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朝夏在前,那么夏朝之前是一片怎样的天地?

刘晓亮


我们当前的认知其实是从商开始,即便是“夏”也仅在于传说中,或是史书中的了了几语,也就是说其实商之前的历史,都存在于了传说中。那么夏之前,是一个什么样的天地呢?搬个小马扎,听老麦与你慢慢聊聊那些不科学的事情。

如果你时常关注老麦,那么你应该知晓老麦的观点,人类的起源是源自地球自然进化与外星文明的相互结合。更确切的说是地球提供给了人类肉体,外星文明给与了人类文明,在给与人类文明的同时,也立下了一种规矩,这个规矩就是:自然生命规律。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夏之前,其实人类处于一种人神共存的时代,或者说人类和现代人所谓的神处于一个时空,共享一种文明:神迹文明。但是在文字尚未发明之前,那种文明多流传于口口相传中,在加之后来,姜子牙封神榜(很多人视封神榜为神话,其实封神榜确实是神话,但神话里也透着一些真实,只是那种真实,没有任何的记载而已)。

当然封神榜发生在商朝时期,也就是说其实在周之前的时代,是一个人神共居的时代,神仙可以任意的参与到人类之间的生活中,因为他们想之于人类而言就是造物主,但是封神榜之后,断绝天梯,并且立了新的自然生命法则:神在日常中,除非特殊情况,不得已参与人类的生活。于是,人与神进行了有效分离。


人神共存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时代呢?其实,诸位应该有所概念的,从《复仇者联盟》中你可以窥得一些状况,一部分拥有神迹的人,在无形中或是有形中,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所以你看到一些记录中,会发现,在史前的很多案例,都存在着一种“神迹”,譬如《山海经》所记载的种种,譬如《史记》中之于黄帝、蚩尤等的记载。

这就是那个时代,你想想得到,却不愿承认的一个时代,各种神迹随处可见,凡尘之人见怪不怪,有事没事会有各种仪式,请求神灵来帮助什么事情。而这种请求,还真是可以实现的,你看得见,摸得着。甚至可以说,在商之前,神就是比人类生命高一个级别的生命体的存在。


好了,不管你信或是不信,老麦反正已经说了上面这段话,喝了酒了,不算数哈。诸位当故事来听。不过,你向往那个时代吗?呵呵。


说明:本文原创老麦,首发今日头条,图片来自网络,如需转载请联系老麦。敬请关注:老麦说说,与老麦一起去探寻那些未知的人和事。


老麦说说


既然是历史问题我们就从史书说起。

史记中是考证到黄帝,记述黄帝以后到汉朝的历史。在晋代有一部史书帝王世纪,这个可厉害考证到了燧皇时代,从燧皇一直写到晋朝。

我们来看看帝王世纪中的记载

1.燧人帝为第一代帝王,创立风姓昊氏

2.太昊朝

太昊帝接过燧人帝的帝位,为第二代帝王,太昊帝为燧人帝与华胥氏的后代,风姓太昊氏或庖羲氏名伏羲。太昊帝传帝位于女希氏风里希,也就是女娲帝。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 、赫胥氏、尊卢氏、浑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十五世。以上十五帝皆承袭太昊帝庖羲氏的政策,所以均被划为太昊一朝。

2.炎帝朝

炎帝朝分为两部分,帝魁隗为燧人帝与弇兹氏的后裔,原属合雄氏。合雄氏三分,分为玄女部大鵹氏,须女部少鵹氏,素女部青鸟氏。素女部为合雄氏本部,后演化为魁隗氏。帝魁隗从太昊朝末代无怀帝风无怀那里接过帝位,定帝号为炎帝。共传六帝,分别是帝魁隗,帝炎居,帝节并,帝戏器,帝祝融,帝共工。

共工帝时,将帝位失于神农氏姜承,姜承夺得帝位后任然称帝号为炎帝,而后炎帝神农氏共传八帝,依次分别是姜承帝,姜临帝,姜明帝,姜直帝,姜来帝,姜衰帝,姜榆罔帝。

帝榆罔时,向东扩张,遇到了蚩尤部,蚩尤与帝榆罔在逐鹿大战,结果帝榆罔战败回逃,蚩尤自称炎帝。帝榆罔逃到与神农氏同出的有熊氏那里想与有熊氏借兵,但有熊氏却想吞并神农氏,于是两者在板泉打了一仗,帝榆罔再次战败,导致神农氏被有熊氏吞并。

