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第一個到西方取經?唐僧頂多排第三,比別人晚好幾百年

《西遊記》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西天取經曲折、荒誕的故事,很顯然是虛構的。然而,唐僧跨過千山萬水去西天取經的事在歷史上確是真實的,但並不是唐太宗親自率領文武百官送行的,而是偷渡出關的。

唐僧又名玄奘,自幼便對佛學產生了濃烈興趣,13歲出家習經。由於性情聰穎,刻苦鑽研,不幾年就脫穎而出,成為佛學界的後起之秀,深得當時佛學權威法常和僧辨兩位大法師賞識,稱讚玄奘為“釋門千里之駒”。隨著佛學上造詣的加深,玄奘深感國內佛教經典體系太混亂,過去翻譯的佛經太過於直譯,往往有失原意,造成佛教的宗派分歧。為了尋釋迦之跡,求道於源,他覺得只有親身遊學印度,才能取得真經。於是,玄奘於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離別長安,悄悄踏上西遊取經的艱難險途,歷經兩年千辛萬苦艱辛跋涉,終於到達了佛教發源地印度。

誰第一個到西方取經?唐僧頂多排第三,比別人晚好幾百年

南京玄奘像及埋有玄奘舍利的三藏塔

玄奘在異國專心致志地鑽研佛學,虛心向當地高僧請教,熟讀印度所有大乘、小乘經典,吠陀頌讚和天文、地理、醫藥等許多書籍,他的好學與品行在印度佛學界贏得很高榮譽。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載譽而歸,從印度帶回來大批經典、佛學,深得佛學界推崇。

玄奘回國之後,立即組織高僧百餘人,開始翻譯佛學經典和著書立說,這一工作異常艱苦,他“三更暫眠,五更又起”,工作夜以繼日。在他的主持下,經過19個春秋,翻譯出浩繁的佛經達1300多萬字,共75部,1335卷。他還應太宗要求,完成了聞名中外的《大唐西域記》一書,生動真實地記述了他親自遊歷的110個國家的風俗、文化、地理、氣候、水文、生物、礦產、歷史、宗教等方面的詳細情況。

誰第一個到西方取經?唐僧頂多排第三,比別人晚好幾百年

《佛國記》

玄奘不畏險阻,周遊印度,取經歸國的故事感人至深,唐代以後的文人墨客紛紛以此為據,編寫成各種劇本、雜劇、小說。特別是吳承恩的名作《西遊記》,使得玄奘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著名人物。如此以來,在人們的普遍認識中,玄奘應該是西天取經的第一人了。然而,歷史學界對此表示懷疑,在西行取經求佛的眾僧之中,首創先河的並非玄奘,而是另有其人。

當代歷史學家和佛教界一般認為東晉時代的法顯(公元337—422年)是我國僧人西學取經的先驅者。法顯在出家修行期間深感佛教“經律舛缺”,便於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從京城長安出發西行求法。他渡流沙,越蔥嶺,遍歷北、西、中、東、天竺(今印度和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各地,歷盡千辛萬苦奔赴獅子國(今斯里蘭卡),併到達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前後共用去14年時間,遊歷30多個國家,於義熙八年(公元412年)帶回許多梵本佛經回到國內。回國之後,法顯一邊翻譯佛教經律,一邊撰著旅行傳記,經過幾年辛勤筆耕,完成《歷遊天竺記傳》一書(又名《佛國記》)。書中全面記載了他所經歷的30餘國的山川、民俗、風物,成為四世紀的佛教史料,也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交通往來史料。

歷史界的還有些專家學者提出冒險西遊取經的先行者是三國時期的朱士行。據說在曹魏時代,大乘佛教便由絲綢古道開始傳入中國,當時最流行的譯本是佛教經典《道行若經》。朱士行從少年時代起就深受佛教薰染,出家為僧後,更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專心研讀佛典經書,特別對《道行若經》愛不釋書。但是《道行若經》一書刪略頗多,脈絡模糊,晦澀難懂,朱士行感嘆這樣重要的經典竟譯得不徹底不確切,就決定西行求法,尋得佛經真跡。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朱士行從洛陽出發,向西穿越莽莽的大漠荒原和白雪皚皚的崇山峻嶺,“視日以準東西,識人骨以標行路”,歷盡艱辛,輾轉奔波到了西域,蒐集到了《道行若經》的梵本,共90章,60餘萬字。但由於種種阻撓,朱士行未能把經典很快送回國,直到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才設法由他的弟弟送回故土洛陽,而朱士行自己 卻滯留異國直到病逝。

誰第一個到西方取經?唐僧頂多排第三,比別人晚好幾百年

法顯影視形象

如此說來,在我國曆史上,首創先河西天取經的僧人究竟是誰呢?是玄奘、或是法顯、還是朱士行?亦或另有他人?看來,這一謎底還有待歷史研究者進一步揭曉了。

1.劉昫等:《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2.宋祁等:《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3.蔣維喬:《中國佛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