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三伏天已至,冬病夏治正當時

「大暑」三伏天已至,冬病夏治正當時

「大暑」三伏天已至,冬病夏治正當時

大暑,是一年當中第十二個節氣,也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雲:“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

從中醫角度來說,大暑時節正值三伏天,氣候炎熱而生機勃發,陽氣外發最為旺盛,氣血運行相應地活躍。此時養生要保持低運動量,避免劇烈運動。中午暑熱最盛之時可適當午睡,以消除疲勞補充體力。

下面請本期特邀專家孟彪主任醫師為大家介紹大暑時節的調養方法。

本文受訪專家

「大暑」三伏天已至,冬病夏治正當時

孟 彪,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湖北省十堰市中醫醫院風溼病科主任,第四批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十堰市名中醫,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專科專病委員會委員,湖北省中醫藥學會風溼病學術委員會常委、腎病學術委員會委員,十堰市中醫學會、健康管理學會理事。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溼、類風溼、骨關節炎、頸、腰椎病、痛風、產後風溼病等風溼疼痛類疾病及內兒科疑難雜症。

專家導語:民間有:“一歲難過關,唯有三伏天”的說法。除了暑氣逼人外,在大暑前後,旱澇、風暴發生頻繁,暑溼之氣容易乘人肌膚腠理開洩、汗液增多之際乘虛而入,導致體內陽氣受損,心氣虧耗,故大暑時節注意養生尤為重要。

扶陽,祛熱又除煩

酷暑季節,陽氣集中在體表,病邪易乘虛而入。如果防暑降溫過度,傷人陽氣,則會出現心煩、憋悶感。因此祛暑清熱的同時,一定要注意扶陽。

建議大家多喝熱茶溫陽扶正,若在空調房辦公,可以上午喝點姜棗茶,以1~2片生薑加1~2顆紅棗泡水喝。

同時可選擇一些藥食同源,具有清心降火、養心安神效果的食物,如:茯苓、麥冬、菊花、金銀花、荷葉、大棗、蓮子、百合、小米、冬瓜、苦瓜、西紅柿、西瓜、香蕉、蘋果等。此外,中醫認為,按五行規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腎水虛衰,要注意補養肺腎之陰。可選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如五味子等酸收肺氣的藥物,以防出汗太過,耗氣傷津。

養胃,健脾宜“保溫”

大暑季節正值三伏天,酷熱會導致脾胃功能低下。人們經常感覺胃口不好,舌苔常比較黃膩,容易腹瀉,嚴重時有胸悶、噁心、四肢無力等症狀。此時要注意健脾養胃,清暑利溼。

明代醫家李時珍提出“粥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意思是說喝粥能健脾益氣、生髮胃津以補虛損。大暑適宜喝溫熱的荷葉綠豆粥、薏米百合粥、菊花粥,或輔以香砂養胃丸以健脾助消化,不僅益氣生津還可清熱消暑。老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的人,熬粥時還可以放些淮山藥、茯苓等,健脾胃的效果會更好。

此外,可適當吃些清熱消暑、芳香化溼的食物及藥物,如藿香、荷葉、佩蘭等,或用藿香正氣丸(水)以醒脾化溼。

防寒,暑後防寒氣

大暑之後便是立秋,立秋後天氣開始轉涼,這兩種性質不同的節氣緊挨在一起,就會出現物極必反的情況,很容易被寒氣侵入身體之中。

大暑時節不僅要考慮到大暑本身的氣溫性質,還要顧及到大暑之後急劇轉涼的氣溫。可通過飲食的變化來調理身體,這樣既可以起到消熱降暑的目的,也可幫助我們預防暑後天氣轉涼,導致寒氣入體這一狀況。

下面就介紹幾種既可以清熱消暑,又可以預防暑後寒氣入體的食物。

1、蘿蔔:具有清熱的功效,通過蘿蔔將身體之中多餘的熱給排除掉,將身體內部的熱維持在一個相對平衡狀態。

2、冬瓜:可以利尿消炎、清熱解暑,將身體之中多餘的熱給排除出去,達到將身體的熱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讓寒氣無法輕易的入體。

