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真的人才紧缺了吗?如果是,那么年轻医生待遇为什么还是不好?

树枝和树叶


刚一个新来同事回家后就再也不回来了,好吧其实她总共才来了科室1天就请假回家拿行李和洗漱用品,就这样今天刚刚给领导打电话,说待遇太低,宿舍太差,不想干了。但是,紧接着下午又一个新人来报到了,看着同事把走的那个同事的证件抽出来换上刚刚来的这个同事,不禁感慨万千。

临床真的一点都不缺医生,或者说已经饱和的溢出来了。但是年轻医生待遇低真的,很多人都是经历了5+3出来后发现自己待遇和在饭店端盘子待遇差不多,但是每天工作量和承担的风险却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医学毕业生加入找工作大军,但是医院的岗位有限,所以很多人发现工作要么找不到,要不不满意,就这样考研,考博,但是3年过后会发现情况并没有好转,因为这3年你又多了至少1千万的竞争对手,所以你的研究生学历或者博士学历并没有给你提高多少竞争力。

医学缺人才但是不缺人,特别是刚刚毕业的新人。像华西这样全国数一数二的医院,你博士也很难进入。所以你真的想要选择医学这个行业,那么努力吧,让你有更多的闪光点,足够优秀,成为真正的人才,这样才能够顺利的进入你心仪的医院。


康复科李医生


关于临床医学是否缺人才的问题,这样说吧,医院缺的是主任医师级别的领军人才,但大医院不缺基层干活的人,小医院年轻医生待遇也确实非常一般。

医院医生的收入和稀缺程度分化很大。首先,不管是北上广的三甲大医院,还是一般城市的综合医院,对于各个临床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还是非常欢迎的。如果是某个学科非常牛的人,比如或者学术非常牛,发表过高分数的SCI,或者临床技能非常牛,在本专业领域可以排的上号,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是非常欢迎的,甚至要可以百万年薪聘用,给别墅、大房子住等。一个很牛的科室学科带头人,可以给医院带来声誉、病人的双收入,各个医院都是抢着要的,这部分是稀缺人才。

而对于临床的基层医生,情况则大不同。先说大医院吧,为什么不缺基层医生呢?大医院临床的日常工作是这样的,病房里会分成几个组,每组有一个带组医生(一般是本院的主治医生),负责制定住院患者的诊治方案。每个带组医生下面有若干个干活的医生包括参加住院医培训的医生、进修的医生、在读的研究生医生、进修的医学生等。简单讲,日常的活都是被这些基层医生干了(大部分都不是本院的医生)。所以像题主所说的华西医院这样的大医院,根本就不缺基层医生,即使你在华西读了本科、硕士、博士,最终能留校的可能性也非常小(除非你的老板非常牛或者你发表了超高分数的SCI)。所以这些大医院先别说待遇,连进去都进不去。而进到一些二甲或小城市的三甲医院,基层医生大多赚的是辛苦钱,主要是三多一少,夜班多、工作多、责任多,钱少,这些医院的基层医生流动性非常大,可能也和待遇差、工作负荷大有关。

当然,如果题主抱定一颗学医的心,华西医院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华西医院是国内一流的医院,但是华西的分数要求是非常高的,以前甚至比清华的录取分数线还要高。现在华西医科大学并入四川大学,希望你能如愿考入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就读。


医患家


这么说吧,好的医院要求越来越高相应能进去的越来越少。而相对没那么好的医院缺人但是去的人少。

同理。好的挣钱的科室想去的人多,能去的人少。不太好例如儿科急诊这样的科室需要人多但真正愿意去的人太少。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同时存在。

北京的一些比较著名的医院现在招聘的标准已经是博士了。各地的三甲医院也基本都是研究生学历。

现在要求规培三年,而考研可以与规培同步进行。所以考研也成了大部分医学生的首选和必选。

研究生越来越多。而成为研究生的人大部分都是三甲医院,选择县级医院的很少,更遑论卫生院这些基层了。

而医生工作强度大。压力大。连轴转的工作,几乎全年无休。收入虽然可观,但是和付出往往不成正比。

而且医生学习周期长,现在也要求规培,以后还可能有专培。职称评定要求也越来越高,要终身学习还要提升业务能力。

所以说,临床医学人才紧缩是事实。而待遇不好也是事实。

但是医生这个职业,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成就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其实医生这个职位需要的有信仰。

信仰以人的生命健康为首位,信仰治病救人就是行善积德。信仰这份事业可以给你带来荣光与欣慰。

真正能成为大家的专家,看起来都是朴素慈祥,闪着人性的光辉。为人们建起健康的屏障。


飛说布客


作为一个医生,我说两句大家参考。

中国的临床医生真的紧缺么?

