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清纯的农夫山泉


各个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

人类社会纷繁复杂,思想文化精彩纷呈。一种文化、一种学说、一个流派之所以长期流行于社会、永久盛行于社会,都有其核心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三大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七、八千年前的伏羲文化开天辟地,到3500年前的西周文化继承发展,再到2500年前的儒家文化发扬光大,在公元前134年成为封建社会的国家指导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博大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渗透到家庭个人生活、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精深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是一种全能文化,既是百姓“修身齐家”的道德文化,也是帝王“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兼容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不排斥任何一种文化,虽然公元前134年儒家文化成为封建社会的国家指导思想,但是法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外国宗教文化依然流行于社会、盛行于社会。并蓄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本土的道教文化共同组成儒释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儒家文化自始至终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

一、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仁”字,所以,儒家文化也是仁学文化、道德文化。

儒家文化的 仁学,仁者爱人、正己化人、推己及人。

仁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因为爱的对象不同、爱的称谓也不同:

第一、对父母的仁爱,叫孝敬;

第二、对兄弟的仁爱,叫悌敬;

第三、对老师的仁爱,叫尊敬;

第四、对同学的仁爱,叫友爱;

第五、对朋友的仁爱,叫诚信;

第六、对上司的仁爱,叫忠诚;

第七、对祖国的仁爱,叫效忠;

第八、对生人的仁爱,叫泛爱。

虽然都是仁爱,但爱的程度有深有浅、有亲有疏、有近有远。所以,儒家的仁爱是有差别的爱,并不是基督教一视同仁的博爱,也不是墨家不分亲疏的兼爱。例如,儿女对父母的仁爱那是不惜代价的付出,即使儿女付出100%也不多,面对街道一个陌生人不伤害就是一种仁爱。遇到跌倒的老人扶一把,或者遇到乞丐要饭给几元钱,都是人间大爱。我们试想一下,人人都不伤害别人,世间变成美好的人间,还需要国家法律干什么?还需要公检法干什么?

二、宗教文化的核心思想

各个宗教文化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神”字,所以,宗教文化都是神学文化、神秘文化。唯一区别就在于,有些宗教崇拜一神,例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有些宗教崇拜多神,例如,佛教、道教。

宗教文化的 神学,神秘莫测、顶礼膜拜、虔诚崇拜。

三、法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法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法”字,所以,法家文化也是法学文化、法治文化。

法家文化的 法学,冷酷无情、严刑峻法、轻罪重罚。

四、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道”字,所以,道家文化也是道学文化、规律文化。

道家文化的 道学,顺其自然、玄而又玄、空而又空。

五、宋朝朱熹的核心思想

宋朝朱熹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理”字,所以,朱熹思想也是理学文化、缺德文化。

宋朝朱熹的 理学,违背常理、泯灭人性、祸国殃民。

六、明朝阳明的核心思想

明朝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心”字,所以,王阳明思想也是心学文化、知行文化。

明朝王阳明的 心学,格物致知、心存良知、知行合一。

综上所述,

只有儒家文化,唯有儒家文化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家庭伦理道德,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浅显道理连未成年的三岁小孩都能听懂,都能做到,何况成年的大人。

神学只有崇拜超自然神灵的人,才能虔诚信仰、心领神会、执着追求。对于无神论者来说,一窍不通、一知半解、一头雾水。

法学只有治国安邦的朝廷官员,才能制定法律、执行法律、以法治国。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大刀高悬、心惊胆寒、恐惧法律。

道学、理学、心学只有识文断字的文化人,才能阅读原著、领会精神、感悟其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如同天书、束之高阁、不知所云。


董海发


儒家的核心思想,就一个字,那就是“仁”。

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它包含了世间万物,就如同道家的道和佛家的悟(佛家不是禅,禅只是佛家思想的一部分,追求悟的一种方式)。仁字,表示一个人生于天地之间,要化掉人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即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所谓化掉人心,便是去除人类不好的肮脏的欲望,比如贪念、恶念。

