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仗在即,這個大軍閥的命令讓人看不懂:不許向對方用重炮

1920年9月,吳佩孚的朋友們先後收到老吳一幅對聯:

“欲平大難須嘗膽,誓掃倭人不顧身。”

俗話說:“有多大的屁股,穿多大的褲衩”,此時的吳佩孚,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落魄秀才,而是直、魯、豫三省巡閱使。巡閱使相當於清朝的總督,河北、山東、河南是拱衛京畿的重地和中原要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能在這個巡閱使上做到副職,相當厲害了。

大仗在即,這個大軍閥的命令讓人看不懂:不許向對方用重炮

吳佩孚畫的竹子

吳佩孚心情非常好,還有一聯經常寫來送人:“花開陽春惟三月,人在蓬萊第一峰。”

之前,吳佩孚只是一個小小的師長,一躍而為“副總督”,是怎麼做到的?

1920年7月14日,直皖戰爭爆發,吳佩孚作為直軍主力與皖系主力開戰。兩大派系的軍閥大戰,前後居然只用了5天,而且前三天打了兩仗都是吳佩孚戰敗。在這種情況下,吳佩孚是怎樣扭轉戰局,反敗為勝的?

套用今天的話來說——“斬首行動”。吳佩孚採取迂迴突襲戰術,直取皖軍前敵指揮部,把對方指揮部一鍋端了。皖軍前敵總指揮是曲同豐,與吳佩孚有師生之誼——吳佩孚在武備學堂當學生時,曲同豐任該學堂教習。

大仗在即,這個大軍閥的命令讓人看不懂:不許向對方用重炮

曲同豐

皖系不僅敗了,還敗得如此迅速徹底,段祺瑞傻眼了。本來,他信心滿滿,否則也不會狂妄到禁止皖軍用重炮——擔心火力過猛造成對方傷亡過重。前方傳來戰報,竟是敗訊,段祺瑞做了兩件事:一、主動辭去所有職務,表示聽候處分;二、沒有逃跑,而是回到家中,坐等對方來捉。

表面上看,吳佩孚成功靠的是一次突襲,段祺瑞輸得冤枉。其實不然,戰前就有“神人”預測到了戰爭結局——皖軍顧問坂西利八郎。他表示:“(皖軍)訓練不足,指揮官及下士都沒有戰爭經驗,用以作戰,未免過早。這支軍隊只能服從命令,不能人自為戰,全靠指揮官之如何了。”問題是,段祺瑞任用的指揮官曲同豐不中用。

7月23、24日,直軍開進北京。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既然直系贏了,還有些痛恨的人沒抓到,接下來自然要懲辦禍首出氣。5天后,北京政府發佈通緝禍首的命令。你覺得哪些人會在裡面,誰又是第一個?

意外的是,段祺瑞不僅不是禍首,而且壓根不在名單裡面,排在通緝令第一個的是他麾下大將徐樹錚。段祺瑞坐在家裡等人來捉,徐樹錚可沒這麼淡定,躲到日本大使館去了。北京政府向日本大使館要人,日方承認庇護了徐樹錚等人,但就是不交出來,還振振有詞:“本公使鑑於國際上之道義,及中國幾多往例,以為事情不得已而予以承認,決定對此等諸氏,加以保護。”

大仗在即,這個大軍閥的命令讓人看不懂:不許向對方用重炮

段祺瑞書法

不管怎樣,吳佩孚賺大了。如果直系失敗,吳佩孚會很慘,因為段祺瑞對他十分痛恨,戰前就將吳佩孚免職,還專門上文件給總統徐世昌,要求拿辦吳佩孚:“上請大總統迅發明令,褫奪曹錕、吳佩孚、曹鍈等三人官職,交祺瑞拿辦……”

段祺瑞信心百倍要拿辦吳佩孚,沒想到卻被吳佩孚掀翻在地,他那張55歲的老臉沒處擱,吳佩孚則春風得意馬蹄疾。這一年,吳佩孚46歲,從他寫的對聯看,已經把眼光對準外面的日本。言外之意,國內已經不把誰放在眼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