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朝夏在前,那麼夏朝之前是一片怎樣的天地?

劉曉亮


我們當前的認知其實是從商開始,即便是“夏”也僅在於傳說中,或是史書中的了了幾語,也就是說其實商之前的歷史,都存在於了傳說中。那麼夏之前,是一個什麼樣的天地呢?搬個小馬紮,聽老麥與你慢慢聊聊那些不科學的事情。

如果你時常關注老麥,那麼你應該知曉老麥的觀點,人類的起源是源自地球自然進化與外星文明的相互結合。更確切的說是地球提供給了人類肉體,外星文明給與了人類文明,在給與人類文明的同時,也立下了一種規矩,這個規矩就是:自然生命規律。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話,夏之前,其實人類處於一種人神共存的時代,或者說人類和現代人所謂的神處於一個時空,共享一種文明:神蹟文明。但是在文字尚未發明之前,那種文明多流傳於口口相傳中,在加之後來,姜子牙封神榜(很多人視封神榜為神話,其實封神榜確實是神話,但神話裡也透著一些真實,只是那種真實,沒有任何的記載而已)。

當然封神榜發生在商朝時期,也就是說其實在周之前的時代,是一個人神共居的時代,神仙可以任意的參與到人類之間的生活中,因為他們想之於人類而言就是造物主,但是封神榜之後,斷絕天梯,並且立了新的自然生命法則:神在日常中,除非特殊情況,不得已參與人類的生活。於是,人與神進行了有效分離。


人神共存的時代是一個什麼時代呢?其實,諸位應該有所概念的,從《復仇者聯盟》中你可以窺得一些狀況,一部分擁有神蹟的人,在無形中或是有形中,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所以你看到一些記錄中,會發現,在史前的很多案例,都存在著一種“神蹟”,譬如《山海經》所記載的種種,譬如《史記》中之於黃帝、蚩尤等的記載。

這就是那個時代,你想想得到,卻不願承認的一個時代,各種神蹟隨處可見,凡塵之人見怪不怪,有事沒事會有各種儀式,請求神靈來幫助什麼事情。而這種請求,還真是可以實現的,你看得見,摸得著。甚至可以說,在商之前,神就是比人類生命高一個級別的生命體的存在。


好了,不管你信或是不信,老麥反正已經說了上面這段話,喝了酒了,不算數哈。諸位當故事來聽。不過,你嚮往那個時代嗎?呵呵。


說明:本文原創老麥,首發今日頭條,圖片來自網絡,如需轉載請聯繫老麥。敬請關注:老麥說說,與老麥一起去探尋那些未知的人和事。


老麥說說


既然是歷史問題我們就從史書說起。

史記中是考證到黃帝,記述黃帝以後到漢朝的歷史。在晉代有一部史書帝王世紀,這個可厲害考證到了燧皇時代,從燧皇一直寫到晉朝。

我們來看看帝王世紀中的記載

1.燧人帝為第一代帝王,創立風姓昊氏

2.太昊朝

太昊帝接過燧人帝的帝位,為第二代帝王,太昊帝為燧人帝與華胥氏的後代,風姓太昊氏或庖羲氏名伏羲。太昊帝傳帝位於女希氏風裡希,也就是女媧帝。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連氏 、赫胥氏、尊盧氏、渾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十五世。以上十五帝皆承襲太昊帝庖羲氏的政策,所以均被劃為太昊一朝。

2.炎帝朝

炎帝朝分為兩部分,帝魁隗為燧人帝與弇茲氏的後裔,原屬合雄氏。合雄氏三分,分為玄女部大鵹氏,須女部少鵹氏,素女部青鳥氏。素女部為合雄氏本部,後演化為魁隗氏。帝魁隗從太昊朝末代無懷帝風無懷那裡接過帝位,定帝號為炎帝。共傳六帝,分別是帝魁隗,帝炎居,帝節並,帝戲器,帝祝融,帝共工。

