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化考研是必然趋势,为何大学生失掉为人为学应有的自由品行~

功利化考研是必然趋势,为何大学生失掉为人为学应有的自由品行~

功利化考研是必然趋势,为何大学生失掉为人为学应有的自由品行~

在考研热的大环境下,录取率增长幅度却没那么高,那么为什么还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呢?那么我们先看一看,这两天比较火的“功利化考研热”问题吧。

这两天人民网、中国教育报关于研究生发表了《考研功利化失掉为学应有的自由品行》,谈及了考研热与功利化考研,对此小编有感而发。

功利化考研是必然趋势,为何大学生失掉为人为学应有的自由品行~

遥想当年,成为一名大学生是全家的荣光,是全家、全村儿、全镇、全街道的骄傲,并且还有一个既大气又够响亮的称号——“天之骄子”!那时,大学生便成为了时代精英的代名词,而研究生也有着科学荣耀的无上光辉!

现如今,研究生虽光芒递减不如从前,但这几年的考研热度丝毫不减,报考数量连创新高。然而,在这支日益兴旺起来的考研大军中,研究生的称呼似乎有些悄悄变味弥漫着些许功利化气息。

这考研大军中,有大一大二就着手的考研先行者,有为改变就业命运的实用心态者,有考什么就学什么的消极应试者,有为弥补高考失败的救赎者,有改变学校身份的名校追逐者……林林总总的在表现与职业、金钱、功名建立起稳固而强力的连接,形成了“想方设法考研成功,从而功成名就”的心理模式,背后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滋生并日渐弥散开来的“功利化考研”之真实写照。

以家庭、个人角度来看,这个大的就业形势、经济环境下,大家出发点都是为了成就一个更加美好的自我,一个更具竞争力、更加优秀的自己,那么去争取一个极具前景的专业学历是值得肯定的。

但如果在价值观层面出了问题,后果势必很严重。于考生本身的学生身份而言,在该打专业课基础、学通识的大学时代,先行者的“抢跑”心态执着于完完全全钻研考研成绩的高分,而直接影响到本科阶段基础知识乃至品行学识。切记在完成本科学业的基础上方可进行考研准备,本科不仅仅是为专业课打好基础,而且如果成绩太差,影响学位颁发及毕业,你还怎么考研?

考取研究生之后面临导师繁忙、学习困难,再回首打牢学识基础恐怕已经晚矣。这类研究生无意于学术研究,加重了导师的指导负担和培养成本。功利化思想的弥漫也造成了大学生“不安”的心理焦虑和“速求”的欲望浮躁,失掉了为人为学应有的自由品行与科学追求。一旦“功利化考研”成为一股力量强大的思潮而竞相追逐,最终将使高等教育界弥散着“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和“职业至上论”的成才论。

但是这也怪不得学生。因为大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用人单位不需要,而用人单位急需的能力,大学生又不具备。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办学层次,创办综合性大学、学术型大学,执着于力争各类排名而忽视了自身教学特色,更忽视了对接地方、市场、企业的需求,由此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正是这种结构性矛盾增加了毕业生的求职压力,降低了本科生的就业质量;也正是这种结构性矛盾迫使本科生选择考研,通过提升学历获得用人单位认可。

功利化考研是必然趋势,为何大学生失掉为人为学应有的自由品行~

来自于中国教育报的统计调查中显示,35%的被调查者选择“本科就业压力大,提升就业竞争力”。另外,还有19%的被调查者是“为了获得学历、学位证书”而考研。当然还有很多是随考研大流而考研的。可是就算是为了解决就业或者其他功利化的目标而考研,又能怎么样?考研并不是必须的,也是没为大学生可自由选择的,他们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以寻求成就更加美好的自我的方式,在《2018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市场调研报告》显示,39.2%的已签约应届毕业生签约岗位与在校学习专业不对口。16%的毕业生对工作不满意。

很多本科生原本足以胜任的工作,被要求应聘者具有硕士学历,一些用人单位选择用提高学历门槛的方式来筛选人才,甚至明确要求毕业院校必须是“双一流”大学、985、211,可是这820万本科应届毕业生中,又有多少是名校生?比如华为、小米、腾讯、阿里等大企业更是偏好985、211名校生。甚至将“双非”大学毕业生简历直接礽!正是在这种贴标签式人才衡量标准之下,更多大学生选择考研,希望通过考研提升学校层次、改变学校背景,实现命运的二次选择,从而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这一切就变得很自然而然了。如果无法凭借高程度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扭转社会偏见,改变以学历、名校光环标签识别人才的评价方式,改变只认文凭、光环不认能力的选材导向,那么功利化考研将是必然的趋势,毕竟是社会需要什么,大家就选择什么。

外面世界太险恶,我必须得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