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不斷重點突破,武漢屢被中央點讚

改革不斷重點突破,武漢屢被中央點贊

2018年6月1日,在市民之家工商窗口,我市首份“四十五證合一”工商營業執照頒出 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長江日報融媒體7月23日訊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處理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

武漢一方面堅持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穩步有序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改革;另一方面重點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擴大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多次獲得國家肯定。

10分鐘不到辦妥營業執照申請手續,武漢審批服務便民化向全國推廣

7月6日,在江漢區政務服務中心,市民汪洋正在申請營業執照。他把準備好的資料遞給窗口工作人員,收到一份受理通知書,所有的手續就辦完了,前後不足10分鐘。

汪洋是一家便利店員工,店裡的各種證照都是由他負責辦理。2016年12月,他到政務服務中心申辦食品經營許可證,從申請到食藥監局工作人員實地勘察,再到拿到證,前後花了半個多月時間。去年11月開另一家店,他又辦食品經營許可證,前後只花了一週。這次,速度更是快得讓他不敢相信:只來一次,就全部搞定。兩天後,在網上看公示就行了。

像這樣兩天就可以拿到企業營業執照的,在武漢市各個區政務服務大廳都已實現。武漢工商部門通過推行“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的“三辦”,最大限度地“減環節、減時限、減程序”,開辦企業的“門檻低了、手續少了、效率高了”,為創業者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目前,全市辦理營業執照的時間,已從兩年前的兩週縮減至目前的2.5天。如此高效,走在了全國前列。東湖高新區“三辦”改革,被評為2017年全國12個“中國政務服務突出貢獻獎”之一。

不久前,中編辦專程來漢調研總結武漢“三辦”的做法。通過集成機構“減窗口”、集成流程“簡環節”、集成信息“提效率”,創新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模式,改革後每個事項辦理時間平均壓縮10.6天、精簡材料0.87份,審批服務事項50%實現“馬上辦”、80%實現“一次辦”、45%實現“網上辦”。

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的指導意見》,意見後附了武漢的典型案例,總結推廣武漢經驗,供各地學習借鑑。典型經驗材料指出:“湖北省武漢市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集成、智能、共享理念,深入實施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改革,積極營造高效、便捷、公開、透明的政務環境,努力打造全國審批服務最優的城市。”

讓企業少排隊少跑腿,武漢率先“四十五證合一”,國務院給予督查激勵

深化“放管服”改革,武漢在商事制度創新上苦下功夫,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

7月5日一大早,市民李輝來到武漢市民之家的工商窗口,接過嶄新的公司營業執照,笑著說:“沒想到現在辦執照這麼方便,不用排隊,跑一次就搞定,比5年前少了很多麻煩。”

提起5年前首次辦證的經歷,李輝印象最深刻的是到各個部門排隊,一大早比上班時間提前一個多小時去排隊,當天上午還不一定能排上。幾個部門排隊,要上10天,然後再到工商辦執照的手續,至少大半個月後才能拿執照。

今年,國家推行“二十四證合一”,而6月1日起,武漢市在全國率先實施的“四十五證合一”改革,按照“一套材料、一表登記、一窗受理、核發一照、信息共享”的模式,讓企業少排隊、少跑腿。

與此同時,武漢最大限度簡化審批權限,全市推廣行政審批3.0改革,市級保留權力事項已從2014年的4516項減至現在的1810項,行政許可類由166項減為160項,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保留權力事項最少。

武漢市商事制度改革,走在了全國前列。今年5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通報,對武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顯著予以督查激勵。

商事制度改革不斷突破,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2017年4月30日,武漢市市場主體突破百萬大關,達100.59萬戶,較自2014年開展商事制度改革前的65.75萬戶,增幅達53%,成為全國第五個市場主體總量突破100萬的副省級城市。截至2018年4月底,全市市場主體總量已達110.85萬戶,今年新登記的就有5.41萬戶。

招商引資“一號工程”讓簽約投資達上年度7倍,武漢成現象級投資風口城市

營商環境的優化,為武漢招商引資實現重大突破奠定基礎。

“今年1月落戶武漢,3月開始裝修,6月入駐開業。”知名跨國公司第一太平戴維斯武漢公司董事長伍嘉樂說,武漢招商引資高效的工作作風和效率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今年2月辦理工商註冊登記時,公司名稱中的字號不符合規定,無法登記。得知此事後,江岸區行政審批局第一時間開闢綠色通道,派專人對接市工商局,幫企業解決字號問題,當天就發放了預核名辦理通知書,並協調了法定代表人身份認定。

伍嘉樂說,長期以來,公司華中地區業務都由公司上海總部來覆蓋。之所以現在落戶武漢,成立華中區域總部,是看到武漢近兩年經濟的飛速發展,業務需求量急劇增長,政府招商引資的力度空前,服務創新超常。2017年秋,上海總部高層主動來到江岸區拜訪,雙方一拍即合,確定落戶。“武漢對我們非常熱情。”伍嘉樂說。

武漢,以最大的熱情歡迎國內外企業來投資。招商引資被列為“一號工程”,一把手親自抓,有專業隊伍、企業家隊伍、投資人隊伍、校友隊伍等四支隊伍負責招商。百萬校友資智回漢、新民營經濟招商大會、世界500強及全球知名外企招商大會、大型央企項目聚漢、“走出去”小分隊招商五大系列活動“五潮迭起”,招商引資取得歷史性、開創性成果。

2017年,全市簽約投資25828.9億元,是上年度的7倍;實際到位資金達8226.6億元,同比增長41.3%。市招商局統計,今年截至6月22日,全市簽約總金額10289.68億元,同比增長73%,新引進世界500強投資項目30個,民企500強投資項目10個,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及跨國公司產業研發機構11家。

目前,小米科技、摩拜單車等30家知名民營科技型企業,扎堆在漢設立“第二總部”,在漢投資世界500強企業達到256家,武漢成為現象級的投資風口城市。(記者馬振華 戴紅兵 馬輝 賀亮 黃瑩 胡蝶 舒翔宇 林敏 朱波 王晶 李亦中 劉海鋒 楊帆 劉嘉 見習記者覃柳瑋 實習生甘小芳 彭曉鑫 通訊員葉翩 吳瓊 呂作武 彭立新 吳慧 周晶晶 劉紅穩 佔海燕 王林軍 王恆 林琳 鄒永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