共工帝時,將帝位失於神農氏姜承,姜承奪得帝位後任然稱帝號為炎帝,而後炎帝神農氏共傳八帝,依次分別是姜承帝,姜臨帝,姜明帝,姜直帝,姜來帝,姜衰帝,姜榆罔帝。

帝榆罔時,向東擴張,遇到了蚩尤部,蚩尤與帝榆罔在逐鹿大戰,結果帝榆罔戰敗回逃,蚩尤自稱炎帝。帝榆罔逃到與神農氏同出的有熊氏那裡想與有熊氏借兵,但有熊氏卻想吞併神農氏,於是兩者在板泉打了一仗,帝榆罔再次戰敗,導致神農氏被有熊氏吞併。

3.黃帝朝

有熊氏首領姬軒轅,吞併神農氏後,得到了帝位,自立帝號為黃帝。然後率眾與逐鹿打敗蚩尤。

黃帝朝傳後傳三帝,分別是少昊帝青陽氏,顓頊帝高陽氏,嚳帝高辛氏。

4.虞朝

嚳帝高辛氏傳帝位於堯帝陶唐氏,堯帝禪讓帝位於舜帝姚虞氏,舜帝禪讓帝位於禹帝。這也就是儒家的三王時代也就是公天下時代。

5.夏朝(以下就粘貼原文了)

禹帝傳帝位嫡子啟,開創了家天下時代。自禹至桀,並數有窮,凡十九王,含四百三十二年。禹一、啟二、太康三、仲康四、相五、羿六、 寒浞七、少康八、杼九、槐十、芒十一、洩十二、降十三、扃十四、厪十五、孔甲十六、皋十七、發十八 、桀十九。

6.商朝

商之饗田也,三十一王。是見居位者實三十王,而言三十一王者,兼數太子丁也。自湯傳位至紂, 凡六百二十九年",即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大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 太丁、帝乙、紂。

7.周朝

自克殷至秦滅周之歲,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世系王號是: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 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幽王、平王、桓王、莊王、釐王、惠王、襄王、頃王、匡王 、定王、簡王、靈王、景王、悼王、敬王、貞定王、元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元安王、夷烈王 、顯聖王、慎靚王、赧王。

以上就是三朝及三朝以前的歷史。傳統說法中炎帝取代了太昊帝伏羲,實質上太昊政權已經延續共計十六代,炎帝取代的是太昊政權而不是伏羲的帝位。同樣炎帝兩支共計十四帝,在傳說中被歸結為一位炎帝,即神農氏。但是請注意,古代史學家將蚩尤歸為炎帝后裔,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蚩尤是炎帝后裔,那麼為什麼他會在逐鹿與炎帝神農大戰?所以我認為蚩尤為炎帝魁隗氏後裔,這就解釋了蚩尤在逐鹿打敗神農氏後自號炎帝的行為,他是魁隗氏後裔有資格使用炎帝帝號。

以上是晉朝史官皇甫謐考證後所書。其實三朝及三朝以前的歷史,在周朝典籍中應該是有詳細記述的。在呂氏春秋中有記載:夏太史終古見桀迷惑,載其圖法奔商;商內史向摯見紂迷惑,載其圖法奔周;晉太史屠黍見晉公驕無德義,以其圖法歸周。虞朝至夏朝算是和平演變,夏太史終古,尚內史向摯都保護了夏商兩代王室檔案藏書不受戰火波及,可惜在王子朝之亂后王子朝攜帶周室典籍禮器奔楚,王子朝被周敬王派人刺殺後,這批典籍再無下落。可以肯定王子朝沒有交給楚國,應該是他藏起來了,現在國家準備發掘位於南陽的王子朝墓,說有很大可能典籍在這王子朝的不見冢中。雖然我個人認為典籍應該是由鬼谷子看管,並在春秋末期逐步散失流傳於世,但是還是希望國家能在不見冢中有所發現。這批失蹤的典籍對於我們瞭解三代以及三代以前的歷史太重要了。


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眾所周知,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自己的兒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那麼,夏朝之前的歷史是咋樣的呢?你知道中國在夏朝之前的歷史嗎?