3.黄帝朝

有熊氏首领姬轩辕,吞并神农氏后,得到了帝位,自立帝号为黄帝。然后率众与逐鹿打败蚩尤。

黄帝朝传后传三帝,分别是少昊帝青阳氏,颛顼帝高阳氏,喾帝高辛氏。

4.虞朝

喾帝高辛氏传帝位于尧帝陶唐氏,尧帝禅让帝位于舜帝姚虞氏,舜帝禅让帝位于禹帝。这也就是儒家的三王时代也就是公天下时代。

5.夏朝(以下就粘贴原文了)

禹帝传帝位嫡子启,开创了家天下时代。自禹至桀,并数有穷,凡十九王,含四百三十二年。禹一、启二、太康三、仲康四、相五、羿六、 寒浞七、少康八、杼九、槐十、芒十一、泄十二、降十三、扃十四、厪十五、孔甲十六、皋十七、发十八 、桀十九。

6.商朝

商之飨田也,三十一王。是见居位者实三十王,而言三十一王者,兼数太子丁也。自汤传位至纣, 凡六百二十九年",即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大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 太丁、帝乙、纣。

7.周朝

自克殷至秦灭周之岁,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世系王号是: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 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幽王、平王、桓王、庄王、厘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 、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敬王、贞定王、元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元安王、夷烈王 、显圣王、慎靓王、赧王。

以上就是三朝及三朝以前的历史。传统说法中炎帝取代了太昊帝伏羲,实质上太昊政权已经延续共计十六代,炎帝取代的是太昊政权而不是伏羲的帝位。同样炎帝两支共计十四帝,在传说中被归结为一位炎帝,即神农氏。但是请注意,古代史学家将蚩尤归为炎帝后裔,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蚩尤是炎帝后裔,那么为什么他会在逐鹿与炎帝神农大战?所以我认为蚩尤为炎帝魁隗氏后裔,这就解释了蚩尤在逐鹿打败神农氏后自号炎帝的行为,他是魁隗氏后裔有资格使用炎帝帝号。

以上是晋朝史官皇甫谧考证后所书。其实三朝及三朝以前的历史,在周朝典籍中应该是有详细记述的。在吕氏春秋中有记载: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虞朝至夏朝算是和平演变,夏太史终古,尚内史向挚都保护了夏商两代王室档案藏书不受战火波及,可惜在王子朝之乱后王子朝携带周室典籍礼器奔楚,王子朝被周敬王派人刺杀后,这批典籍再无下落。可以肯定王子朝没有交给楚国,应该是他藏起来了,现在国家准备发掘位于南阳的王子朝墓,说有很大可能典籍在这王子朝的不见冢中。虽然我个人认为典籍应该是由鬼谷子看管,并在春秋末期逐步散失流传于世,但是还是希望国家能在不见冢中有所发现。这批失踪的典籍对于我们了解三代以及三代以前的历史太重要了。


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


众所周知,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那么,夏朝之前的历史是咋样的呢?你知道中国在夏朝之前的历史吗?

网络配图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如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

  舜把王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据《左传》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可见夏部落的号召力。有一次在会稽(浙江绍兴)部落会盟时,防风氏首领因迟到而被禹处死。古文献中亦记载禹以诸侯部落路途的远近来分别纳贡约多少,可见夏氏族对其周边部落经济上的控制。

  所以,中国在夏朝之前的历史是尧舜时期,传说的时代:三皇五帝。华夏文明形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早期的历史,口口相传。神话中有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的说法。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数千年杰出首领的代表,具体而言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三皇是燧人、伏羲、神农以及女娲、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自三皇至五帝,历年无确数,最少当不下数千年。

我们一般用远古来称呼尧舜以前的历史,远古是指夏朝以前漫长的社会。那时候,社会生产十分低下,人类进步非常缓慢,经历了距今有170万年前到4000多年前的漫长时期。远古时期,没有文字记载,全靠神话传说和世代流传下来的。

