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一說起露天電影

現在鄱陽的年輕人肯定是沒什麼印象了

可這種獨特的電影播放形式從五十年代開始

直到21世紀初逐漸消失

應該說 

露天電影是幾代鄱陽人共有的記憶

露天電影曾經帶給了人們很多美好的回憶

現在人們對露天電影帶著鄉愁般的懷念

只因缺乏,而格外感激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記憶中

露天電影通常是在夏季放映

每到放映露天電影的時候

周邊村民就開始帶著板凳聚集到一起

一般都會讓孩子先跑去佔個好位置

實在沒好位置就爬牆頭

一些精靈鬼怪的大孩子

則是爬到樹上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電影開始後

總有些熊孩子會去前面扯幕布

或者伸手擋投影

在幕布上做各種手影

這時候大人們就會喊

誰家孩子這樣調皮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那個時候沒有電視

看電影就是接觸外面新事物的唯一途徑

電影也不是每天都看

對我們來說

好幾個月能看上一次就很不錯了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露天電影上放的片子

來來回回就那幾部

即使看過多遍

人們依然樂此不疲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露天電影是淳樸村民的精神食糧

露天電影,多麼富有詩意的字眼,現在的90、00後或許根本無法瞭解。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那個精神文明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是農村非常重要的娛樂活動,是日常生活裡最難得的消遣方式。

露天電影,是世界上最大的影院。因為它沒有圍牆,人們也沒有隔膜。電影點燃了人們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電影讓人們知道山外的世界是如此精彩,電影讓人們有了夢,有了理想,讓農村人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瞭解到曾經的歷史。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或許物質貧瘠的時代更需要精神的安慰,一點精神食糧就足以使淳樸的上輩無比滿足,有些人一輩子也沒有走出過大山,一輩子就日出而作,日落而棲,是電影讓他們悽苦的生活有了一絲喜悅的回憶,是電影讓他們蒼白的一生有了閃亮的光芒,是電影讓延續了多少年的古老生活方式沾上了現代化的痕跡。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看露天電影,進場是不需要買票的

聽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講,那時候,村裡沒人有電視機,更不會有舞廳、歌廳這樣的娛樂場所。電影院的票價在1~3毛錢之間,能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是一件彌足奢侈的事。要知道,對普通人家來說,花個一兩毛錢買張票看電影,遠不如用這一兩毛買些家用有意義得多。所以,每當有露天電影要放的時候,消息就像長了翅膀似的很快傳遍每家每戶,沒有海報,更不用說現在常用的藉助明星的緋聞推波助瀾,提前幾個月狂轟濫炸的宣傳手段了,全村的老老少少幾乎是奔走相告,消息很快傳遍十屋八村。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當時的露天電影,都是由公社電影隊送到生產大隊或小隊裡的,差不多個把月才輪到一次,有條件的地方每個月放一次是這個村經濟實力強大的標誌。後面有學校收費來包場,還有就是有人家辦好事出錢請來放映的,其費用由單位或個人承擔,觀看者不需要買票,可以隨意進場觀看。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放露天電影,對環境要求一點也不高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放露天電影,對環境要求一點也不高,只要有一片寬敞的空地就行。在這塊空地上立兩根柱子,兩根柱子並排站立,間距大概有十幾米,用繩子將一塊白色幕布的四個角拉起,牢牢地拴在柱子上,到了晚上,它就變成了銀幕。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農村一般在曬穀場或者學校操場等開闊的地方進行,採用8.75mm放映機或16MM放映機、活動幕布。然後,在曬穀場中找好位置,擺上機器,調試好,便可開始了。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看露天電影是全村人最重要的娛樂活動

傍晚的時候,往往會出現這樣的場景:祖孫三代,亦或一家幾口,每人手裡拿著椅子,夾著小板凳,人們成群結隊從四面八方趕赴幾公里,甚至十多公里,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看電影。人們都想早點趕到,可以坐在前排離幕布較近的位置,生怕去得晚了佔不到好位置。那種迫不及待絕對不是現在玩手機、電腦的人所能想象和體會的。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夏天天長,看露天電影必須得等天色完全暗下來,於是,在等待的這段時間裡,放映場的空地上又成了人們嬉戲打鬧的地方。觀眾為本村男女老少,當然也少不了附近幾個村聞訊趕來的青年男女和小孩。很多時候,看露天電影也成了當時不同村男女互相相個面或是談對象的好場所與好藉口。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場上人越聚越多,人們在銀幕前挨個擺下椅子凳子。遠道騎車而來的人,將自行車架在曬穀場外圍,坐在自行車架上。調皮的大孩子索性爬上了樹杈。孩子們在四圍亂竄,大人們互相問候,聊著家長裡短,露天電影場地充滿著歡樂喜慶的氣氛。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終於,放映機射出一束強烈的光,一會兒,銀幕上出現了光芒四射的五角星,電影開始了。曬穀場頓時安靜下來,有來遲了的找不到好位置,乾脆就在熒幕背面席地而坐,一樣看得津津有味。伴著放映機輕微的沙沙聲,電影中響亮的人物對白透過空曠的村野飄向遠方。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影片大多是革命戰鬥類型的老故事片

