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名字難聽,此人與狀元失之交臂,但最後成功當上主席

導讀:是金子,不管到哪裡都會發光。清朝時期,有一位學子參加科舉考試,在殿試中表現非常出色,被考官公認是第一名,但因為名字與籍貫的問題,與狀元失之交臂,沒想到最後成功當上主席。

因為名字難聽,此人與狀元失之交臂,但最後成功當上主席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是天下學子進入朝廷為官的主要途徑,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一直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止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延續傳承了1300年,選拔出了大量優秀人才。

因為名字難聽,此人與狀元失之交臂,但最後成功當上主席

明清時期,科舉分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進行,只要考中了進士,也就是通過了殿試的學子,就能入朝為官,按排名高低授予大小官職。一般來說,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他的被授予御史、主事、知縣等官。

因為名字難聽,此人與狀元失之交臂,但最後成功當上主席

1905年,在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中,發生了一件比較荒唐的事情。當時清朝的皇帝是光緒,但實際掌權者是慈禧太后,殿試過後,一個名叫譚延闓的學子,在各方面脫穎而出,不僅書法了得,審題立意著文方面也十分出色,主考官一致認定這個考生該當第一,商議過後將此事報給了慈禧。

因為名字難聽,此人與狀元失之交臂,但最後成功當上主席

慈禧看過譚延闓的答卷後,也十分滿意,正當她準備親筆點譚延闓為狀元時,發現了問題,原來,譚延闓不僅是湖南人,而且姓譚,這讓慈禧想起了領導“戊戌變法”的譚嗣同,心中有了芥蒂,於是避開譚延闓,圈了劉春霖為第一名。就這樣,在慈禧的荒唐處理下,因為名字跟籍貫問題,譚延闓與狀元失之交臂。

因為名字難聽,此人與狀元失之交臂,但最後成功當上主席

清朝滅亡後,譚延闓返回湖南家鄉辦學,被授予湖南都督的職位,後來反袁投孫,擔任湖南省的省長兼湘軍總司令,從此官路亨通,飛黃騰達,最後當上南京國民政府主席,達到仕途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