網絡配圖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內採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聯盟的共主。如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

  舜把王位禪讓給禹,禹在塗山召集部落會盟,再次征討三苗。據《左傳》記載“執玉帛者萬國”參加了塗山會盟,可見夏部落的號召力。有一次在會稽(浙江紹興)部落會盟時,防風氏首領因遲到而被禹處死。古文獻中亦記載禹以諸侯部落路途的遠近來分別納貢約多少,可見夏氏族對其周邊部落經濟上的控制。

  所以,中國在夏朝之前的歷史是堯舜時期,傳說的時代:三皇五帝。華夏文明形成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早期的歷史,口口相傳。神話中有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的說法。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數千年傑出首領的代表,具體而言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三皇是燧人、伏羲、神農以及女媧、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自三皇至五帝,歷年無確數,最少當不下數千年。

我們一般用遠古來稱呼堯舜以前的歷史,遠古是指夏朝以前漫長的社會。那時候,社會生產十分低下,人類進步非常緩慢,經歷了距今有170萬年前到4000多年前的漫長時期。遠古時期,沒有文字記載,全靠神話傳說和世代流傳下來的。

網絡配圖

  經炎黃華夏之“人文初祖”再到堯,舜,禹時期,當時部落合盟,他們是由參加聯盟的各氏族部落酋長的推薦,挑選舜當繼承人。我們的祖先當時還處在沒有階級的原始社會後期,做酋長的並沒有將職位和權力當成自己的特權。

  《尚書》、《史記》都從黃帝時代開始記載了。距今約5000年,屬於龍山文化時期。 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是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開始。據現今整理出來的傳說,黃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個分支的首領,強大之後在阪泉之戰中擊敗炎帝,成為新部落聯盟首領,之後又與東南方的蚩尤部落發生衝突,在涿鹿之戰中徹底擊敗對手,樹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

  帝嚳的兒子堯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了禪讓制,傳位給了舜。在舜時期,洪水氾濫,鯀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禹在晚年時,曾想仿效堯舜,找一個賢能的人做自己的繼承人,但沒有成功。禹之子啟宣稱,天下是他父親打下來的,理應由子孫繼承。他用武力除去了反對他的所有人,公開宣佈自己做了夏王朝的第二代國君,確定了奴隸社會國家。但據《史記》及香港中學課本所述,啟是被推舉為領袖建立了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

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

夏朝之前的朝代是虞朝。這裡所謂的虞朝就是指史書上記載的有虞氏、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華。姚重華字為有虞氏,氏族公社的一個部落。為什麼名字叫“重華”?傳說舜的眼睛是雙瞳仁,故為“重”。“華”字可能為華夏族的華族之意。據運城學者王雪樵前幾年《運城報》專文,“華夏”二字追根溯源到夏縣的“夏”,河津華谷的“華”。這兩個地方是中國華夏民族的發源地。王樹民同志的論文認為,我國古代歷史上,世人通稱夏、商、週三代。

某些古籍卻稱虞、夏、商、週四代。夏代以前,明確稱道的政治事蹟,只有堯、舜、禹相禪讓一事,並說舜在位50年。而夏商周各傳位數百年,稱帝王名號都在10人以上者。

有虞氏作為一個朝代而言,似乎十分勉強。但《韓非子?顯學》說“虞夏二千餘年”,按照這種說法,有虞氏絕非只有一代五十年。現今的史書上說“夏王朝統治了四百多年”去年在中央電視臺看到歷史學家斷代史的最新研究成果,確定夏為471年,據此虞朝當是1520多年。王樹民同志考證《國語》、《左傳》、《史記》及《五帝德》、《帝系姓》等著作,可以列為有虞氏的世系15個名號,也就是說虞朝傳位有15個帝王(幕、窮蟬、敬康、句芒、蟲喬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虞閼父、胡公滿等)。既然有虞氏的姓氏可以考定,其歷史地位不難得出正確的結論。

