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故宮是如何消失的?——細說南京紫禁城歷史上的四次劫難

南京明故宮是如何消失的?——細說南京紫禁城歷史上的四次劫難

明故宮復原模型

今天,對於大部分南京人來說,明故宮僅僅是一個地鐵站名或公交站名而已。誰能想到,這裡不僅曾經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紫禁城”,也是整個東亞的權力核心所在。

1356年正月,朱元璋率軍攻克集慶路(南京),隨即改集慶路為應天府,表明自己上應天命,開創帝業。為了避開短命且不詳的六朝宮城、南唐宮城,朱元璋精心挑選的皇宮位置卻是燕雀湖所在地,據說這裡是“鍾首龍蟠”的龍頭所在地,是南京城內最為理想的帝王之宅。

南京明故宮是如何消失的?——細說南京紫禁城歷史上的四次劫難

明代紫禁城位置

面對白茫茫一片湖水,朱元璋調集幾十萬民夫和士兵填湖(民間有“遷三山填燕雀湖”的傳說),最後,採用鋪墊巨石,打下密集的木樁以及用三合土分層夯實的辦法修築宮城地基。

1367年9月,皇宮大體建成。具體位置,大致在今天的中山門以西,逸仙橋以東,大光路以北,佛心橋以南的5平方公里區域內。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為帝,建國號為“大明”,並搬入新宮。當初建造皇宮時,朱元璋特意要求一切惟求樸素,耐用,“但求安固,不事華麗,凡雕飾奇巧,一切不用,惟樸素堅壯,可傳永矣。”——《明太祖實錄》

儘管刻意要求樸素,規模宏大,氣象萬千的南京紫禁城依然讓外人震撼和讚歎不已。1594年,大明萬曆二十二年,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來到南京,並進城參觀遊歷。多年以後,利瑪竇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一書中感慨地記述道:

“我還沒有見過世界上哪個國家的皇宮像南京的明故宮這樣雄偉”。

此時,距離明朝遷都北京已有 150 多年。

南京明故宮是如何消失的?——細說南京紫禁城歷史上的四次劫難

洪武年間皇城圖

虎踞龍盤今勝昔,雕欄玉切已不在。距離利瑪竇來南京又已經過去400多年,然而,他眼中“雄偉”的明故宮卻早已蕩然無存。然而,現在的南京明故宮僅存有午門至奉天門段遺址所在的午朝門公園等柱礎、城門遺蹟,供後人懷古述幽。

那麼,歷史上金碧輝煌的明故宮——“南京紫禁城”為什麼會湮沒成一個地名了呢?

第一次劫難:建文帝朱允炆自焚於奉天殿。

1398年六月初三,朱棣率軍攻克南京,失敗的建文帝選擇了與皇后一起自焚,俗稱為“金鑾殿”的奉天殿在熊熊烈火中轟然倒塌。

儘管朱棣重新修復了被焚燬的奉天殿,但他的心思已經不在南京。1421年,明代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後,人走樓空的南京紫禁城衰敗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1644 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縊於景山,福王朱由崧逃在南京留守大臣擁戴下,在南京登基並改元弘光。然而,此時的明故宮,用來皇帝作為登基的奉天殿已經不復存在。朱由崧迫不得已,只能即位於武英殿、祭告於奉先殿。

隨著,南明弘光朝廷的的迅速滅亡,南京明故宮的地位也隨即一落千丈。昔日的大明紫禁城,如今牆倒屋頹,淪為乞丐的避難地。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傷心地寫道,

“橫白玉八根柱倒,墮紅泥半堵牆高。碎琉璃瓦片多,爛翡翠窗欞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宮門一路蒿,住幾個乞兒餓殍。”

南京明故宮是如何消失的?——細說南京紫禁城歷史上的四次劫難

明故宮遺址

第二次劫難:清初被改為滿城。

滿清入關之後,時時刻刻擔心漢人造反,通常在有八旗駐防的城市實行滿人城與漢人城並置的制度。

南京作為南方中國的政治中心,滿清自然要佈置重兵守衛。南京的明故宮因此迎來了第二次劫難,昔日的明代紫禁城被改為八旗駐防城,還從太平門至通濟門加築城牆,導致明故宮建築遭到不小破壞。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初次南巡,感慨昔日的南京紫禁城“荊榛滿目,昔者鳳闕之巍峨,今則頹垣斷壁矣”。幾十年後,乾隆皇帝南巡參觀明故宮後,也作詩評論道:“六朝崇構早摧殘,基剩明宮菸草寒。”

