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狙擊戰,那些「漏網之魚」

“肺癌”狙擊戰,那些“漏網之魚”

肺癌是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現階段處於發病率高,治癒率低的尷尬境地。肺癌的生存率與其病理分期密切相關,越早發現,治癒的機會越大。

不過,“肺癌”是個狡猾的傢伙,並不是一眼就能被識破,一旦錯過最佳治療機會,預後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從沒去過醫院,得了肺癌,不治而亡,倒也無法懊悔;就怕醫院進進出出,肺癌卻漏網脫逃,實在難以接收。

那麼,在“肺癌”狙擊戰中,有哪些“漏網之魚”呢?

“肺癌”狙擊戰,那些“漏網之魚”

1 可疑肺部結節,沒引起足夠重視,缺少隨訪。

通過健康體檢和低劑量螺旋CT篩查,已經發現大量的肺結節患者。但肺結節大小不同,形態各異,不可一概而論。一旦發現肺部結節,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請專家看片子,區分是否可疑肺部結節。

統計數據表明,肺結節大小與其良惡性具有直接相關性。

大部分1cm以下的小結節,尤其是5mm以下的微小結節以良性居多,即使發現,也並不需要過於擔心。

5mm-10mm之間的結節,可能為原位腺癌和微浸潤腺癌,但發展緩慢,即使疑似,也主張有3個月以上的隨訪觀察,前後對照之後再決定是否需要外科干預。

1cm以上的肺結節,惡性比例顯著增加,發展速度也更快。容易成為“漏網之魚”的,正是那些大小1-3cm的肺結節,形態疑似肺癌,但又難以病理確診的病例。在這個階段,大部分患者沒有直接的關聯症狀,身體狀況較好,如果沒有得到專業指導,警惕性不夠,容易疏忽,不隨訪或者隨訪間隔時間太久,很可能釀成大錯,後悔莫及。

我曾經遇到一個病例,第一次體檢發現肺部2cm大小結節,基層醫生可能交代不夠清楚,他當成沒關係,過了10個月出現咯血再去大醫院檢查,已是晚期。回頭去看當時的片子,其實就是很明顯的可疑結節,當時就可以建議手術的。

強調一句,1cm-3cm的可疑實性結節,一定要嚴密觀察,不可掉以輕心,該出手時就出手(做手術)!

“肺癌”狙擊戰,那些“漏網之魚”

2 胸片正常的早期肺癌。

早年的健康體檢多為胸片檢查,它的優點是方便,輻射低,費用低,缺點是容易漏過肺部的早期病變。胸片的檢查是個平面的顯像,而CT檢查的優勢是把無數個平面的顯像結合起來成為一個立體的呈現。胸片只能看個大概,CT卻能顯示細微;胸片有死角有盲區有偽影,CT可以全方位多角度觀察。所以,建議40歲以上的健康體檢由胸部CT取代胸片檢查。

“肺癌”狙擊戰,那些“漏網之魚”

3 久治不愈的肺部感染。

好多患者的肺癌是以肺部感染為首發表現的,尤其是中央型的肺癌,由於腫瘤新生物堵塞支氣管,可以導致阻塞性肺炎。患者因為咳嗽咳痰發熱去醫院就診,胸片或者CT看到肺內感染病灶,給予抗炎治療,這是正確的,也是必要的。如果僅僅是肺部感染,一般抗炎治療1-2周後患者症狀會明顯減輕,複查胸片或CT可見感染病灶範圍顯著縮小或變淡,甚至消失,這是好消息,肺癌的警報可以解除。如果經過1-2周抗炎治療沒有達到上述效果,即使炎症有部分吸收,但病灶主體部分沒有明顯改觀,都需要十分警惕肺癌可能。這時候,氣管鏡,增強CT,甚至PET-CT檢查都有必要提上日程。

“肺癌”狙擊戰,那些“漏網之魚”

4 穿刺良性的肺部結節。

穿刺活檢是個聰明的創意,用微小創傷取得活體組織,有可能在病理上確診,確實是個好方法。但穿刺活檢需要正確理解,正確選擇,正確解讀。穿刺活檢的最大風險不在於氣胸,不在於出血,不在於針道轉移,不在於輻射傷害,最大的風險在於沒有取到典型的活體組織,從而以一個非典型的病理報告誤導後續的正確治療道路。穿刺結果的非典型性有多種原因,可能和穿刺方法,穿刺經驗,標本多少,病理製作等多種因素有關,很難完全杜絕。所以,一個有經驗的醫生一定會謹慎推薦穿刺活檢,謹慎解讀活檢報告,謹慎提出治療建議。通俗來講,穿刺穿到癌,那一定是癌;穿刺沒有癌,三思而行。

5 長在特殊位置的肺癌。

有些“肺癌”特別調皮,喜歡和人捉迷藏,躲在心臟後方,藏在肋膈角里……,一般的胸片檢查根本沒法發現,就算CT檢查也特別容易漏過,成為“漏網之魚”就在所難免了。要避免和減少這種情況發生,還是要放射醫生和專科醫生在讀片上多下功夫,多環節把關才行。

“肺癌”狙擊戰,那些“漏網之魚”

……

還有更多,想到再說。

歡迎關注胸外科許醫生,歡迎轉發,歡迎點評。

“肺癌”狙擊戰,那些“漏網之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