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統治草原幾百年的匈奴單于墓,這次好像真的被找到了

秦漢之際,位於漠北的匈奴始終是中國的心腹大患,不僅多次入侵內地,就連漢高祖劉邦也曾經差點被其包圍殲滅。

法國曆史學家勒內·格魯塞在《草原帝國》中概括道,“三千年來,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永無休止的雙重變奏即:暴烈與和諧。對於草原和森林地帶的遊牧民族來說,只有春天,草原上的草變得茂密,鮮花盛開五彩繽紛的時候,才可以稱得上是家畜和牧人狂歡的季節,而在其他時節,特別是冬天,他們只能眼巴巴地眺望著南方漢朝的邊郡,渴望著那裡溫暖的土地和富饒的城郭。”

曾經統治草原幾百年的匈奴單于墓,這次好像真的被找到了

此後,漢朝通過和親、戰爭多種手段,才於公元89年,即東漢和帝永元元年六月,由漢軍統帥車騎將軍竇憲率三路大軍徹底擊敗北匈奴。

此戰之後,匈奴遠遠逃向漠北,延續數百年的漢匈戰爭得以結束。匈奴作為一個國家,雖然徹底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但是上千年來,不斷引發很多人好奇的一點就是:

司馬遷描述中“控弦之士三十餘萬”的匈奴,為什麼至今沒有發現有關匈奴的單于墓?

歷史記載,匈奴是一個遊牧民族,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習性有巨大差異。華夏是禮儀之邦,祭拜祖先,重視喪葬。遊牧民族沒有這樣的社會風俗。

史記和漢書的《匈奴傳》部分都在開篇寫了匈奴的習俗,與中國的習俗相去很遠。雖然在漢代史書中曾經記載烏桓發掘匈奴墓的事情,但是數千年來,並沒有發掘到真正的匈奴單于墓。

曾經統治草原幾百年的匈奴單于墓,這次好像真的被找到了

如今,這樣的事情有了變化。

今年7月19日,河南省赴蒙古國聯合考古項目啟動,這是我國考古力量首次集結組團出境。這次考古挖掘的對象高勒毛都2號墓地是一處匈奴貴族墓葬群,位於人煙稀少的墓區,距離省會100公里左右,就連與最近的居民區也相隔20多公里。

從高空俯視,這座大型墓葬是一個“甲”字形,墓葬主體基本都是石頭堆砌而成,周圍有12座圓形的陪葬墓,呈弧形分佈於主墓東側。

曾經統治草原幾百年的匈奴單于墓,這次好像真的被找到了

甲字形墓,中國古代墓葬制度之一。墓室一般是一個大型的長方形或方形以及特殊變異形的橫穴洞室,墓室一端延伸出一條墓道,全墓平面約呈“甲”字的外形,故名甲字形墓。

從商代到西周,中國境內普遍流行“甲”字型墓,如安陽殷墟曾發現七座,河南羅山蟒張也發現1座。司母戊鼎所出土的婦好墓就是“甲”字型。

匈奴單于墓也使用“甲”字型,可見中國的文化對他們有著強大的輻射力。

已經發掘的1號墓群包括一座主墓和28座陪葬墓,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匈奴貴族墓,出土了一批金、銀、玉、銅、鐵、陶等不同質地的珍貴文物。這些文物,已經驚豔了整個考古界,有漢代的馬車,還有直徑超過20釐米的玉璧,其中出土的三面銅鏡是非常典型的漢代的器物。

曾經統治草原幾百年的匈奴單于墓,這次好像真的被找到了

相信明年正式發掘主墓以後,一定會給當今世人一個全新的機會認識匈奴,這個曾經的草原霸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