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作爲太子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爲什麼得不到明仁宗和明宣宗的赦免?

張溢解密


生活中,總有人說,我這人直來直去,有啥說啥,你可別不高興。

解縉就是這樣的人,不過聽他說話的那個人是皇帝,這就麻煩了。

解縉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類似於漢代東方朔。

(學識淵博的解縉)

早在洪武二十一年考中進士,他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

朱元璋最初特別器重他,曾親口對他說:“朕與你義如君臣,恩猶父子,你對我有什麼諫言應當言無不盡才是啊!”

19歲的解縉還真信了朱元璋的話,回去認認真真寫了一份萬言書,在裡面歷數朱元璋的缺點和殘暴,句句都切中要害,惹得朱元璋很生氣,直接就革了他的職,斷掉了他的政治生涯。

後來建文帝朱允汶繼位後,又重新啟用了他,但是並沒有得到重用。

朱棣靖難成功後,急需要文官來替他打理國家,而不得朱允汶重用的解縉立刻得到了朱棣的重用。

最早,解縉乾的是編書的活。他乾得很好,先後主持撰修過《列女傳》《太祖實錄》《永樂大典》,其中《永樂大典》更是中國古典百科全書,堪稱曠世之作。

(解縉和)

學問這麼高,朱棣當然要重用,於是提拔他為內閣首輔。

解縉一躍成為了大明王朝核心圈的人物,另外朱棣不像朱元璋,對於解縉的直言勸諫,他還能虛心接受,因此君臣關係處得相當融洽,朱棣還曾對他感慨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

此時的解縉頗為豪邁,總有些想替朱棣分擔事務的雄心,事實證明,解縉想多了。

永樂三年,朱棣準備立太子了。

按“有嫡立嫡”的明朝祖制,朱棣應該立嫡長子朱高熾。

但朱棣實在不喜歡朱高熾,他自認為自己英明神武,可朱高熾呢?高大肥胖,行動遲緩,還有腳疾,走路都得人扶著,更不要說騎射方面的本事了。

朱棣喜歡的是隨他參加靖難的次子朱高煦。

朱高煦頗得朱棣真傳,有勇有謀,數次在靖難之役中救他於危難,不少次戰役就是因為朱高煦的衝鋒陷陣,才轉敗為勝。可以說朱棣能坐上皇位,朱高煦功不可沒,因此朱棣一直覺得朱高煦才是自己的親兒子。

朱棣想立朱高煦為太子,礙於祖制,他頗猶豫,於是找來在內閣中最有發言權的解縉,希望能得到他的支持。

作為保守派的解縉卻堅持應該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編書有功受重用的解縉)

這讓朱棣頗不悅。

解縉看在眼裡,適時地說了三個字:“好聖孫!”

朱棣這才豁然開朗,下了決心立朱高熾為太子。

這個“好聖孫”就是朱瞻基,他是朱棣最疼愛的孫子,為了能把皇位傳給這個小孫子,朱棣願意立他的父親朱高熾為帝。

塵埃落定後,朱高煦就恨上了解縉,常常在朱棣面前誣告他。

比起解縉,朱棣當然更相信親兒子,因此解縉的處境便發生了變化。

朱棣疼愛朱高煦,在禮制規格上都超過了太子朱高熾。

本來人家這是疼自己兒子,解縉偏要跳出來指責朱棣說:“啟爭也,不可。”

朱棣很生氣,因為解縉不說,朱高熾還想不到,解縉這樣一說,滿朝都會有這樣的想法,這不是挑撥他和兒子們的關係嗎?所以朱棣對他很有意見。

解縉還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喜歡品評大臣,比如他說蹇義天資厚重,但胸無主意;他又說夏原吉有德量,但不遠小人;還有劉俊有才幹,但不知顧及道義……總之朝中大臣少有不被他評論的,由於他的毒舌,同事關係處得非常糟糕。

所以,朱高煦在背後使絆子的時候,這些朝臣們也跟著添油加醋,就這樣,解縉徹底失去了朱棣的信任,被剔出朝廷核心圈,貶為地方官。

做地方官,要進京奏事,這是工作的一部分。

(不悅的朱棣)

解縉進京奏事的時候,偏巧遇到朱棣北征未歸。由於朱棣出征時,都由朱高熾監國,因此解縉便覲謁了朱高熾後便返回地方。

此事卻被朱高煦渲染成“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

朱高煦這一招極陰毒,既表明太子結黨營私,有謀反之意;又說明了解縉是故意趁朱棣出征,和朱高熾欲謀不軌。

敏感的朱棣勃然大怒,不光將解縉以“無人臣禮”之罪投入刑獄,還將與朱高熾素有往來的一批大臣連座入獄。

這一關就是五年,其中不少忠臣扛不住折磨,死在了獄中,倒是解縉還強撐著,希望有一天能得到平反。

然而,有一天朱棣在囚籍上看到解縉的名字,問了一句:“縉猶在耶?”

