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第21子沈王朱模與上黨的關係!

朱元璋第21子沈王朱模与上党的关系!

朱元璋第21子沈王朱模与上党的关系!

朱模(1380年9月1日—1431年6月11日),漢族,安徽鳳陽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21子,母趙貴妃。生於洪武十三年八月初二(1380年9月1日)。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沈王。永樂六年(1408年),就藩於潞州,後改潞安府。

朱元璋第21子沈王朱模与上党的关系!

沈王府位於今山西省長治市太行太嶽烈士陵園處,陵園圍牆牆基正是原來王府城牆牆基。明代初年,這一地區叫豐廩坊,洪武三年(1371年),在此設立了潞州衛,永樂元年(1403年)改建王府,潞州衛就搬遷到今長治市英雄北路了,在今長治市上黨門北邊,王府正對著巍峨壯麗的鐘鼓二樓。

沈王城曾多次修葺,較大的一次是朱模六世孫沈憲王將原來土城用磚石包砌,建成一座城高二丈五尺,周圍三里,面積一百五十畝的頗具規模的皇城。東西有東華門、西華門;南北有端禮門、廣智門;城裡有承運門、體仁門、遵義門;從南到北有承運殿、存心殿、進學宮、寶恩樓。城牆四角都有角樓,各樓臺宮殿皆琉璃飛甍,金碧輝煌。出皇城往東,有供皇族賞花的孟家花園,普通寺西邊有以菊花著稱的西園,還有為迎接王爺的跪門關,供王府供應物資專走車馬的石頭街等。

住在沈王府的是親王世系,住在沈王府周圍的是郡王世系。沈王府東有陵川王府、平遙王府、黎城王府、沁水王府;北有沁源王府、宜山王府;西有清源王府、遼山王府;南有靈川王府、宿遷王府;西南有內丘王府、唐山王府和永年王府。其它還有鎮國將軍府、奉國將軍府等。

郡王封地遠近都有,近的在晉東南有黎城、沁水;遠在河北有唐山、永年;再遠的在安徽宿遷、安慶。但這些封地只是虛設,郡王並不去封地,只在原爐坊巷(今爐坊巷小區)居住,因此留下“稷山府後”這一地名。這便是所謂“沈藩傳國十世,子弟分王不出城”。

朱元璋第21子沈王朱模与上党的关系!

朱模是個貪吃的藩王,據說當地名吃都跟朱模有關。

先說說城區特色名吃-----糰子。永樂十年,臘月24日,沈王外出返回王府的路上,見所過之村家家戶戶都在自家院搭火支灶蒸著熱氣騰騰的黃饃饃,香氣撲鼻,魅力過人。於是他走進一家便問:“蒸得這麼多黃饃饃幹什麼用?”主人說:“這不是饃饃,叫‘糰子’,是用發酵的玉米麵和粟米麵揉和在一起,再包上紅豆、大棗、紅塘拌成的甜餡蒸制而成的,很好吃,老百姓在過年敬神之後就吃這種食品,你吃一個嚐嚐吧。”主人順手取了一個熱乎乎、軟溜溜的糰子遞給沈王。沈王吃著香甜可口、美滋滋的糰子,邊吃邊說:“真好吃!真好吃!真乃潞洲一絕,上黨第一味也。我看給它起個官名叫‘金粉裹紫玉’吧。”於是糰子就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沈王朱模是個孝子,他想把這好吃的糰子送到南京宮內孝敬他的母親。於是就吩咐人蒸了糰子裝了筐,派幾位身強力壯的小夥兒送往南京城。在信中附詩一首:“兒在天下最高州,雖行千里母易憂。今有金粉裹紫玉,奉獻皇宮母后收。”潞州到南京遙遙幾千裡,那時交通不便,正月起身,二月中旬才到,皇太后看了信高興異常,忙命左右打開密封的食盒,只見一個個“金粉裹紫玉”上長了綠茸茸的一層長毛,一股黴酸味沖鼻難聞。本來高興的太后一下子難過得心酸流淚。她向周圍的太監和宮女說,這樣的東西怎能下肚呢?她擔心兒子朱模在潞州受罪,就將送貨的人叫到後宮問話:“你看這東西能吃嗎?”這時皇帝朱棣也來了,對母親說:“上黨山高路險,百姓生活很艱苦,吃窩頭不算稀罕。”但看見母后淚珠如雨,又想到遠離京城的小弟朱模,不由得提筆揮毫下諭:“潞州皇糧減一半!”交給送貨的人,送貨的人帶了皇上的聖旨,回到潞州後交給沈王朱模,朱模交給潞州府衙。皇榜貼出後,百姓皆大歡喜,都感謝沈王給太后送糰子換取皇糧減半的恩德。一秀才還寫了一首打油詩貼在府衙門口,“朱模沈王好心腸,坐鎮潞州享天年,幾筐上黨第一吃,換回鄉民萬擔糧。