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而真正有文字記載的並沒有那麼多,商代到現在,也就是四千年左右,這裡所說的五千年是指從文字記載得知的從炎帝和黃帝誕生時開始計算,也可以說炎帝和黃帝也是夏朝時候的人,而且還是開國皇帝。甲骨文是在距今大約四千年時期出現,而考古學家考證的那些刻在石壁上的文字卻比甲骨文要早最少兩千年時間,兩千加四千,那麼也就是說,在六千年以前中國就已經有文字了,但是夏朝到現在才五千年的時間,那麼還有一千多年,又是什麼朝代呢?

有虞氏是上古時代的一個古國,也是夏以前的一個獨立的朝代名。夏以前的朝代是虞,春秋時人還言之鑿鑿。不幸的是春秋以後文獻散失,有關虞代的史料大量湮沒;戰國以後文獻中所述的虞史傳說又大半經過了諸子的加工改造,可信性大大下降。近代辨偽思潮興起以後,古史辨派的學者們索性從信史中將虞代一筆勾銷,將夏以前的古史一古腦兒歸於“神話傳說時代”。

現在通行的大中學校歷史教科書以夏朝的建立作為中國階級社會的開端,不但使虞非朝代說的影響空前擴大,而且促成了虞非朝代說與虞屬原始社會說的合一。這樣一來,我們在探討中國階級社會的開端時就不得不回頭對虞非朝代說的論據重新作一番驗證了。

“夏商周”和“虞夏商”兩個不同的“三代”概念。最明顯的例子是《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所證史墨的話:“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三後之姓,於今為庶,主所知也”。‘後”君也,天子也“庶”者,天子之異姓也。“於今為庶”者,謂此三後在周以前都曾貴為天子而其姓為嫡,今日卻早已隨著天子地位的喪失而淪為庶姓了。春秋時姬姓仍為嫡姓,“於今為庶”的三後非虞夏商三代而何?“三後”中夏商二代均為獨立朝代,何以虞代必須例外?不僅如此,由於虞為朝代與夏商無別,所以西周建國後還對其後裔優予禮遇,“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陳與宋、杞合稱“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禮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歷史地位相埒的確證,可知虞夏商的三代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就已形成。如若不然,周人何以不按後期儒家所謂周世“尊賢不過二代”的說法將陳排除在外而只備杞、宋二恪?又何以不將封於祝的黃帝之後和封於薊的堯後一併增入而合稱“五恪”?

最近在良渚發掘出京畿規模的古城了,其土齡在夏商周之上,先人早有記載:《周書》而上是《商書》,《商書》而上是《夏書》,《夏書》而上,赫然便是《虞書》。良渚就是虞朝都城!而且當時良渚文化的波及範圍,談不上小國寡民目前發現良渚文化的地方有浙江 江蘇 安徽 江西範圍也有30萬以上公里。


盛唐豪歌李藝泓


在文獻中,已然很清楚,就是“與東夷共天下”——即后羿代夏,太康失國和借兵有虞氏復國的故事,反映出了現代史家對夏朝國家形式的猜測,理該八九不離十,就是尚未實現強力邦聯的局面。

在考古看來,這種推測也有很大的可能性,雖然目前並不能完全坐實夏朝的存在,但是“朝無”,然“夏”卻應有之,如若認為無夏,則三代先秦歷史皆可全盤推翻,然《史記》經殷墟及其他出土遺址/文物的多次印證之高度可信,已是公論。