仁放在礼教层次,也就是社会上的为人处世之道,便演化成了“孝悌礼义信”,儒家本不讲究忠,后来是董仲舒为了给汉武帝推行儒家,在五个道德典范之前加了一个“忠”字。抛开为了皇帝而生的忠字,最原始的儒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学思想,后世所有的儒学大家都不过是在尝试解释孔孟学说而已。在五德里面,“孝”字摆在第一位,孝便是尊重自己的父母和自家老人,这是做人的最根本。“悌”指的是善待自家小辈和兄弟姐妹,同辈之间情同手足。这俩点是对自己家人,做好了就可以家和。“礼”字是对外人长辈的相处之道,尤其是对师长和领导,温文尔雅、处事不惊拿捏举止收放自如。“义”字是对平辈之间要讲究义气,这个义气可不是江湖兄弟打架的义气,而是互相尊重,做人做事讲道义。“信”是对所有人讲诚信,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的友好关系。说起来这些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从古到今,为君子者又能有几人。

仁在哲学角度上,乃是一个“理”字。战国时期,各家的学说已经发展至不仅仅为政治服务,而是有了更高的追求,便是探索宇宙的本源,而这个本源,便由一个理字所代表。学士们要做的,就是去理解和解释这个字的奥义。儒家讲求的理,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说法。孟子认为理是人心的道德观念,而这个制高点便是仁爱。董仲舒认为理由天授,将理推向了一个不可触及的神坛。王充批判了这一观点,他认为理就是物质,构成一切的源泉。魏晋时期,有“辨名析理”之风,王弼说:“不能辨名则不可与言理”,又说:“物无妄然,必由其理”,承认事物是有规律的;但他认为,“事有归,理有会”,如能总其会,理虽众多,“可以至约穷也”。至约就是“无”,也就是可以抽象概括为“无”。北宋开始,理学问世,周敦颐提出“理性命”的问题,但未作进一步发挥。张载强调理的客观性,他说“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他认为“万物皆有理”,因此主张穷理。他从气本论学说出发,提出“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把理看作是气化运动的规律。程颢、程颐第一次把理作为最高本体,建立了理本论哲学。他们认为,理是“形而上者”,是事物之“所以然者”,是永恒不变的宇宙本体,万事万物都是从理派生出来的。朱熹进一步发展了二程思想,提出理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又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推动者;一事一物各有其理,而太极则是众理的总名,又是真理和道德的标准。这个理也有自然界具体规律的含义,他说“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但他所谓的理主要是以社会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精神本体。随后陆九渊以为天下之“理”是人所共由而不能违抗的,他提出了 “心即理”的命题。王守仁更强调“心外无理”。这就把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完全合一了。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么解释,大儒们总会回归到人在天地阴阳之间的位置,及仁的观点,这是追求理的道路。

总结一下,儒家就是起自这么简单的一个字——仁,可是解释起来,却又有如此多的人生哲学。对于那些上来就骂的,我想说,你们是真的不懂儒家,至少先看个《论语》和《孟子》好伐!


火器工坊


我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而仁又是这些思想的基础。为什么?我认为有一下几点原因:

第一,孔子仁的思想产生的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对诸侯国控制权。五霸争雄,礼崩乐坏,人欲横流,僭越弑君之举,屡见不鲜。因此,孔子认为要想改变这个局面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周礼。也就是,克己复礼。可见,儒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是为了约束人的欲望而产生的。

第二,仁的内涵。所谓仁,就是爱人也。也就是说人与人相处之道,就是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也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实行仁的方式,忠恕之道也。

第三,儒家思想强调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来改掉自身的缺陷,从而达到君子的境界。而修养的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通过这些道德修养克制住自己不正当的欲望,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第四,同时我们也须知孔孟时代的儒家思想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之言,并不占主导地位。而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封建王朝统治的需要,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要思想统治工具。并且这也是第一次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从而开始走向僵化。后来,两宋时期的程朱理学,则又是一次更加厉害的阉割式改造,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主张。完全背离了孔孟时代的儒家思想的核心_爱人。











白云九段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一一和!

和为贵!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和蔼可亲!君子和而不同!和谐社会!和敬怡真!风和日丽!和风细雨!和慕!家和万事兴!和衷共济!心平气和!………这些成语和词句,其中心意思都是“和"。

天地不和起灾殃!

国家不和起祸端!

民族不和风烟起!