再一個是燴麵的故事:“燴麵”是長治地區伊斯蘭教回回族家庭一種古老的麵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相傳,明代永樂年間朱元璋的兒子沈王朱模在潞州(現在的長治)享受天年時,常到民間察訪。有一年秋天,他行至南門外西和村和八義村一帶。日當中午,人困馬乏,腰疼腿痠,飢餓難忍,便坐在路旁休息。這時,一位頭戴黑紗的少女,手提著罐子和籃子走來。朱模和氣地問:“小姑娘你到哪裡去呀!”小姑娘說:“我去地裡給爺爺送飯。”“送的什麼飯?”“羊肉老圪扯”(長治縣一帶百姓稱寬麵條為老圪扯)。沈王驚喜地說:“我能看看你這羊肉老圪扯嗎?”小姑娘二話沒說就揭開罐蓋讓沈王看,結果一股濃郁的羶香味飄然而出,沈王說:“真香呀!我能嚐嚐嗎?”於是善良的小姑娘就給沈王倒了半碗讓他吃。沈王本來就餓得不行,一接住這半碗香噴噴的羊肉老圪扯,便狼吞虎嚥地三口兩口吃了個精光,邊吃邊說:“真好吃!真好吃!”於是沈王便問小姑娘叫什麼名字,家裡有幾口人,哪個村的。小姑娘說:“我叫春姑,西和村人,父母去世,家裡只有我和爺爺兩人。”沈王朱模回到潞州皇城,一直回味著那半碗羊肉老圪扯的香鮮味。於是他把他的回民衛大隊長買本齋叫到皇宮,讓他去西和把春姑及爺爺叫到他的皇城,並給爺倆安排好住處,在後花園修了座清真灶房,就這樣春姑成了朱模家庭的一位回族廚娘。從此,皇城裡又多了一種主食羊肉老圪扯。沈王去世後,春姑也離開了皇城。在隊長買本齋的幫助下,在銅鍋街落戶成家。春姑為了養家餬口,就在天晚集市搭棚壘灶開了個小小麵食館,專營“羊肉老圪扯”。鮮味可口,物美價廉,食者絡繹不絕。在她的引導下很多回民跟她學習“羊肉老圪扯”的製作方法。天長日久,代代相傳到了河南、陝西、甘肅、寧夏,也傳到了河北、天津等地,在潞州這種美食一直延續到民國戰亂期間。朱模做為藩王和我市的小吃有了一段淵源,現殘存的沈王府偏門成了現今全市集中的小吃一條街。

朱元璋第21子沈王朱模与上党的关系!

朱模,做為朱元璋二十一子,在明朝諸藩系中,沈王家族是最普通平實的一支,無大過,無大功,後人評價用“恭良”二字,明朝滅亡後,國除,後裔不詳。

宣德六年五月乙丑(初二)(1431年6月11日),朱王薨,諡沈簡王。

朱元璋第21子沈王朱模与上党的关系!

昔日輝煌的沈藩王府曾經的輝煌已一去不復返,皇族威勢,子孫顯赫,繁衍甚廣。皇城裡鐘鳴鼎食,皇城外宗室藩戶人丁興旺。出則騎馬坐轎,入則妻妾相擁,儼然《紅樓夢》中的大觀園。

清順治元年(1644),李自成起義軍的別支劉芳亮“擁兵取潞安”,真取府衙,並攻進沈王府,此後沈王府便逐漸衰落。

朱元璋第21子沈王朱模与上党的关系!

此篇參考資料由長治市博物館宋巖頎先生提供,資料來源為宋巖頎父親宋石青先生(原晉東南師專教授)著《明沈藩簡王朱模及其家族考》。

朱元璋第21子沈王朱模与上党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