可見,清朝初年的明故宮,已經是到處殘垣斷壁,荊榛滿目。

第三次劫難:太平天國時期。

1853年3月,太平軍圍攻南京滿城,城內所有旗人婦女老幼全部登城抵抗。事後據清廷統計,包括江寧將軍祥厚、副都統霍隆武在內的全城滿族男女老少43000人全部被殺光。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淪為戰場的南京明故宮同樣在劫難逃。此後十二年,南京成為太平天國的首都,並改名為天京。期間,為了建造天朝宮殿、諸王王府及城牆,太平軍就在明故宮拆取磚石,昔年華麗精美的石構件更是被隨意搬運鑿毀。

第四次劫難:民國時期。

到了晚清末年,明故宮還有部分宮牆殘存於世。可惜的是,辛亥革命後,南京皇城一帶又成為了採石場,僅存的皇城城牆也被人隨意挖毀,南京城內甚至出現了專門買賣城磚的店鋪。

1911年,英國人法雷斯從明故宮遺址中拆走七塊石刻和三對石獅,運往下關揚子飯店進行裝飾。此外,1919年竣工的金陵大學北樓就是由美國設計師A.G.Small以城牆磚為材料所建造而成。

1927年國民黨定都南京後,《首都計劃》屢經調整更改後,最終將行政區域調整到明故宮舊址所在地。按照呂彥直在《規劃首都都市區圖案大綱草案》中的構思,拆除南京東、南兩面城牆,以“擴成為最新之市區”,明故宮正好位於將來首都的“中正之位”。

1929年,國民政府為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櫬奉安鐘山,修建迎櫬大道,即今天的中山東路。大道橫跨明故宮奉天殿廣場,如同一把巨劍,直接把原本為一個整體的明故宮分成今天所見的南北兩部。

南京明故宮是如何消失的?——細說南京紫禁城歷史上的四次劫難

空中俯瞰明故宮遺址

1929年3月,呂彥直病逝。曾經擔任青島租界地建築總監的海因裡希·舒巴德,於1929年7月被聘為首都建設委員會顧問,他在《首都建設》公報上發文認為,“明之舊皇城,具有廣大面積,可以作為政治區。同時,將皇城城牆及河溝圍繞之故宮舊址,闢為公共花園,不用以建置任何房屋。”

1930年1月17日,蔣介石親筆批示:“行政區域決定在明故宮,全城路線應即公佈為要”。此後,首都建設委員會開始一一詢問南京各大部委機關所需要的房屋間數和麵積。直到抗日戰爭爆發,昔日的明故宮成為了國民黨首都建設的主要施工區域。

鐵道部、交通部、考試院等相繼建成,由楊廷寶所設計並建造的中央黨史資料陳列館和中央監察委員會辦公樓,更是如同左右宰相一樣分佈於明故宮紫禁城東西兩側。在這期間,蔣介石在明故宮西側、朱元璋的“西苑水晶臺”舊址,建造了由他本人親自擔任社長的“勵志社”。

南京明故宮是如何消失的?——細說南京紫禁城歷史上的四次劫難

明故宮機場圖片

此外,1924年,南京國民政府又將明故宮西南部開闢為機場,明故宮午門雙闕因此遭到拆除,僅保留下一座三孔門洞。1937 年,侵華日軍佔領南京之後,為擴建飛機場還拆掉了西華門、並毀壞社稷壇等遺蹟。

就這樣,一度成為整個東亞地區心臟所在的明故宮——南京紫禁城就這樣走進了歷史。

當初,朱棣遷都北京時,特意從南京帶走5.8萬名能工巧匠,因此北京的皇宮“宮殿規制,無不與南京同,蓋北京取式於此”。

南京紫禁城雖然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幸好今天的北京故宮還能讓人想象到昔年南京故宮的風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