在這樣的前提下,要否認無“夏”+否認先秦諸史冊不可信,無疑是荒謬野蠻的。

二里頭的年代絕對符合夏代,其規模與出土青銅器,還有大型的祭祀場所,和具有代表性的禮器如綠松石龍,這些都足夠代表一個國家之都城的級別標準。同時,它與同時代的、遠時代的,以及相鄰的遺址,都有文化與商業、或者軍事上的聯繫,如東趙遺址、新砦遺址、二里崗、偃師商城等等。

通過二里頭的墓葬人骨,也可以證實這一判斷,體質人類學家分析,發現主要有三大類型,一是“古華北類”、二是“古西北類”、三是“古華南類”,其中第三種類型與漢代墓葬遺骨接近。

經過這些分析結論,我們大致推測二里頭是一座綜合型的城市,應該是可信的,要不然將無法解釋能有來自那麼遙遠的各種人群在此“集合”。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遺骨既有居民,也有人殉陪葬類,並且不按地域類型而不同。

這一細節再次反映二里頭已經是一座綜合性的“國際大城市”。

以二里頭為代表,以殷商為參照,甲骨文記載的信息顯然可以肯定殷商是一個幅員遼闊、具有強制性統治力的中心之國——也就是朝代。

那麼,殷商總不會石頭蹦出來的吧?


無風即風


中國的殷商社會以前,是我們傳統所謂的“夏”朝。那麼夏朝以前是什麼時代?有一種傳統的說法是堯舜,堯舜之前是黃帝,黃帝之前還有伏羲氏,神農氏等。

但是,由於夏朝文字對其記載不是很確切,還由於我們對中國國家歷史發展的瞭解也不是很確切,所以,暫時還不是太清楚夏朝的國家大小和統治時間的。那麼,堯舜,黃帝這些時代的具體情況也就不是很清楚了,這應該是非常合理的一個歷史邏輯。

不過,商朝之前的“夏朝”一定是一個帝王國家形態的社會了,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而且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也是說得過去的。但是這個朝代存在了多少年,統治著多少人民和部落,好像還不是很清楚。

但是,我們根據商朝已經在使用文字的情況來推測,關於夏朝,即使是傳說,那也是很可靠的傳說。


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傳說”都認為是不可靠的歷史,這不符合歷史發展的邏輯。因為,文字發明和使用之前,人類的歷史主要是口頭語言來體現的,你不能說口頭語言沒有一句是真的吧?所以,對於有文字記錄的商朝,特別是周朝來說,當時還存在大量的口頭語言記錄下來的歷史,這些歷史,關於遠古的例如黃帝,伏羲應該說傳說的成分很大,但是對於夏朝的“傳說”真實的成分應該是相當大的。因為,距離現實越近,那些口頭語言記錄下來的“傳說”成分中,被遺失和被誇張的成分也就越小。所以,對《史記-夏本紀》我們還是不要全盤否定。

而現在我們大量的考古,例如仰韶文化,廟底溝文化,馬家窯文化,大地灣文化,都無法與夏朝有具體的接軌。

不過。夏朝之前,肯定是沒有統一的國家和王制的社會形態。頂多是一種邦聯的性質。因為在長期的族群相處與衝突發展中,族群與族群的合作遠遠大於分裂和鬥爭,這也是在堯舜集團族長領袖的號召下,能夠取得大禹治水成功的客觀基礎。儘管大禹治水的故事傳說的成分很大,但是你不能說沒有歷史上的大禹治水這樣的事實。

關於族群,其實很多也是有血緣關係的,加上婚姻的互通,族群之間尋找合作和統一的基礎也是非常成熟的。例如,黃帝和炎帝的大戰,最後還是和談了。這樣的族群社會衝突模式,應該不是唯一的。

此外,我們大家都知道,“國”在漢代都存在。而在商朝之前,更是千國林立的一番情形。

所謂的“國”就是以城池為標誌的一個共同族群罷了。所以,戰國時期的著作《大學》裡面的“治國平天下”的“治國”,實際就是在一個池城以內行政管理,而“平天下”的“天下”才是真正的“國”而且,很可能也是戰國時期的“國”,而不是秦始皇以後的國。