家庭不和万事休!

天地和,气象新!

将相和,国家兴!

父母和,家族盛!

夫妻和,家安宁!

从古至今,儒家思想都是主流。讲究的是经世致用,克己复礼。其目的都是围绕“和"的主题思想来做文章。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温良恭俭让……都是为了造就一个“和"的环境,造就一个和的天下。老百姓能安居乐业,国家能繁荣富强。

“和“是万事兴的开始!“和“是万事吉的要求!

一一喜茗堂龙新久

2018年7月22日

生活中有茶,茶中有文化!关注喜茗堂!

(部分图片为网络载图)








喜茗堂


儒家思想的目标:往小里说是为了修身和齐家,往大里说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所以,儒学其实是一门专注于为个人修德正身和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学说。它希望儒家士子都有为民请命、为国建功、保国安民的大志向(这是儒家的价值观),而要实现这个志向必须先修仁德、养正气、守礼法(这是儒家的道德观)。个人价值必须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建功先修身。

修身就是修德、尊礼、守法。个人在与亲人、朋友、事业伙伴、上级、国家的相处中形成的道德自律(德),经受时间检验后成为大家的共识和默契,进而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个人礼节(礼),个人礼节被社会普遍接受后受到国家权力认可,形成国家法律(法)。这就是由德成礼,由礼成法,以法治国。

那么,最开始的道德来自哪里呢?来自儒家经典中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要求个人对亲人讲孝悌慈爱,对朋友讲信义友诚,对一般人讲仁善礼让……对国家要讲忠君爱国、民族大义。在面临利益冲突时,要舍己为人、舍身取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儒家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得到落实和实现,这将是一个怎样和谐稳定的社会和国家呢?所以说,儒家学说最终追求的是构建一个美好的、理想的和谐社会和大同世界。

虽然,由于这个理念太理想化,对个人的要求太高,导致最终无法实现。但是,儒家士子和官员起码在朝着这个目标奋斗和迈进,这个过程中留下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即使儒家没有实现最终的理想,也为中国和世界留下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明,让中华文明持续2000多年不断绝,并始终维持着世界超一流强国的地位。

其实,任何学说都是在不断创新和变革的,儒家学说几千年来也一直在改变,早就不是孔子时候的儒家了。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世界环境、不同的国情民情,需要不同的儒家学说,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在变革和创新儒家学说,所以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只是,到了近代,我们做子孙的不争气,闭关锁国、顽固不化、不思进取,这才导致中国的贫穷落后。

所以说,儒家学说是一个很优秀的学说。我们有些人用西方200年的成功来否定中国2000年的成功,是一种非常不客观不理性的判断。而把中国进来以来的衰落帅甩锅给儒家学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


浮世天心


谢邀!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这个问題可是一个很有深度和难度的问题。儒家思想可谓博大精影响巨大而深远的,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传思想和文化的代表。我以为儒家思想核心就是仁。此仁由人和二组成。由字面可知仁亦指人,指二个人既人和人。由此可知仁就是做人,就是人和人,就是处人就是处世。所谓修身举家治天下,也正体现了仁的思想和含义。实际上做人处人处世,在儒家经典四书很多观点论谈,始终都是以仁和的思想为中心的。当你阅读儒家经典时很容易看到以仁为根本的很多的论述。大家都知道孔子是老师,是大教育家。他终身诲人不倦,他是重视人的后天重塑的。他的思想虽然博大精深,但核心就是仁。就是人的道德修养的后天重塑,做人要做君子。就是处人处世。人们简单概括就是入世。所谓仁义礼智信这正是做人的标准。儒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后天重塑,强调仁这是很对重要的。这也是孔子儒家思想伟大之处。但是以发展和批判的現点看,过度强调自律自省,实际上也缺乏可行性。只有自律与他律结合,只有意识和法律制度结合,才能体现仁的思想和含义!


