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國大軍兵臨國門,五忠臣極力阻止:萬萬不可交戰,結果人頭落地

翻開我們的近代史,全是血淚和屈辱。西方列強多次對我國刀兵相向,每次當然都是洋人先對我們下手,但是卻有一次例外,那就是跟八國聯軍的戰爭。

敵國大軍兵臨國門,五忠臣極力阻止:萬萬不可交戰,結果人頭落地

當時清政府是慈禧當政,光緒處於被軟禁的狀態。慈禧雖然是一婦道人家,但是她主政多年,對戰爭的後果應該有所預料。那她為什麼要冒那麼大的風險要跟地球上最強大的列強開戰呢?要知道當時的地球,除了八大列強,剩下的差不多就是他們的殖民地了,跟他們開戰,基本上就是跟大半個地球開戰。

這事說來話長,慈禧自從軟禁了光緒之後,就想徹底廢掉光緒,她物色到了新的皇儲人選之後,就準備舉行讓位禮。但是廢帝立儲卻遭到了國內很多士人的反對,領頭的就是浙江人經元善。同時各國公使也加入反對陣營,結果迫使讓位禮流產,這樣慈禧就跟各個列強結下了樑子。

敵國大軍兵臨國門,五忠臣極力阻止:萬萬不可交戰,結果人頭落地

就在這時,各地爆發義和團運動,義和團殺洋人,燒教堂,甚至發展到圍攻列強的使館,而且義和團還自稱刀槍不入。義和團還造成各地,甚至京城的動亂,他們到處搶劫、放火,讓列強損失極大。因此洋人強烈要求清廷鎮壓義和團,大軍也直至京城。

一直扮演“妥協者”的慈禧,此次不僅沒有絲毫妥協,態度還很是強硬,直接就是“戰”。慈禧明知實力不如列強,為何還要戰呢?難道是激發了骨子裡的血性?不存在的。

敵國大軍兵臨國門,五忠臣極力阻止:萬萬不可交戰,結果人頭落地

慈禧之所以“戰”其實還是為了“掌權”。當時因為“義和團”運動,舉國上下一致要求“戰”。慈禧作為掌權人,雖然專治,但當時斷然不敢反對民間以及朝臣的呼聲,不然位置遲早不保。不僅如此,慈禧還可以利用列強打擊一下如日中天的“義和團”,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清朝跟八國交戰,那是以卵擊石,而團民的所謂刀槍不入根本就是逗人玩。但是懾於慈禧的權勢,少有人敢站出來反對。不過大清朝還是有清醒的人士,其中有五位大臣(徐用儀、許景澄、袁昶、立山、聯元)極力反對跟洋人交戰。而慈禧對待持反對意見的大臣,採取的手段非常簡單,那就一個字——殺!

敵國大軍兵臨國門,五忠臣極力阻止:萬萬不可交戰,結果人頭落地

跟洋人開戰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大清國的部隊不堪一擊,而刀槍不入的團民也很快在洋人的炮火中消失得無影無蹤。慈禧丟下京城,倉皇西逃,下一步,就是屈辱議和。

在被殺的五位大臣中有三位是浙江人,他們分別是徐用儀、許景澄、袁昶。戰敗之後,國人強烈要求給五位大臣平反,杭城百姓更是舉行公祭悼念三位浙江的英雄。最奇葩的是各國公使也給清廷施壓,要求給五位大臣平反。在這雙重壓力下,清廷最後下詔給包括三忠在內的五大臣平反昭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