這麼說來,夏朝的“國”可能頂多就是幾個大部落的統一,而且,還沒有實現所謂的全部落的統一,也就是說,夏朝距離當時所知之部落,並沒有全部統一。但是商朝比夏朝的擁有國要多,周朝就更多了。所以,中國歷史上所謂的“國號”都是以部落首領的發祥地為名稱的,可能不少都是後人那樣稱呼他們。

例如夏朝,應該不是夏朝君主的國號,而是後人根據夏朝國君在夏這個地方才這樣稱呼他們,商朝,周朝都是如此。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國號,大概只有元明清三個朝代,不是按照帝王首領發祥地來取國號的,其他毫無例外的都是以帝王發祥地為國號的,就以這樣的文化承傳來說,夏朝也是存在的,只是這個時代不是多麼強大,有可能商朝的商這個部落,當時都不會是夏朝統一下的一個國。


千千千里馬


整個華夏文明建立在仰韶文化的基礎上,在逐漸吸收和融合了北方的紅山文化、東邊的大汶口文化、西邊的馬家窯文化等,形成了夏商周之前的中原文化。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發現了仰韶文化,當時中國的史學家和學者都盲目相信西方的華夏文明起源於西方的言論,不承認殷商文明,崇洋之風盛行,甚至到了魯迅、胡適等一幫人要廢掉漢字的地步,當時中國文人的自卑可見一斑。



直到安特生以及建國後考古工作者考察出來仰韶文化是獨立性的,並非通過中亞、河西走廊進入中國,才堵住了西方學者和中國文人的悠悠之口,徹底否定了中華文化西來說。

仰韶文化遺存以黃河中游為中心,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湖北的西北部,西到甘肅、青海接壤地帶,東至河南東部,上下2000年,縱橫數千裡。仰韶文化是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中國版圖上湧動的漫漫洪流,展現了我國由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的社會結構、經濟形態和文化成就。

從1954年發現的西安半坡遺址和1956年發現的廟底溝遺址發掘的彩陶可以看出,這兩處遺址極具仰韶文化特點。從2002年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來,考古工作者不斷從紅山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大西文化等文化遺址發現大量的仰韶文化特徵的彩陶,這充分說明了仰韶文化的輻射性擴張,說明了五千年前各地文化在不斷的向仰韶文化靠攏和融合。


以上考古成果充分證明了7000年前起源的仰韶文化在不斷的與周圍文化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中華文明起源的母體---中原文化。並在以仰韶文化部落文明的基礎上發展成了夏商周的國家形式。

在夏商周之前,是華夏先民文化的大融合時期,是仰韶文化長大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湧現出了炎黃堯舜禹等偉大的先賢。可以說,仰韶文化是我們華夏民族的起點,是她,孕育出了五千年的泱泱中華文明。


風雲說收藏


歷史學家周谷城在“中國通史”中說過:“夏、商、周”並不是三個相繼的朝代,而是三個不同部落和氏族。就是說,夏商周是同一個時代,而且是三個不同的部落。

歷史學家顧頡剛在商務印刷局編輯書籍中,從古書中發現“時代越後,傳說中的古史期越長”。最早出現的神話“詩經”中就提到大禹,就是大禹治水;而在孔子的春秋論語中出現了堯舜;到了戰國最期有了五帝之說;戰國晚期鄒衍將黃帝作為華夏的共祖;漢代時開始流行有了伏羲和神農;三國的魏晉時期開始有了開天劈地的盤古。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顧頡剛解釋:同一臺戲,越是後來便越添枝加葉演繹越多。神話被一層一層累加上去,一代代往上穿鑿附會,最後神話變成了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歷史,成為儒學二千年來愚民的工具。