网络配图

  经炎黄华夏之“人文初祖”再到尧,舜,禹时期,当时部落合盟,他们是由参加联盟的各氏族部落酋长的推荐,挑选舜当继承人。我们的祖先当时还处在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后期,做酋长的并没有将职位和权力当成自己的特权。

  《尚书》、《史记》都从黄帝时代开始记载了。距今约5000年,属于龙山文化时期。 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是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开始。据现今整理出来的传说,黄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个分支的首领,强大之后在阪泉之战中击败炎帝,成为新部落联盟首领,之后又与东南方的蚩尤部落发生冲突,在涿鹿之战中彻底击败对手,树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后来黄帝的孙子颛顼和玄孙帝喾继续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帝喾的儿子尧继位,他是一名贤君,创立了禅让制,传位给了舜。在舜时期,洪水泛滥,鲧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洪水更厉害了,鲧被处决,他的儿子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举为首领。禹在晚年时,曾想仿效尧舜,找一个贤能的人做自己的继承人,但没有成功。禹之子启宣称,天下是他父亲打下来的,理应由子孙继承。他用武力除去了反对他的所有人,公开宣布自己做了夏王朝的第二代国君,确定了奴隶社会国家。但据《史记》及香港中学课本所述,启是被推举为领袖建立了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

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

夏朝之前的朝代是虞朝。这里所谓的虞朝就是指史书上记载的有虞氏、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华。姚重华字为有虞氏,氏族公社的一个部落。为什么名字叫“重华”?传说舜的眼睛是双瞳仁,故为“重”。“华”字可能为华夏族的华族之意。据运城学者王雪樵前几年《运城报》专文,“华夏”二字追根溯源到夏县的“夏”,河津华谷的“华”。这两个地方是中国华夏民族的发源地。王树民同志的论文认为,我国古代历史上,世人通称夏、商、周三代。

某些古籍却称虞、夏、商、周四代。夏代以前,明确称道的政治事迹,只有尧、舜、禹相禅让一事,并说舜在位50年。而夏商周各传位数百年,称帝王名号都在10人以上者。

有虞氏作为一个朝代而言,似乎十分勉强。但《韩非子?显学》说“虞夏二千余年”,按照这种说法,有虞氏绝非只有一代五十年。现今的史书上说“夏王朝统治了四百多年”去年在中央电视台看到历史学家断代史的最新研究成果,确定夏为471年,据此虞朝当是1520多年。王树民同志考证《国语》、《左传》、《史记》及《五帝德》、《帝系姓》等著作,可以列为有虞氏的世系15个名号,也就是说虞朝传位有15个帝王(幕、穷蝉、敬康、句芒、虫乔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虞阏父、胡公满等)。既然有虞氏的姓氏可以考定,其历史地位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而真正有文字记载的并没有那么多,商代到现在,也就是四千年左右,这里所说的五千年是指从文字记载得知的从炎帝和黄帝诞生时开始计算,也可以说炎帝和黄帝也是夏朝时候的人,而且还是开国皇帝。甲骨文是在距今大约四千年时期出现,而考古学家考证的那些刻在石壁上的文字却比甲骨文要早最少两千年时间,两千加四千,那么也就是说,在六千年以前中国就已经有文字了,但是夏朝到现在才五千年的时间,那么还有一千多年,又是什么朝代呢?

有虞氏是上古时代的一个古国,也是夏以前的一个独立的朝代名。夏以前的朝代是虞,春秋时人还言之凿凿。不幸的是春秋以后文献散失,有关虞代的史料大量湮没;战国以后文献中所述的虞史传说又大半经过了诸子的加工改造,可信性大大下降。近代辨伪思潮兴起以后,古史辨派的学者们索性从信史中将虞代一笔勾销,将夏以前的古史一古脑儿归于“神话传说时代”。

现在通行的大中学校历史教科书以夏朝的建立作为中国阶级社会的开端,不但使虞非朝代说的影响空前扩大,而且促成了虞非朝代说与虞属原始社会说的合一。这样一来,我们在探讨中国阶级社会的开端时就不得不回头对虞非朝代说的论据重新作一番验证了。

