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斤重的鋼盔,扭脖子都費力,士兵寧願戴布帽:當心腦袋被壓斷

如果大家現在仔細觀察俄羅斯軍隊的照片,會發現,不少官兵哪怕在執行任務或是戰時狀態下都不戴鋼盔,只戴布帽,與全套鋼盔恨不得防護到牙齒的美國兵不太一樣,其實這也是俄國人的一種傳統:

許多老兵不太喜歡鋼盔。

4斤重的鋼盔,扭脖子都費力,士兵寧願戴布帽:當心腦袋被壓斷

俄軍偵查小隊頭戴布帽

俄國軍隊最早的大範圍列裝的國產鋼盔是1936年式。經過改進,又出現了1940年式。這款鋼盔的產量極大,影響極廣,在二戰期間被廣泛採用。戰後,後續幾代的俄國鋼盔也帶有它的影子,還被華約國家和其他友好國家使用。總的來說,俄國的軍工部門還是很看中鋼盔的防護作用的,產量也跟得上。

4斤重的鋼盔,扭脖子都費力,士兵寧願戴布帽:當心腦袋被壓斷

1940年式鋼盔

但1940年式鋼盔和它的後續型號都有一個俄國式的毛病:五大三粗,太笨重。比如二戰中美國兵使用的M1鋼盔連1.5千克都沒到,而1940年式鋼盔的重量竟然超過了2千克(4斤)!如此沉重的東西壓上腦袋上,是很不舒服的。

在二戰期間,許多俄國老兵都不喜歡戴鋼盔,要麼戴船形帽,要麼戴大蓋帽,打得激烈了乾脆什麼也不戴。對於老兵而言,剛剛分到部隊,遇上戰鬥就匆忙把鋼盔壓在腦袋上驚慌失措的新兵是值得嘲笑的。M.科瓦洛夫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期間是一名中士,他幸運地活過了這場戰爭。他後來回憶:“我們狠狠地嘲笑了那群補充兵,個個頭戴鋼盔。我喊著,誰戴鋼盔誰就是膽小鬼,被子彈打著那是你運氣不好!放下鋼盔,小傢伙們!

4斤重的鋼盔,扭脖子都費力,士兵寧願戴布帽:當心腦袋被壓斷

堪稱精銳的二戰俄國海軍陸戰隊,布帽的比例也很大

一方面,這體現了俄國士兵的彪悍和老兵特有的“戰場邏輯”,不過另一方面,這群俄國老兵這麼做雖然看上去大大咧咧,不把生命當回事,但在其話語後面其實也有現實的考量:鋼盔太重了,戴在頭上恨不得脖子都扭不動,妨礙了戰場觀察和戰術動作,降低了單兵在戰場上靈活性,還加大了體力消耗。這樣一來,倒不如不戴鋼盔,更好地觀察和跑動,從而提高生存概率。換而言之,他們認為,機動和靈活更能救命,比鋼盔提供的有限防護性能要重要。

4斤重的鋼盔,扭脖子都費力,士兵寧願戴布帽:當心腦袋被壓斷

冒著空襲架橋的俄國工兵,都是布帽

另一方面,1940年式鋼盔戴著的確太難受,夏天太熱太悶,冬天是不能直接戴在頭上的,要先戴普通棉帽或是布帽才能戴上,更加笨重和不方便。所以說,當時俄國老兵不喜歡戴鋼盔,倒也不完全是不怕死,反而是認為這更能有利於戰鬥。

4斤重的鋼盔,扭脖子都費力,士兵寧願戴布帽:當心腦袋被壓斷

藍色貝雷帽是俄羅斯空降兵的標誌裝備

許多俄國老兵都回憶,自己的鋼盔重得“恨不得可以把腦袋壓斷”,感覺是一個大鐵陀壓在了自己頭上,不方便又不舒服。打了幾次仗,戴鋼盔的人越來越少。戰後俄國鋼盔笨重的毛病還是沒有徹底解決,許多偵查部隊和空降部隊甚至出任務都不拿鋼盔了。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伴隨著新材料頭盔的普及,俄國士兵對頭盔的牴觸情緒大為降低了。

4斤重的鋼盔,扭脖子都費力,士兵寧願戴布帽:當心腦袋被壓斷

俄軍新式頭盔一改往日的笨重,受到歡迎

畢竟,比較輕便,不妨礙活動又可以提供頭部防護的裝具沒人不喜歡。不過,可能是一種習慣,哪怕到了現在,不少俄羅斯士兵仍然喜歡各種布帽棉帽,甚至將其中的一些特別標誌當成了自己榮耀的象徵。這恐怕也是俄國一種有趣的軍事文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