老骥1954


儒家思想是千年来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中统治阶层为了更好的维护与稳定自身的统治地位促进社会发展的在意识形态领域用于麻痹和束缚所有被统治者思想的“愚民”工具。其以孔孟为核心代表人物,以四书五经为宣传根本,中庸之道为处世原则,其核心在于告诫众生一切皆为“天命”,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礼制与礼教”从制度上约束每个人的思想与举止,从人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生老病死在《礼记》里都有着详尽的规定,稍有违反即视为“大逆不道”,应受到谴责与惩处,因历史文化认知的局限在每个人的脑海里潜意识地植入“若有不从必招天谴”的心理暗示威慑,从而蛊惑人心茫然不知所措,在思想上对每个人加以控制与愚弄。也就是说《礼记》应该是每个坚定“信奉”儒家思想人的“生存守则”,而中庸之道以其浑浊的思维与不符逻辑常理 模棱两可的表现示人,泯灭做人应有的血性与个人观点主张的表达,是非不明,彰显懦弱,不利于正义的伸张和应有权益的保障,任由社会不公肆意妄为,贻害无穷。

然而,我们纵观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在旧朝代被推翻之际本来社会唯首是瞻的所谓“礼制”却荡然无存,而新的朝代建立起来之后该“礼制”又阴魂附体卷土重来,这样一种自我矛盾的表现不得不令人唏嘘不已,这种“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可想而知。但是随着社会的前进发展,那些力挺“儒家思想”的人自己也非常清楚依据“礼记”里的规则自己都难以遵守和执行,何况用以教育其他民众去信守,许多不切实际的“繁文缛节”逐渐被淘汰去除,却牢牢抓住甘认“天命” “君臣之纲”不放,不想 不会也不敢去提公平公正一词,只求自身的统治地位不受到威胁即可。

但是,我们应该认可《论语》中所倡导的学习教育理念,在相互尊重彼此理解的前提下应有的“礼节”遵守和执行,这些做人的基本标准应予以认知并坚定执行,才能真正的与现代文明世界同步。


飞熊


孔儒思想的核心是礼。孔子的所有思想都是围绕礼来说的。孔子认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时代就是大家都尊礼。儒家提出来的以礼治天下就是这个核心,仁政的仁,也是克己复礼以为仁。

对不对呢?个人认为这是东夷对炎黄文化的误读。礼是敬,是发至内心的尊重,黄帝统一各部,把各个部落的优势相互交流,使没有车的有了车,没有衣服的有了纺织技术,没有火吃生肉的有了烧烤……。这对于那个时代来说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发展,人们崇敬黄帝以及后来的领导者给他们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对这样人的感恩用礼是不过分的。而孔子时期五百年的世袭,这些领导者还有几个好人?孔子只能不尊礼就要杀人来解决。怎么能服人心?


山坚海阔


儒家思想的核心应该是仁,義,礼,智,信。儒学有时也叫"仁学"。其关注的更多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规范人与人关糸,提出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匆施于人。儒学应该是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的混和体。仁者,非仁意,非仁爱,人与人也。義者,取财有道,不贪财,必忠也,具有优良稳定的人品,更是高能力高品性,如金的化学性质。高价值,高稳定。礼,不随意侵害他人的个人空间,个人利益,尊重他人意识行为,就象"我不同意你所说的话,但捍卫你表达的权力"。礼者,人权也。智,具有深刻而广阔的洞察力,而能用文字,行为充分表达,演讲,运筹帷幄,排兵布阵,决胜千里,皆发明创造。信,个体前期通过言行已完成积累稳定的品性。朝三暮四,水性杨花,言而无信。有个广告词,无信不立,有誉长存。做到五常,常人也会变圣人。


李庚19


儒家思想之核心是一个字:仁。仁字在古文书写中是由“小人”两个字组成的。小人,即是古代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一一百姓。仁,就是针对广大小人百姓,采取什么态度,什么方略去对待,去管理。据《周本纪》记载,周文王是中国笃仁第一人。他对小人百姓就是以平等态度相待,不轻慢,不歧视。他在《易经》中尊重,关心小人百姓,为小人百姓鼓呼请命。《尚书》记载,文王自朝至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咸:即占卜之术。和:即是回应百姓诉求,解答百姓疑问。

儒家鼻祖孔丘,篡改文王之仁,囿于孝本,仇侮欺压小人百姓,倡行愚盲,以德偃民,奴化积蠢。这种仁,是贼仁之仁。是假借行仁之名,实售残暴之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