“夏商周”和“虞夏商”两个不同的“三代”概念。最明显的例子是《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所证史墨的话:“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后”君也,天子也“庶”者,天子之异姓也。“于今为庶”者,谓此三后在周以前都曾贵为天子而其姓为嫡,今日却早已随着天子地位的丧失而沦为庶姓了。春秋时姬姓仍为嫡姓,“于今为庶”的三后非虞夏商三代而何?“三后”中夏商二代均为独立朝代,何以虞代必须例外?不仅如此,由于虞为朝代与夏商无别,所以西周建国后还对其后裔优予礼遇,“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陈与宋、杞合称“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礼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历史地位相埒的确证,可知虞夏商的三代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就已形成。如若不然,周人何以不按后期儒家所谓周世“尊贤不过二代”的说法将陈排除在外而只备杞、宋二恪?又何以不将封于祝的黄帝之后和封于蓟的尧后一并增入而合称“五恪”?

最近在良渚发掘出京畿规模的古城了,其土龄在夏商周之上,先人早有记载:《周书》而上是《商书》,《商书》而上是《夏书》,《夏书》而上,赫然便是《虞书》。良渚就是虞朝都城!而且当时良渚文化的波及范围,谈不上小国寡民目前发现良渚文化的地方有浙江 江苏 安徽 江西范围也有30万以上公里。


盛唐豪歌李艺泓


在文献中,已然很清楚,就是“与东夷共天下”——即后羿代夏,太康失国和借兵有虞氏复国的故事,反映出了现代史家对夏朝国家形式的猜测,理该八九不离十,就是尚未实现强力邦联的局面。

在考古看来,这种推测也有很大的可能性,虽然目前并不能完全坐实夏朝的存在,但是“朝无”,然“夏”却应有之,如若认为无夏,则三代先秦历史皆可全盘推翻,然《史记》经殷墟及其他出土遗址/文物的多次印证之高度可信,已是公论。

在这样的前提下,要否认无“夏”+否认先秦诸史册不可信,无疑是荒谬野蛮的。

二里头的年代绝对符合夏代,其规模与出土青铜器,还有大型的祭祀场所,和具有代表性的礼器如绿松石龙,这些都足够代表一个国家之都城的级别标准。同时,它与同时代的、远时代的,以及相邻的遗址,都有文化与商业、或者军事上的联系,如东赵遗址、新砦遗址、二里岗、偃师商城等等。

通过二里头的墓葬人骨,也可以证实这一判断,体质人类学家分析,发现主要有三大类型,一是“古华北类”、二是“古西北类”、三是“古华南类”,其中第三种类型与汉代墓葬遗骨接近。

经过这些分析结论,我们大致推测二里头是一座综合型的城市,应该是可信的,要不然将无法解释能有来自那么遥远的各种人群在此“集合”。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遗骨既有居民,也有人殉陪葬类,并且不按地域类型而不同。

这一细节再次反映二里头已经是一座综合性的“国际大城市”。

以二里头为代表,以殷商为参照,甲骨文记载的信息显然可以肯定殷商是一个幅员辽阔、具有强制性统治力的中心之国——也就是朝代。

那么,殷商总不会石头蹦出来的吧?


無風即風


中国的殷商社会以前,是我们传统所谓的“夏”朝。那么夏朝以前是什么时代?有一种传统的说法是尧舜,尧舜之前是黄帝,黄帝之前还有伏羲氏,神农氏等。

但是,由于夏朝文字对其记载不是很确切,还由于我们对中国国家历史发展的了解也不是很确切,所以,暂时还不是太清楚夏朝的国家大小和统治时间的。那么,尧舜,黄帝这些时代的具体情况也就不是很清楚了,这应该是非常合理的一个历史逻辑。

不过,商朝之前的“夏朝”一定是一个帝王国家形态的社会了,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而且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是说得过去的。但是这个朝代存在了多少年,统治着多少人民和部落,好像还不是很清楚。