心領神會的錦衣衛指揮使紀綱隨後便以酒灌醉解縉,將他埋在深雪中。

這次,解縉沒能熬過去。

(朱高熾像)

解縉死後,家產抄沒,家人流放。

朱高熾繼位後,是為明仁宗。他繼位後,為朱棣造成的不少慘案平冤昭雪,赦免了許多官員,但是他沒有為解縉平反。

為什麼沒有平反呢?

因為害死解縉的藩王朱高煦還活得好好的,又擁兵自重。

朱高熾若為解縉平反,必然會給朱高煦留下話柄,也許他會學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作亂,因此為了鞏固皇權,朱高熾只是“詔歸縉妻子宗族”。


張生全精彩歷史


誠邀。在我國明朝時期,有三位名人被冠上“明朝三才子”之稱,他們是:解縉,楊慎,徐渭。


而“三才子”中,解縉是“三才子”之首,生於洪武年間的他,自幼聰慧,有神童之名,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縉升任翰林侍讀。隨後成祖建立文淵閣,解縉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等進文淵閣參預機務,明朝內閣制度由此開始。不久,又遷為翰林侍讀學士,奉命總裁《太祖實錄》、《列女傳》,書成,朱棣賞賜銀幣。其後又主編《永樂大典》。



永樂二年,解縉成為內閣首輔,此後他也開始了自己的悲劇生涯。他先是涉足於太子之爭,後在一些事情上得罪了明成祖,永樂八年因為私見太子朱高熾,被下了詔獄。永樂十三年,解縉去世。直到憲宗時才被平反。那麼對於仁宗,宣宗有大作用的解縉為何在他們執政時沒有得到平反呢?

首先,解縉為人高傲,恃才傲物,這樣做是不得領導信任的,雖然他對於仁宗,宣宗有作用,但是懲罰他的畢竟是明成祖,這兩位帝王也不好說什麼,只能事後補償了;


其次,就明成祖第二子的態度而言,讓仁宗很不歡喜,雖然仁宗在位短,但是仁宗對於自己弟弟還是很好的,但是解縉對於朱高煦的態度讓不少人惦記上了;

最後,解縉雖然才學很高,但是他情商太低,不瘋的為官之道,在官場上最忌諱的就是得罪太多人,但是他就是那樣直腸子,最終也導致自己的悲劇。

解縉既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仁宗和宣宗不去赦免他也是有其內在原因的。


源稚生


解縉的名氣實在太大,《永樂大典》就是他主持編寫的,那為什麼朱棣會殺死解縉呢?

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召見解縉,討論一下立太子的事情,朱棣是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因為朱高煦比較像他。解縉說,自古都是立嫡長子的,而朱高熾為人仁孝,天下都能臣服的,如果廢長立幼,那麼會生出很多爭端的。

朱棣聽了有點不高興,也有點猶豫,解縉又說了三個字“好聖孫”,也就是指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朱棣一聽到這三個字,也明白瞭解縉的意思,就立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為漢王,而朱高煦知道了這個事情後就很恨解縉了。

朱棣還是比較喜歡朱高煦,一些禮秩甚至能和太子一樣,解縉就上書說:這樣子做引起爭端的,不可以呀!朱棣十分生氣,認為解縉是在離間他們父子,兄弟的感情,也開始對解縉有所不滿。

永樂四年,朱棣賜黃淮等人二品紗羅衣,惟獨沒給解縉。淇國公邱福將朝廷的機密外洩,朱高煦卻嫁禍給瞭解縉,後來又說解縉閱卷子不公,將他貶成廣西布政司參議,而禮部郎中李至剛與解縉有矛盾,也誣陷解縉,解縉直接被貶到交趾。

永樂八年,解縉入京彙報,因為朱棣北征還沒有回來,所以解縉只好找太子朱高熾彙報,朱高煦趁機說:解縉就是等朱棣,私見太子的,這個是無人臣之禮,朱棣大怒,下詔將解縉下獄。

而此時解縉在回去的路上,路過贛江旱情嚴重,就上表請求疏通贛江,引水灌田。朱棣看到解縉的上表,更加生氣,就派錦衣衛前去捉拿解縉。

永樂十三年,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向朱棣彙報目前在囚的名單,朱棣看到有解縉的名字,然後就說了一句:解縉竟然還在呀!紀綱明白朱棣的意思,就讓人害死了解縉。

而明仁宗,明宣宗為什麼不赦免解縉呢?按道理說解縉對他們的幫助極大,這個確實蠻讓人費解,很有可能是因為解縉是朱棣欽定的,他們父子不好推翻朱棣的一些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