这个,说实话不知道会不会被毙掉?辛辛苦苦打字结果审核未通过,那就不好了。不过,我还是说实话吧。

总体上讲,中国的医生不但不紧缺,而且还处于高度过剩的阶段。这就是很多医学院毕业生感觉就业困难,甚至不得不选择改行的原因。这也是中国下一步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理解这个问题,涉及到好些内容。比如说中国很大,有的地方(比如说大城市里)确实存在医生短缺,医学是一个很大的行业,在某些医学领域里(比如说儿科领域里),确实存在着一时的短缺。但在总体上来讲,中国的医生数量处于非常富裕,就业很困难的阶段。

中国的许多大型三甲医院,确实比较忙。但更多的医疗机构,其实都处在开工不足,甚至是基本停工,门可罗雀的状态。有人说,这是因为底层医疗机构技术不行,老百姓信不过,所以大家才都往大医院里跑。其实这是瞎说了,老百姓不傻,一个两个老百姓也许是盲目的,但成百上千万老百姓克服重重困难,到大医院里去挤破头,还持续这么多年,这绝不是“老百姓傻”能解释的。

这里的原因在哪里呢?

这里的原因是“医疗需要和人均收入密切相关,社会经济水平决定了老百姓看什么病”。

什么意思?

这就是说,如果我们直接比较中国人均有多少医生,美国人均有多少医生,那中国确实是医生太少了。但如果我们在比较时引入“人均收入”这个指标,按人均收入来比较,那你马上就会发现,中国的人均医生数量太多太多了。

另外:人均收入只有八千美元的,对医学的需要,和人均收入三万八千美元的,肯定不一样!人均收入只有八千美元,却非要按人均收入三四万美元养医疗养医生,消费医疗服务,那根本就养不起!现在的中国,就是“小姐身子丫鬟命”,人均收入只有八九千美元,却非要“梦想”按人均收入三四万美元搞医疗,这要是(马上就)能行得通,那才叫见了鬼了呢!

因为现在,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有八九千美元,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有钱去看“大病”,至于头疼脑热,感冒发烧之类的小毛病,那就“多喝点水”,或者自己跑到药店里买点药吃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在“人均”上扯祖国后腿扯到大腿根的人,只有到不舒服的确实不行了,才会掏钱到正规大医院去看病。这是没办法的事,一分钱一分货,你就是再指责医生医院没医德丧良心,那天上也不会掉馅饼,该花的钱最终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道德批判带不来人民币,还是个一分钱也省不了。

这也是大医院现在这么忙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大家去医院看病,很少是去看一般的小病,一般的病为了省钱,老百姓就忍着不拿它当回事看了。大家到医院去看病,往往都是一般医院看不了的大病疑难病,而很显然,大病疑难病就应该到大医院里去才行。要大医院就是为了解决大病疑难病的,对不对?!现在,很多大医院床位紧张,就是你真有什么大病都不一定能得到床位,这种情况下,想一想,除非你身份特殊,要不然你一个感冒发烧头疼脑热的,还想占大医院的床位?可能么?!

因为中国还没有发展到美国那样的阶段,所以,按照中国现在的具体发展阶段,中国的医生是显著过剩的,正是这种显著过剩,才造成了很多底层医院门可罗雀的悲惨境地,也才让医学院毕业生在就业时竞争激烈,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最后一个事情还得说一下,未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深化,以及做医生的门槛越来越高,中国医生显著过剩的情况会有所改变,所以,所谓“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大概还要二十多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才能赶上今天的美国,到时候,到二十多年后,中国现在的医生数量就不够了。

供题主和大家参考,期待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137亿年前的氢二氧一


刚发工资的我,心情非常复杂,刚好在头条看到这个问题,来回答一发,仅供参考。

先交代地标,所在城市深圳,岗位是妇产科医师,有编制,今年刚硕士毕业参加工作。


(12月份工资)

后来查了工资表,应发工资7100+人民币,扣除五险一金,还有补扣公积金两千多,到手不到3000块钱的工资(去除补扣,应该能有接近5000块工资)。奖金是按照季度发的,按照师姐们的说法,应该一个月能有八九千块钱。