但是,我们根据商朝已经在使用文字的情况来推测,关于夏朝,即使是传说,那也是很可靠的传说。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传说”都认为是不可靠的历史,这不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因为,文字发明和使用之前,人类的历史主要是口头语言来体现的,你不能说口头语言没有一句是真的吧?所以,对于有文字记录的商朝,特别是周朝来说,当时还存在大量的口头语言记录下来的历史,这些历史,关于远古的例如黄帝,伏羲应该说传说的成分很大,但是对于夏朝的“传说”真实的成分应该是相当大的。因为,距离现实越近,那些口头语言记录下来的“传说”成分中,被遗失和被夸张的成分也就越小。所以,对《史记-夏本纪》我们还是不要全盘否定。

而现在我们大量的考古,例如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马家窑文化,大地湾文化,都无法与夏朝有具体的接轨。

不过。夏朝之前,肯定是没有统一的国家和王制的社会形态。顶多是一种邦联的性质。因为在长期的族群相处与冲突发展中,族群与族群的合作远远大于分裂和斗争,这也是在尧舜集团族长领袖的号召下,能够取得大禹治水成功的客观基础。尽管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的成分很大,但是你不能说没有历史上的大禹治水这样的事实。

关于族群,其实很多也是有血缘关系的,加上婚姻的互通,族群之间寻找合作和统一的基础也是非常成熟的。例如,黄帝和炎帝的大战,最后还是和谈了。这样的族群社会冲突模式,应该不是唯一的。

此外,我们大家都知道,“国”在汉代都存在。而在商朝之前,更是千国林立的一番情形。

所谓的“国”就是以城池为标志的一个共同族群罢了。所以,战国时期的著作《大学》里面的“治国平天下”的“治国”,实际就是在一个池城以内行政管理,而“平天下”的“天下”才是真正的“国”而且,很可能也是战国时期的“国”,而不是秦始皇以后的国。

这么说来,夏朝的“国”可能顶多就是几个大部落的统一,而且,还没有实现所谓的全部落的统一,也就是说,夏朝距离当时所知之部落,并没有全部统一。但是商朝比夏朝的拥有国要多,周朝就更多了。所以,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国号”都是以部落首领的发祥地为名称的,可能不少都是后人那样称呼他们。

例如夏朝,应该不是夏朝君主的国号,而是后人根据夏朝国君在夏这个地方才这样称呼他们,商朝,周朝都是如此。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国号,大概只有元明清三个朝代,不是按照帝王首领发祥地来取国号的,其他毫无例外的都是以帝王发祥地为国号的,就以这样的文化承传来说,夏朝也是存在的,只是这个时代不是多么强大,有可能商朝的商这个部落,当时都不会是夏朝统一下的一个国。


千千千里马


整个华夏文明建立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在逐渐吸收和融合了北方的红山文化、东边的大汶口文化、西边的马家窑文化等,形成了夏商周之前的中原文化。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发现了仰韶文化,当时中国的史学家和学者都盲目相信西方的华夏文明起源于西方的言论,不承认殷商文明,崇洋之风盛行,甚至到了鲁迅、胡适等一帮人要废掉汉字的地步,当时中国文人的自卑可见一斑。



直到安特生以及建国后考古工作者考察出来仰韶文化是独立性的,并非通过中亚、河西走廊进入中国,才堵住了西方学者和中国文人的悠悠之口,彻底否定了中华文化西来说。

仰韶文化遗存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湖北的西北部,西到甘肃、青海接壤地带,东至河南东部,上下2000年,纵横数千里。仰韶文化是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中国版图上涌动的漫漫洪流,展现了我国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和文化成就。

从1954年发现的西安半坡遗址和1956年发现的庙底沟遗址发掘的彩陶可以看出,这两处遗址极具仰韶文化特点。从2002年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来,考古工作者不断从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大西文化等文化遗址发现大量的仰韶文化特征的彩陶,这充分说明了仰韶文化的辐射性扩张,说明了五千年前各地文化在不断的向仰韶文化靠拢和融合。


以上考古成果充分证明了7000年前起源的仰韶文化在不断的与周围文化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母体---中原文化。并在以仰韶文化部落文明的基础上发展成了夏商周的国家形式。

