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干涩是田黄吗?

辉洒人生4


田黄是寿山石中的极品,远远贵过黄金。区别是不是田黄不以干涩和润泽为标准。




从上面二块田黄石图片看,一块比较润,一块比较干,所以不能以是否干润来判断。我觉得题主出这个题目就另有深意,实际上所有的宝物都不以干涩与否来论真假。

比如和田玉,不管是籽料、山料,或者是青海料、俄罗斯料,只要透闪石含量达到标准就是和田玉,润度和白度只是区别高低贵贱的标准

再比如翡翠,区分是不是翡翠的标准是测量密度为1.66,还有显微镜下的纤维网状结构。


种水和颜色只是区分价格的因素。现在我们来说说田黄石的真假标准,科学仪器测量当然是一种手段,但懂行的都以“萝卜纹”作为区分真假田黄的标准。


田黄石因为价格昂贵,很多人都有其他的石头来冒充田黄,比如黄蜡石。还有一点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田黄无大料,一般为几克、几十克,大到一二百克就了不起了,如果你接触到几公斤的田黄石那要考虑自己的身份了。建议大家收藏一些名家字画,升值空间大,文化内涵深,将来好转让。顺便介绍二位书法名家,启功和 黄昌友(黄昌友),图片源自网络。


提醒注意:像上面最后一块田黄石章料的图片,就应该是假的,是其他石种仿冒的。


手机用户52099700724


干涩肯定不是田黄

什么是田黄

素有‘中华石帝’之称的寿山田黄石出产于福建福州寿山村,专指流经该村的8公里长的寿山溪及两侧田地中所产的独石中的一种,为寿山石主要产地—高山坑头附近几个矿脉经剥蚀、搬运和风化而成。据历史记载田黄始用于明代,清代时为皇族所重视而名声大噪,并开始有了‘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事实上,随着资源的减少和限制开采,一两优质田黄的价格在拍卖市场上足抵得上百两黄金。

现在田黄的发展

然而,2000年前后,随着寿山田黄资源的枯竭,加之福州当地管理部门对田黄资源的限制开采,田黄日益成为少数人的‘玩物’,渐渐远离了主流印石市场,成为曲高和寡的印界神话,市场上流通的逐渐被替换为原先不被重视和利用的10g以下甚至5g的小田黄。资源的不可持续性严重影响了田黄市场的健康发展。   1998年前后,当地村民在浙江昌化玉山村树林及半岭村小溪中发现了类似寿山田黄的黄色掘性石,并被当地人命名为‘昌化田黄’,1999年开始了大面积的开挖。昌化田黄的发现并没有引起想象中的轰动,一开始也并未对田黄市场引起冲击,相反对昌化田黄是否能被命名为‘田黄’则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田黄的鉴别

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1公里的田中出产,因色相普遍泛黄色,又产在田里,故称田黄石,产量基地,数百年来在早已挖掘殆尽。其材质温润凝腻,在软质雕刻石中居第一品。明清各朝均被当作贡品献入皇宫,被雕刻成御用的玺印及艺术摆件。 作为“石中之王”的田黄石,历来价格不菲。文人学士都认为收藏或使用田黄章,比珠宝、翡翠更高雅和有品位。从文物鉴定角度讲,鉴定田黄石与其他类别的文物不同, 够不够年份是一回事,但首先要看其是否真的田黄石。李元茂先生对此素有研究,曾精辟地分析田黄石的假冒与辨别,特摘引如下,以飨读者。 近些年有人采用各种办法,试图以人工合成等办法仿造“田黄石”,引起了鉴藏家们的关切,怕真假难分,影响田黄的身价。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田黄石”虽来源于寿山冻石母岩,但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下,经过百万年漫长岁月的浸润变化才形成的,它所具备的天然光彩和观赏收藏价值,绝非人工模仿所能替代的,也是可以鉴别的。所以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用指甲划田黄应该没有白色痕迹 首先,“石皮”是田黄石的主要标志之一,绝大多数田黄石外表都有皮层包裹,有无石皮是鉴定田黄石原石的一个重要依据;其皮质比其他寿山石或巴林石细嫩,用刀轻刮,刀感流畅而微沉,粉粒细腻均匀。 而且,田黄石的肌理表皮组织比较有特点。比如内部会出现密如织网的细萝卜纹,而且疏密有致、条理不乱,如新萝卜肉质的丝状纹理,俗称“萝卜丝”,大部分田黄石或多或少都带有筋格,因其形成过程早期易受损,后期汲取土地滋养愈合而成。 最后,田黄石的手感类似软玉,质地温润、细腻、凝嫩。其在光线透照下,石心皆泛黄红之光,灿烂醒目,即使在寒冬腊月,也感觉温润,但如果用指甲划田黄应该不留痕迹,因为田黄寿山石的硬度大于人类的指甲。


闲猫摄影工坊






福建寿山石雕刻师傅说是寿山石,是否是田黄石他也不知,当然这是一块子料,我想请问有那位大师知道这是什么料,请告知,谢谢!货卖行家……


逸神文房


田黄上手温润,软

这块135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