每个月值六次夜班,夜班新收十几个病人,做两三台手术,常有的事,基本是嗨到天亮,一个夜班下来,基本脸色惨白,生无可恋。虽然也已接受并习惯。

不过有夜班补助,一个夜班五十块。

好在个人对钱也没有太大的追求,生活还算质朴,饿不死就可以了,三千块一个月也能活,吃住在家里,不需要交房租,也很少去外面吃大餐(也不太敢)。

交给家里生活费一千块,交通费两百块,同学聚会预算五百块,其他杂七杂八差不多也够用。

偶尔认真思考生活的时候,不免也有些恐慌,万一遇到家人遇到生病或者其他风险的时候,是否有经济能力抵御风险?

万一遇到心仪的对象,偏偏他又是个穷小子的时候,如何维系爱情和组建家庭?

这就是一个小医生的困惑和无奈,感谢我的父母,没有给我太大的压力,而且在行医的路上一直给我支持和鼓励,其实严格来算,28岁的我还在啃老,尽管我也没有停止努力。

谁选择当医生,不是带着一点点理想呢?

尽管现实并不乐观,放弃理想总有那么一点不甘心,半途而废的感觉真是糟透了,花了越多时间和精力,越不舍得退出。

而且八年抗战(本科+硕士)下来,发现自己除了看病(还只会妇产科),别无长物。

也许有一天努力的我也可以让家人和自己过上体面的生活,谁说一定不可能呢?


妇产科小超人


您的这个问题看似一个就业选择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临床医学缺少人才是目前中国医疗资源紧张的一个缩影。造成医疗资源紧张的因素是由多种原因一起造成的。我曾经跟一个认识的牙科主治医师聊天,问他为何在公立医院看牙如此之难,他说目前国内的牙科医师与患者比例高达3000比1,每天排队看牙的人从没开门就开始排队一直排到夜诊。我问其原因,他说,小医院小诊所或者社区医院患者不放心不爱去,全都集中到大医院,有的医院门可罗雀,有的医院手术排期能排到3个月后,这不仅会影响最佳治疗时机,还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资源浪费。普通医院的主治医,一辈子接触到的病例可能还不如大医院主治医一年接触的病例多,这就间接造成了医治水平的差异,如此以来开始进入恶性循环,水平不高患者少,患者少收入就少,便没钱引进高水平医师和医疗器械。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为何都想去大医院工作?原因大致也是如此。这就造成了人才的绝对数量少但集中度非常之高的奇怪现象。人才的集中度高还会带来其他负面效应,最常见的就是不正当竞争,职位空缺就那几个,但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去竞争,这其中一定会出现暗箱操作,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谁都改变不了。所以,这就造成了题主的困惑。不仅医疗人才,中国各个领域都普遍有这个问题。


撒野的银狐


这个问题怎么看,如果和发达国家比,我国医生人均拥有量很低,也就是说医生缺口确实很大。但是在国内,医生处于严重超负荷工作状态,一个医生干国外十个甚至几十个医生的活,自然需要的医生就回减少。至于待遇,不仅仅是年轻医生待遇低,在大医院年轻医生和高资历医生待遇差距很大,在不同等级和区域的医生待遇差距更大。比如,在县市级医院与省级医院相比,或经济发达区域与偏远地区医院相比。我一个亲戚,本科毕业从医三十多年,主任医师,在一个经济不太发达的四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工作,工资加绩效,每月7000~8000千。如果是年轻医生,只有不到6000元的收入。一个月的总收入不足1平米的房价。

有人说,是人才收入就高,收入低就不是人才。这种观点对,也不对。同班的同学,在一起临床实习,张三体现出超凡的业务才能,毕业后响应G的号召去了基层医院。李四大学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才能平平,但由于公知的原因,去了一家省级医院,每隔一年两年去国外知名医院培训。十余年下来,业务能力差距就很大了。对于一个医生,环境,平台,待遇,家庭等因素,对业务能力的影响太大了,尽管这些因素对其他行业也有影响,但不可否认,对医生的成长太重要了。


摇曳的企鹅1


最近两天我们医院正好召了一名年轻医生,有证,在外工作了几年,研究生毕业,目前是住院医师,综合情况在我们这算是上游了,这是他的工资条:

在我们这边工资已经算很高的了,但是还要扣税啊,年轻医生在外地打拼,租房、生活费用、结婚、买房、买车。。。这么一算压力可就大了,按照医生的工作情况,白班夜班轮流,下班还要学习、休息,是没有多少时间去做副业的,条件也不允许。既然是年轻医生,当然比不上中年医生,无论临床经验、生活状态、工资,只能一步一步来,通过不断学习锻炼,熬到成功的那一天。


为什么要用这位“新人”举例呢?之前在外地工作,然后被我们“挖”过来了,对的,我们医院临床医生工作压力太大了,住院患者数的记录不断被刷新,这从侧面反映医疗人才的短缺。医改推行“分级诊疗”是为了减轻大医院的压力,由于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平均,小病到大院,大院忙到死,小院闲到死,希望这一举措能缓解各大医院的压力。

另外,国家对医疗方面的投入还是比较低的,近年来教育方面已经得到了重视并且加大投入,教师待遇慢慢的提高了,从身边的教师朋友表情就看的出来,那么,救死扶伤的医生呢?坚持、努力吧,那一天应该很快到来!


用户62528883584


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从国家或者行业标准来看,这些年我国的医务人员人数一直在增长,相比十年二十年前不论从人员数量或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可为什么还会有缺少医务人员的声音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缺少人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论一个国家,亦或一个企业,一家医院,永远缺少人才!为什么?因为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不败,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创新发展,创新靠的就是人才,可能自己培养,也可能从外面引进。为此,缺的是能够独当一面,创造价值的带头人,包括管理或者技术方面比较优秀的人才!

其次,社会层面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明显的人才趋向及分层会越来越突出,包括地区差异、东西差距、城乡差距使更多的医务人员、资金、高端设备……奔向一二线城市的三级医院。十多年前我的一个老师就说了:我在北京这种医院再苦也得撑着,你不干,太简单了,马上会有50个人来接替你的岗位!转而带动的是病人及医保支付也趋向上述地区,落后地区及小医院只会应验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不论医生亦或病人将越来越少的再跨进它们的门槛。而大量涌向大三甲医院的病人永远只会是一种体验,那就是挤,进而心生抱怨医生为什么这么少!同时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医生付出与回报不对等,也是一脸无奈!所以现在的现状就是:病人不满意,医生不满意,医保不满意,媒体不满意,政府也不满意!

综上所述,是落后地区、乡村、基层医院、小医院、私立医院缺少好的医务人员;而大医院永远人满为患,不论是病人或医生!个中深层原因,还需另外再著文论述。


哩罗哩


人才是紧缺的,可医生群体从不缺人。人才一般经过层层筛选,大大小小的考验,诸多的笔试面试,才能贴上人才的标签,而不是就是经过大学本科五年的基础医学知识灌输就能成为人才的,而这些进入大学接受医学知识的医学僧只能满足基本的医生要求,这也就充足了医生群体中最底层的保留量,而这些量往往都过于庞大,根据金字塔模型,量的更迭随着层数的递增而递减,也就是说医生群体整体涵有量成递减,而这也符合客观的市场规律,资本往往流向少数且手握最新最佳的资源的人里。这是其一,其二,资源获取与存储讲究私有化和人性化,没有哪一位大牛愿意简单的贡献自己的知识产权和长期在该领域的摸爬滚打获得已有有形产物,这一切本是自己合法的所得,被法在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保护,是任何人不能侵犯的个人资料,这也就是说大部分资源向先期获取的群体或个人保存下来,而这一切的流向掌控是则需要先行取得这部分群体的默认或者他们的自愿,才能出现资源流出,出现资源更新的平台,这一切转化为人与工薪上的体现,就是有那一部分年轻医生要付出与高年资医生同时期的等同的辛劳与责任以及长期的付出,才能从小媳妇熬成婆,从高年资医生手中接过交接棒,完成身份的转换以及丰硕薪资。然而说到底薪资问题只能在医生群体整体中基数上探讨,而不能超过医生范围,往往有些人拿医生的问题去和别的职业对比,这就涉及了职业的局限性和限制性,不可取。总之,人才的体现是在薪资上表现出来,而不能仅仅只囿于变换的数字,我们要看到薪资之外的待遇,比如当你是医生群体的一份子,你就有非医生群体的优势那就是时刻观察家人身体健康信号的释放以及就医的绿色通道,当然呢,比起成天出入高楼大厦的西装打扮的金融人士,这点薪资微不足道,但是希波克拉底的宣言是我们每个医生在地表最强的誓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