那時的影片大多是黑白片,基本上都是《上甘嶺》、《英雄兒女》、《地道戰》等這樣革命戰鬥類型的老故事片。偶爾能看看《少林寺》之類的這樣“高大上”的武術大片,更是讓人興奮不已,久久不能忘懷。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在那個單調的年代,人們絲毫沒有覺得這些反反覆覆播放的經典老片的單調。孩子們會學著《地雷戰》中那個情景,在學校裡揪女同學的長頭髮,後果自然是讓老師把家長叫到了學校,還會學著《半夜雞叫》裡的周扒皮,到同學家窗前學雞叫,害的同學家長5點就騎著自行車到了單位。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當然,在露天電影裡學的更多、感受最深的還是那堅定的革命意志,到什麼時候也不當叛徒的決心。那些露天地裡放的老電影使人們的思想得到了真正的淨化。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上世紀八十年代,露天電影的內容越顯豐富,是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的一段繁榮時期。從一朵《小花》,到《高山下的花環》,再到《紅高粱》;從《廬山戀》,到《紅衣少女》,再到《寡婦村》;從《天雲山傳奇》,到《人生》,再到《春桃》……一部部影片,一個個精彩,一段段歷史,一份份回憶……

那些年的老電影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看露天電影,總會遭遇各種狀況

放映期間,常有“事故”。譬如,加演的新聞綜述放完,正片尚沒送達,人們只得靜心等候;譬如,放映影片中途,突然高音喇叭焦急尋人——這在賈樟柯的電影《站臺》裡,有類似橋段。更有中途停電,膠片燒壞等小故障。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那時候,無論颳風,還是下雨,都阻擋不了人們看電影的腳步。有時候雨下得特別大,雨水落到地上濺起很大的水泡,即便這樣,人們都還縮在傘下津津有味地看著,沒有半點要離開的意思,倒是覺得很有趣。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換片的間隙,會有人影或大腦袋映在幕布上,幕布白光閃著321倒計時字樣,電影才又開始。大家這時候會感覺到冷,溼漉漉的衣服粘在身上,但大家興致仍然很高,一邊哆嗦著,一邊討論那些飛簷走壁的鏡頭是怎麼拍的。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電影放完,已夜半更深。孩子抵擋不住睏倦,早已趴在大人的肩頭進入了睡眠。人們搬著椅子,夾著凳子,抱著孩子,藉著淡淡的星光,沿著鄉間彎曲的小道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回走。路邊的露水打溼了人們的褲腿,鳥兒在睡夢中發出一兩聲短促的驚叫。一陣短暫的躁動後,鄉村又恢復了它原有的寧靜。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露天電影的播放原理

露天電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視覺暫留”。科學實驗證明,人眼在某個視像消失後,仍可使該物像在視網膜上滯留0.1-0.4秒左右。電影膠片以每秒24格畫面勻速轉動,一系列靜態畫面就會因視覺暫留作用而造成一種連續的視覺印象,產生逼真的動感。 電影是人類史上的重要發明,它藉助了照相化學、光學、機械學、電子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和原理。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1888年美國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最早提出這個概念,後來他的員工威廉·肯尼迪·迪克森在1889年和1892年之間極大程度地發展了這個技術。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他們的電影機由一個暗箱組成,裡面裝有35毫米鑿孔膠片間歇運動的牽引機構和遮光旋轉機構,並裝有一個攝影鏡頭和放映鏡頭。裝上攝影鏡頭時,可以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獲得負片。取下攝影鏡頭,將曝光後的負片與另一條未曝光的膠捲貼在一起曝光後轉成正片。放映時,正片裝入機內。點燃燈泡後,光束穿過膠片和鏡頭,靜止的畫面以極短的間隔次高速地通過片窗,使影像在觀看者的視網膜上暫留,觀眾便可看到一組活動的畫面。

露天電影日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一面幕布、一個放映員、一束光,自己搬來板凳的人們,幾乎構成了露天電影院的全部要素。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現在,城市的電影院建得越來越舒適,至少空調是必備的;電影的投資也越來越大,拍攝陣容越來越豪華,技術越來越先進。看電影成了很多年輕人約會的主要活動項目。然而,很多時候,熒幕下已沒了當年那樣投入的掌聲,以及電影結束後久久不肯離去的人群。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娛樂方式也更加多樣化,選擇也更多,諸如看電視、玩手機、平板電腦等,歌舞廳、酒吧、KTV等地更是成了都市人活躍的新場所。

人們對電影的熱情不再有從前看露天電影那種快樂的感覺,也和露天電影一起消失得無影無蹤,似乎再也難找回。父輩們時常感嘆,不知何時能再有機會,看幾場露天電影,重溫一下兒時的美好時光。

兒時走村串鄉看的露天電影,50、60、70年代的鄱陽人你還記得嗎?

夥伴們都看過露天電影嗎?

小時候的我看一場露天電影別提有多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