92年,國務院組織北大和社科院考古隊對河南偃師二里頭進行四期的挖掘考古,儘管北大認為一期是夏朝,三期為商朝;社科院認為二期為夏朝,二期為商朝。但是,他們一致認為時間只有3700年!就是說,中國歷史開始到現在就是3700年。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它記載著:祭祀、占卜、戰爭、氣候、收成等等,當時的甲骨文是由祭司所掌握的,主要是與鬼神對話。商朝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殉葬,不管是奴隸還是戰俘,好像是太殘酷了。所以,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稱殷商為東夷,就是東邊的蠻夷,實際上當時殷商還是相當原始的。再則,在甲骨文中並沒有“夏”字,夏字在周朝時發明出來。(如果夏是商前面被推翻的王朝,商朝應該記錄“夏”這個字了。

中國歷史應該是多源頭的文化,它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四川三星堆文化”,而不是儒家所說的炎黃子孫,什麼夏虞唐朝代根本不存在,只不過儒家將神話當歷史,將這種無中生有的東西來愚弄百姓,並且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張律明


直接說吧:夏朝是農業不發達、生產落後的夢寐文明階段,夏朝之前就是原始社會了。

假如你生活在那個時代,那麼你的生活可能是這樣的:

早晨溫暖的太陽,刺痛了你24K的鈦合金大眼。你掀開身上蓋著的獸皮,拿起來裹在身上,迎著朝陽走出居住的山洞。

根本不用洗臉、刷牙,倒是省了不少的事。

一天的生活開始了,首先你得去附近的果樹上採摘一些野果。相信我,那個味道不太好。苦澀、酸、古怪的味道,不能跟現代經過培育的果實相比。

帶著果子,回到山洞。看了一眼還有昨天剩下的半塊肉,你想了想還是留給女人孩子吧。

你們一起吃了一頓豐盛的早餐,即將迎來今天最激烈的時刻——打獵。

女人要留在家裡,縫補獸皮、磨刀、生孩子——跟不同的男人生孩子。沒錯,你們都是小三,女人才是一家之主。

隔壁的胖熊,也是你女朋友的男人,你們是最好的朋友。

吃過早飯,胖熊急吼吼的在外面叫:“快點,我發現一群肥羊,咱們多抓幾隻回來。”

好傢伙,那可得趕緊的了。

你來不及把剩下的東西塞進嘴裡,就帶著刀、弓箭出發了。

你們摸到那片草原,看到真的有一群羊在吃草。瘦乾的頭、胖大的肚子、矯健的四蹄,無不證明這是一群肥羊,肉一定很鮮美。

這時候,你就在想:“這麼好的羊,我得多抓幾隻回去,她一高興,說不定會再跟我生幾個孩子。”想到這,你的嘴角流下晶瑩的口水。

胖熊衝了過去,死死的抱住一隻羊不放手。你也衝向了另一隻羊,拿起刀給了它一個透心涼,趕忙再去抓別的羊。

這時候,你覺得不對勁。好像有別的生物也衝過來了。

不得不佩服,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你,直覺不是一般的敏銳。

這群羊被狼群盯上好長時間了,正當他們準備開工的時候,你們衝上去截胡。不過沒關係,在狼群的眼裡,你們和羊沒有區別。

狼王“咬著冷冷的牙,報以兩聲長嘯”,以時速100碼的速度衝了過來。

完了,完了。

在夏朝之前的原始社會,你和胖熊遭遇到狼群,基本就可以宣告生命的結束。

狼群逐漸到來,你們根本來不及跑,就被撕扯成碎片。

在一匹狼張開大嘴向你咬來的時候,你的腦海裡閃過這一輩子的畫面:每天都在為食物奔波,到頭來還是死在覓食的路上,跟這些畜生有什麼區別。

女人等了你們一天,沒有等到任何消息。她沒有悲傷、沒有眼淚,她已經司空見慣了,轉身給隔壁老王發了條信息:

“老王,我想跟你生猴子。”


溫乎


我是鍾愛歷史的潁州棄之,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我覺得這個問題只能結合所知史實猜測著來回答了,要想知道夏朝之前是什麼樣的一片天地,就要知道與之接近的夏朝是何情況了。

夏朝,約公元前2146~前1675年,是一個部落聯盟式的國家,我國家天下的開始。關於夏朝,雖然尚存爭議,但是近年來關於夏朝遺蹟的發掘和研究,也有不少成果。

夏朝人的生活已經算是具備最基本的文明因素,有最初的干支紀年法,有正在發展的原始文字,所以說夏朝已經步入國家狀態了。

夏朝的基礎肯定不是一下就有的,在生產力非常低下的彼時,物質文明的發展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才能進步一次,所以說夏朝之前的狀況,應該和夏朝的社會相差無多。

我猜測,夏朝之前,人們物質生活基本滿足文明人的要求,基本上是部落聯盟,各部落有自己的貴族政治,有自己的體制,甚至是原始的國家形態。再小一點的社會單元,應該是家族,每個家族在自己的領地,男耕女織,原始生產,自給自足,過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

我還在網上看到過還有另一種說法,在夏朝之前,應該還有一個更加古老的王朝,虞朝。如果屬實,那我們就對考古工作拭目以待,夏朝之前的天地早晚呈現在我們面前。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如果有什麼不當,還請朋友們評論區留言交流。


潁州小史官


看了大家的答案,主要集中在《史記》等古文獻的記載,以及民間傳說的層面。那麼我就從考古學的層面,通過陝西神木的石峁遺址,山西臨汾的陶寺遺址等先夏文化遺址,分析下當時華夏先民的生活情境。



首先,夏朝以前,也就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華夏先民們已經走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中國西北、東部已經存在眾多強大的部落,中原地區已經出現了部落聯盟。

從城市方面來看,陝西石峁古城400萬平方米,幾乎相當與現在的一個小縣城,可容納居民5—10萬人。山西陶寺和河南二里頭的城市面積300萬平方米,也可居住5萬人以上。再算上四川三星堆和浙江良渚,4000多年前的中國人口,規模應該已經超過百萬。



在山西陶寺古城,考古學家發現了觀象臺,經過實驗證明,它能夠準確的測定春分等節氣。可見夏朝以前,華夏先民已經能夠掌握天文和曆法,以便更好地開展農業耕作;在度量衡方面,陶寺古城的居民已經在使用骨尺,1尺約為25公分;在青銅器製造方面,陶寺遺址的墓葬中出土了精緻的青銅齒輪,雖然其用途仍有爭議,但至少證明其青銅冶煉技術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水平。

考古學家還發現,陶寺古城墓葬規模和陪葬品的數量有明顯區別,這說明夏朝以前,已經出現了階級觀念和貧富分化,這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明確標誌。



在陝西石峁古城,考古學家發現了以玉璇璣為代表的上千件玉器文物,這還不算流失海外博物館的數千件石峁玉器。這說明夏朝以前,中國的玉文化已經非常發達,中國人已經將玉製成裝飾品隨身攜帶。

更神奇的是,石峁人制作玉器的玉料,居然來自全國各地。其中不僅有新疆地區的和田玉,還有中國西南地區的青玉,甚至浙江良渚遺址的玉料。這說明夏朝前期的先民,對於地理的認識,以及各部族的聯繫和交流,遠比我們今天想象的緊密。



看到先夏遺址的考古成果,您是否感到不可思議呢?這都不算什麼,如果我告訴你,在8千年前的河南賈湖遺址,遠古先民已經在種植水稻,已經學會了釀酒,已經出現了甲骨刻符,已經開始了人工養蠶,你相信嗎?其實,我們對於華夏遠古歷史的認知,幾乎是九牛一毛,還有許多石破天驚的考古發現,等待著我們的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