3、西紅柿:可以保持血液的溫度,防止因為寒氣的到來,身體內外出現冷熱相激而損害健康。

4、苦瓜:食用苦瓜可以清內熱、壯陽氣,苦瓜可以清除身體之中無用的熱氣,同時還可以幫助身體補足陽氣。

5、香蕉:食用香蕉,就可以藉助大暑的熱,來減輕香蕉的寒性,香蕉根植在我們身體之中的寒性,也會大量的消耗掉因為大暑而導致身體中變得越來越多的“暑氣”,這些暑氣被消耗了,就可以在大暑時節保護好身體健康,又不會因為天氣轉涼導致內外相激,讓身體出現更大的隱患。

祛病,冬病宜夏治

中醫認為某些冬季常發或特別嚴重的病,在夏季雖然不發作,但是其致病因素仍然存在,只是由於夏天天氣炎熱,機體陽氣充沛,沒有立即發作而潛伏在體內,一旦到了天氣寒冷的冬季便會發作。

在夏天,尤其在三伏天抓住有利時機,乘體內陽氣充沛,肌膚腠理開洩之際,辨證施治,內服中藥或選取穴位敷貼等方法,使藥物通過穴位經絡直達病處,達到預防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症狀的最好效果。例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溼痺證等屬陽虛證者,此時正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冬病夏治”是一種系統治療手段,治療方法有辨證、內服中藥、針灸按摩、食療等方法,以下介紹幾種治療方法:

三伏貼:採用辛香通絡、溫陽散寒等藥物,通過穴位貼敷,藥物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達到振奮陽氣、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祛除體內寒溼,提高機體免疫力及抗病能力,減輕冬天容易發作的疾病症狀。

三伏灸:以艾葉為原料,燃燒產生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藉助三伏之旺盛陽氣,溫經散寒,補虛助陽,扶正祛邪。

三伏罐:以罐代藥,利用溫熱機械刺激及罐內負壓,刮熨皮膚,牽拉淺層肌肉,刺激一定的經絡腧穴,可祛風散寒,活血化瘀,疏通經絡,輕鬆排去身體中的三伏暑溼。

中藥蠟療:將中藥和蠟療結合,集藥物,穴位刺激,溫熱療法,中藥透皮吸收為一體,可達到促進血液循環,鬆解粘連,消炎、鎮痛的作用。對各類軟組織及關節疼痛療效顯著。

膏方調補:一些多發於冬天或在冬天病情加重的病症,以及平日工作勞累,雖無確切病症,但常感身體不適、力不從心的亞健康人群都適宜在三伏天採用膏方來調補治療。

藥膳食療:適合平時畏寒怕冷和遇冷疾病加重的人調治疾病,可明顯減少復發,延緩病情發展。以下食療處方,可根據個人寒熱情況隔三差五食用,直到身體舒適輕鬆。

黃芪烏骨雞:黃芪30克、烏骨雞1只,共燉,雞肉熟爛後,加調味品,飲湯食肉,可分3次食用。連食1月左右。此方有益氣養肺、滋腎養血、固表防感冒之功效。

人參蛤蚧粥: 蛤蚧粉2克、人參粉3克、糯米50~100克。先將糯米煮成稀粥,待粥熟時加入蛤蚧、人參粉攪勻,趁熱服。此方有補肺腎、益元氣、平虛喘之功效。適用於肺腎兩虛型老慢支患者。

梨子川貝湯: 雪梨1只,去皮切片,川貝母12克,打碎,加入冰糖30克,燉湯服。適用於老年支氣管炎之肺熱乾咳少痰者。

白胡椒公雞湯:公雞1只洗淨切塊、白胡椒9克、草果3克、良姜3克,加上蔥姜煮熟,放適量食鹽,空腹食用。此方對畏寒怕冷,虛羸少氣,遇寒咳嗽,反覆感冒,過敏性鼻炎,冬天哮喘加重等症有效。

二姜豬肚湯: 豬肚一副醋泡去腥洗淨切絲、乾薑10克、良姜10克、草果3克,加蔥姜放入罐內煮熟,空腹食用。此方對胃寒腹冷,寒從中生,脾胃虛弱,飲食不化,慢性洩瀉,面黃體瘦乏力等症有效。

板栗羊脊骨湯:板栗12枚、羊脊骨一具槌碎、肉蓯蓉12克、草果3克,加蔥姜煮熟,放食鹽,空腹食用。此方對下元久虛,腰痠腿軟,腰膝冷痛,筋骨無力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