京。

七月下旬,守衛南京的清軍實力已經大大增強,頓兵堅城之下的鄭成功軍隊卻士氣低落。七月二十四日清晨,清軍打開城門全線出擊駐紮於觀音山的鄭成功軍隊,猝不及防的鄭軍全線潰敗。

二十五日,鄭成功率領軍隊從水路撤退回到鎮江,二十八日,主動放棄鎮江、瓜州等地。八月初十,從崇明島出海回師廈門。

明朝復興的最後一次努力就這樣失敗了,朱元璋精心修建的南京城牆居然成為了鄭成功一生最大的遺憾。

明清易代的外侮內亂,幾乎成為所有中國人心中無法解開的歷史心結。無數人在回顧那段歷史時,不禁感慨“天不佑明”。

時間回到1659年,假如面對的不是城高壕深的南京城牆,鄭成功一旦成功奪取象徵南方政治中心的南京,就將在政治和軍事上佔據上風。江南財富之地也將迎刃而解,北京的清廷失去重要的財賦來源,必定會在經濟上陷於窘境,復興明朝也將更有希望。

可惜,歷史沒有假設,只有冷冰冰的現實。

“我猜中了這個故事的開始, 我將上帝賦予我的一切都奉獻給了你。但我卻沒能料到這個故事的結局。”

莎士比亞的這句經典臺詞,用在朱元璋身上,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