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於女真,終於女真:從金代到清代的北京人口變遷

起於女真,終於女真:從金代到清代的北京人口變遷

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北京就已經建城,不過當時它的名稱叫做薊,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

《禮記·樂記》中有: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就是說,周武王克商以後,分封黃帝后代於今天的北京。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指出,薊城的西北隅有一個土丘,稱之為薊丘。這個薊丘,在唐代依然存在,唐代著名詩人陳子昂曾寫過《薊丘攬古》,其中有:

“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臺。應龍已不見,牧馬生黃埃。”

周武王分封薊國的時候,還在北方分封了另一個諸侯國,這就是燕國。《史記·燕召公世家》:“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根據考古發現,燕國就在今天北京西南的房山區琉璃河附近。

東周時期,燕國國力不斷增強,薊國被其兼併。隨後,燕國將國都遷移到薊城,從此,就有了“燕都薊城”的說法。

今天,北京又被稱作燕京,就是來源於這個典故。

1153年,金朝正式遷都到燕京,名為中都。金中都宮室總體設計仿照北宋都城汴京制度,甚至還把北宋皇宮中的構件拆卸下來,直接用於中都宮殿建築。

經過60年不間斷的營建修繕,金中都燕京號稱“宮闕雄麗,為古今冠”,鼎盛時期人口超過百萬。

起於女真,終於女真:從金代到清代的北京人口變遷

1264年12月,元世祖忽必烈以今天北海公園瓊華島為中心,營建大都城,這就是所謂的“先有瓊島後有北京”說法的由來。

1285年,大都建成後,大約有40-50萬居民被從金中都故城遷入大都,主要分佈在海子、鼓樓附近與西城的羊角市一帶,商業十分繁華。

位於大都的西南方舊金國中都,成為中下層庶民居住的地區,大致相當於今天北京的前門地區的南側及其周邊一帶。

1403年,明成祖朱棣決心從南京遷都北京,於是下詔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同時,遷發人民以充實北平人口;被強令遷入北平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據《北京志·人口志》記載:明初屢遭戰亂之後,元大都地區居民大量流失,只有9.6萬人。永樂十九年,即1421年,朱棣自南京遷都北京後,依南京之例,將北京城按方位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城。

隨著移民政策的不斷推進,北京城市人口也隨之不斷增加,到嘉靖後期至萬曆初期,北京城市居民計約13.4萬戶,以每戶5口人計,則明代中後期北京城總人口約68萬人。

如果加上駐京的軍人及家眷以及居於皇城內外直接服務於宮廷的人員,萬曆六年(1578年)京城人口已達17.9萬戶、85萬人。按照內外城62平方千米面積計算,城市人口密度大大增加,達13710人/平方千米。

明末清初,北京又經歷了一次重要的人口變動。

1644年,明朝滅亡,滿清定鼎北京。當時,入關的八旗人口總數不超過20萬,主要分為滿洲八旗和駐防八旗。

駐防八旗主要是以早期投降滿清的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為主,被清政府派駐到全國各地扼守險要。據記載,順治年間,駐防各地的八旗兵丁有1萬5千餘人,八旗主力12萬人則駐守北京。

滿清在北京實行滿人城與漢人城並置的制度,就是內外城分治。順治初年,即於內城“分八列旗,拱衛皇居”,並強行驅逐內城漢人移居外城。

具體實施起來,內城由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的滿人居住,漢官、漢民、商人、回民等居住的外城,則自西往東依次劃分為西、北、中、南、東五城。

起於女真,終於女真:從金代到清代的北京人口變遷

由於大量旗人內遷和北京內城被圈佔,以及北京城市的發展,主要是內城八旗戶口的迅速增殖,清初北京內外城人口約11.7萬戶,55.6萬人,其中內城八旗人口計約8萬戶,40萬人。

據《北京志·人口志》記載:乾隆末年(1795年),北京內外城人口約15.74萬戶,74萬人。在近130年的時間裡僅僅增長了18萬人,增幅比例不到40%。

光緒八年(1882年)北京城市人口21.8萬戶,108萬人,人口密度達17419人/平方千米,形成了

“戶口日繁,待食者眾,無餘財給之,京師亦無餘地處之”的局面。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統治中國260年的滿清王朝被推翻,皇室宗親紛紛到外地“避難”,僅逃往天津之京官就“日以千計”。當時,北京城的常住人口有120萬,三分之一是旗人,這40万旗人中只有很少人尚有生計,也只有很少人能夠體面地謀生。

當時在華的西方人記載:

對他們而言,痛苦也較其他人來得大。不必去觀看新聞,任何人今天都可以看到出身高貴的滿人在拉洋車,他們的婦女被人僱為女傭,最悲慘的是,他們的姑娘過著不名譽的生活,其目的只是為了自己的生存和家庭的生存,眾所周知,北平城裡至少有七千妓婦,其中大部分是滿族人。人們也知道,滿人家的姑娘和婦女們化裝或者蒙上頭在夜裡拉洋車。

此外,在北平的九千名警察中,至少有六千名是滿人……然而窮滿人的最流行的職業是拉洋車……天橋附近的大多數的藝人、說書人、算命打卦者都是滿人。

起於女真,終於女真:從金代到清代的北京人口變遷

普通旗人尚且如此,昔日的王公貴族更是難熬溥儀的堂兄弟溥澗,家產吃完,靠賣畫為生。莊王的後代餓死在南橫街的一個空房子裡。睿王的後代鍾氏兄弟,因生活無著而私掘祖墳。清末重臣慶王奕劻,家貲億萬,孫子竟沒落為揀破爛的。

一名叫桂順的皇族,因家境貧窮,由京去天津謀生,行至楊村,不幸病倒店中,當賣全無,又無衣無食,無奈之下向溥儀發了一封告急稟文,叩求“我主大皇帝恩賜錢財,奴才好養病度日”。當時皇族有三萬餘口,類似情況,比比皆是,小朝廷也是救不勝救,無能為力。許多人,就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了。

時人感嘆:“宗族異常困苦,啼飢號寒之家,不可數計耳,耳聞目睹,情實堪憐。”

滿清入主北京260年,也因此成為北京人口構成最重要的一次變遷。號稱騎射得天下,子孫後代一度窘迫如是,不知多爾袞作何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