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宮——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涵蓋南京歷史的縮影

朝天宮——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涵蓋南京歷史的縮影

朝天宮是江南地區現存的古代建築群中規模最大、建築等級最高而保存得最完整的一組明、清古建築群。它位於南京水西門內莫愁路東側冶山南麓。前臨古運河,就是今天所稱的秦淮河,背依冶山,飛閣重樓,綠樹掩映,素有“金陵第一勝蹟”的美譽。

朝天宮——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涵蓋南京歷史的縮影

這裡的歷史,要追溯到春秋時期。

相傳吳王夫差在這裡建造城牆,並設置冶鑄作坊製造兵器,開辦冶鑄銅器的手工業作坊,建立了具有相當規模的冶鑄作坊,並聚集了一定的固定人口,從而形成了原始城邑。後人遂稱此山為“冶山”。把朝天宮所在的山稱作冶山,城牆合圍的城市叫冶城。冶城是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

朝天宮——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涵蓋南京歷史的縮影

三國時,孫權也在此設冶官,專門從事冶鐵。

東晉時,冶山闢為宰相王導的西園,又稱西苑。以後各朝都曾在此修建各種建築。

朝天宮——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涵蓋南京歷史的縮影

南朝劉宋時建有總明觀。集中了全國著名的文人學士從事社會科學的研究,成為全國最高的科學研究機構,科學家祖沖之等人曾在此任職。

唐代,這裡被稱為紫極宮。大家知道,道教場所分為宮、觀、庵三級。宮,是道教建築中規模最大一種,觀次之,庵又次之。

朝天宮——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涵蓋南京歷史的縮影

到了北宋太宗雍熙年間(985~987年),于山南建孔子的文宣王廟,不久又改為道教的天慶觀。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改名為祥符宮,建太乙殿,仍歸道教所有。

元朝先後改為玄妙觀、永壽宮。

朝天宮——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涵蓋南京歷史的縮影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重建,主要用於皇室貴族焚香祈福、祭祀天地,國家大典前百官先期練習禮儀,以及官僚、貴族子弟襲封前學習演練朝賀天子禮節的地方,所謂“百司府庶,有大朝賀,皆習儀於此”。“朝天宮”由此得名,並且沿用至今。

朝天宮——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涵蓋南京歷史的縮影

明朝末年,朝天宮部分建築毀於戰火。

清朝初年,這裡曾是道觀,清代康熙、乾隆年間,隨著江南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朝天宮也逐漸得到重修,規模甚大,“宮觀猶盛,連房櫛比”。

朝天宮——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涵蓋南京歷史的縮影

康熙南巡時,曾為朝天宮題寫匾額,曰:“欣然有得”。乾隆六下江南,先後五次登臨遊覽朝天宮,每次都題詩寄興。如今刻有五首乾隆親筆題詩的石碑,仍完整的立在朝天宮後山的御碑亭內,供遊人觀賞。

朝天宮——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涵蓋南京歷史的縮影

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皇太后發帑重修,時為金陵道觀之最。

朝天宮——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涵蓋南京歷史的縮影

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時任兩江總督曾國藩,為標榜儒家思想,粉飾太平,將後來的道觀改為孔廟,並把原在成賢街的江寧府學遷至朝天宮。於是就形成了中為文廟,東為府學,西為卞公祠的格局。

朝天宮——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涵蓋南京歷史的縮影

文廟面臨雲瀆,正南端有照壁,東西與宮牆連成一體,照壁正面嵌有“萬仞宮牆”四個磚刻大字,"萬仞宮牆"語出《論語·子長篇》,頌揚孔子文章道德之高。

朝天宮——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涵蓋南京歷史的縮影

宮牆內為泮池,是文廟的標誌性建築,宮牆東西兩側各有石礎磚砌牌坊,上有楷書“德配天地”、“道貫古今”門額,為曾國藩手書。現卞公祠已毀,府學也有部分拆改,唯文廟部分保存完好

朝天宮——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涵蓋南京歷史的縮影

建國後,朝天宮為南京市博物館所在地,是一座綜合性歷史藝術類博物館,是南京市市立博物館,國家重點博物館之一。

朝天宮——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涵蓋南京歷史的縮影

早些年每逢週末,凌晨開始,陸陸續續會有一些舊書攤出來,最盛時有一百多家,平常也有四五十家,只是到了清晨7:00,這些書攤都要收掉,因是半夜交易,所以稱為“鬼市”。

曾經最愛去這裡淘一些老物件、小東西。可惜現在已經沒有了,讓人懷念。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請聯繫刪除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