在夏商周之前,是华夏先民文化的大融合时期,是仰韶文化长大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炎黄尧舜禹等伟大的先贤。可以说,仰韶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起点,是她,孕育出了五千年的泱泱中华文明。


风云说收藏


历史学家周谷城在“中国通史”中说过:“夏、商、周”并不是三个相继的朝代,而是三个不同部落和氏族。就是说,夏商周是同一个时代,而且是三个不同的部落。

历史学家顾颉刚在商务印刷局编辑书籍中,从古书中发现“时代越后,传说中的古史期越长”。最早出现的神话“诗经”中就提到大禹,就是大禹治水;而在孔子的春秋论语中出现了尧舜;到了战国最期有了五帝之说;战国晚期邹衍将黄帝作为华夏的共祖;汉代时开始流行有了伏羲和神农;三国的魏晋时期开始有了开天劈地的盘古。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顾颉刚解释:同一台戏,越是后来便越添枝加叶演绎越多。神话被一层一层累加上去,一代代往上穿凿附会,最后神话变成了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历史,成为儒学二千年来愚民的工具。

92年,国务院组织北大和社科院考古队对河南偃师二里头进行四期的挖掘考古,尽管北大认为一期是夏朝,三期为商朝;社科院认为二期为夏朝,二期为商朝。但是,他们一致认为时间只有3700年!就是说,中国历史开始到现在就是3700年。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它记载着:祭祀、占卜、战争、气候、收成等等,当时的甲骨文是由祭司所掌握的,主要是与鬼神对话。商朝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殉葬,不管是奴隶还是战俘,好像是太残酷了。所以,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称殷商为东夷,就是东边的蛮夷,实际上当时殷商还是相当原始的。再则,在甲骨文中并没有“夏”字,夏字在周朝时发明出来。(如果夏是商前面被推翻的王朝,商朝应该记录“夏”这个字了。

中国历史应该是多源头的文化,它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四川三星堆文化”,而不是儒家所说的炎黄子孙,什么夏虞唐朝代根本不存在,只不过儒家将神话当历史,将这种无中生有的东西来愚弄百姓,并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张律明


直接说吧:夏朝是农业不发达、生产落后的梦寐文明阶段,夏朝之前就是原始社会了。

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么你的生活可能是这样的:

早晨温暖的太阳,刺痛了你24K的钛合金大眼。你掀开身上盖着的兽皮,拿起来裹在身上,迎着朝阳走出居住的山洞。

根本不用洗脸、刷牙,倒是省了不少的事。

一天的生活开始了,首先你得去附近的果树上采摘一些野果。相信我,那个味道不太好。苦涩、酸、古怪的味道,不能跟现代经过培育的果实相比。

带着果子,回到山洞。看了一眼还有昨天剩下的半块肉,你想了想还是留给女人孩子吧。

你们一起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即将迎来今天最激烈的时刻——打猎。

女人要留在家里,缝补兽皮、磨刀、生孩子——跟不同的男人生孩子。没错,你们都是小三,女人才是一家之主。

隔壁的胖熊,也是你女朋友的男人,你们是最好的朋友。

吃过早饭,胖熊急吼吼的在外面叫:“快点,我发现一群肥羊,咱们多抓几只回来。”

好家伙,那可得赶紧的了。

你来不及把剩下的东西塞进嘴里,就带着刀、弓箭出发了。

你们摸到那片草原,看到真的有一群羊在吃草。瘦干的头、胖大的肚子、矫健的四蹄,无不证明这是一群肥羊,肉一定很鲜美。

这时候,你就在想:“这么好的羊,我得多抓几只回去,她一高兴,说不定会再跟我生几个孩子。”想到这,你的嘴角流下晶莹的口水。

胖熊冲了过去,死死的抱住一只羊不放手。你也冲向了另一只羊,拿起刀给了它一个透心凉,赶忙再去抓别的羊。

这时候,你觉得不对劲。好像有别的生物也冲过来了。

不得不佩服,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你,直觉不是一般的敏锐。

这群羊被狼群盯上好长时间了,正当他们准备开工的时候,你们冲上去截胡。不过没关系,在狼群的眼里,你们和羊没有区别。

狼王“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以时速100码的速度冲了过来。

完了,完了。

在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你和胖熊遭遇到狼群,基本就可以宣告生命的结束。

狼群逐渐到来,你们根本来不及跑,就被撕扯成碎片。

在一匹狼张开大嘴向你咬来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过这一辈子的画面:每天都在为食物奔波,到头来还是死在觅食的路上,跟这些畜生有什么区别。

女人等了你们一天,没有等到任何消息。她没有悲伤、没有眼泪,她已经司空见惯了,转身给隔壁老王发了条信息:

“老王,我想跟你生猴子。”


温乎


我是钟爱历史的颍州弃之,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只能结合所知史实猜测着来回答了,要想知道夏朝之前是什么样的一片天地,就要知道与之接近的夏朝是何情况了。

夏朝,约公元前2146~前1675年,是一个部落联盟式的国家,我国家天下的开始。关于夏朝,虽然尚存争议,但是近年来关于夏朝遗迹的发掘和研究,也有不少成果。

夏朝人的生活已经算是具备最基本的文明因素,有最初的干支纪年法,有正在发展的原始文字,所以说夏朝已经步入国家状态了。

夏朝的基础肯定不是一下就有的,在生产力非常低下的彼时,物质文明的发展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才能进步一次,所以说夏朝之前的状况,应该和夏朝的社会相差无多。

我猜测,夏朝之前,人们物质生活基本满足文明人的要求,基本上是部落联盟,各部落有自己的贵族政治,有自己的体制,甚至是原始的国家形态。再小一点的社会单元,应该是家族,每个家族在自己的领地,男耕女织,原始生产,自给自足,过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

我还在网上看到过还有另一种说法,在夏朝之前,应该还有一个更加古老的王朝,虞朝。如果属实,那我们就对考古工作拭目以待,夏朝之前的天地早晚呈现在我们面前。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如果有什么不当,还请朋友们评论区留言交流。


颍州小史官


看了大家的答案,主要集中在《史记》等古文献的记载,以及民间传说的层面。那么我就从考古学的层面,通过陕西神木的石峁遗址,山西临汾的陶寺遗址等先夏文化遗址,分析下当时华夏先民的生活情境。



首先,夏朝以前,也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华夏先民们已经走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国西北、东部已经存在众多强大的部落,中原地区已经出现了部落联盟。

从城市方面来看,陕西石峁古城400万平方米,几乎相当与现在的一个小县城,可容纳居民5—10万人。山西陶寺和河南二里头的城市面积300万平方米,也可居住5万人以上。再算上四川三星堆和浙江良渚,4000多年前的中国人口,规模应该已经超过百万。



在山西陶寺古城,考古学家发现了观象台,经过实验证明,它能够准确的测定春分等节气。可见夏朝以前,华夏先民已经能够掌握天文和历法,以便更好地开展农业耕作;在度量衡方面,陶寺古城的居民已经在使用骨尺,1尺约为25公分;在青铜器制造方面,陶寺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精致的青铜齿轮,虽然其用途仍有争议,但至少证明其青铜冶炼技术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水平。

考古学家还发现,陶寺古城墓葬规模和陪葬品的数量有明显区别,这说明夏朝以前,已经出现了阶级观念和贫富分化,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明确标志。



在陕西石峁古城,考古学家发现了以玉璇玑为代表的上千件玉器文物,这还不算流失海外博物馆的数千件石峁玉器。这说明夏朝以前,中国的玉文化已经非常发达,中国人已经将玉制成装饰品随身携带。

更神奇的是,石峁人制作玉器的玉料,居然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不仅有新疆地区的和田玉,还有中国西南地区的青玉,甚至浙江良渚遗址的玉料。这说明夏朝前期的先民,对于地理的认识,以及各部族的联系和交流,远比我们今天想象的紧密。



看到先夏遗址的考古成果,您是否感到不可思议呢?这都不算什么,如果我告诉你,在8千年前的河南贾湖遗址,远古先民已经在种植水稻,已经学会了酿酒,已经出现了甲骨刻符,已经开始了人工养蚕,你相信吗?其实,我们对于华夏远古历史的认知,几乎是九牛一毛,还有许多石破天惊的考古发现,等待着我们的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