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为什么多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难道是资格不够?


主要是年龄超过了,不符合相关规定;所在专业又没有归口学部。这自然选不上。很多媒体造谣,夸大事实,说什么他当不上中科院院士是科学界的耻辱,那是胡说,没有任何根据,只会混淆视听。袁隆平在杂交水稻上取得了世界性的突破,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可说是功在千秋,彪炳史册,无论怎样尊重和表彰都不过分。

实事上,政府和人民对袁隆平也十分敬重,给了他很高荣誉,不断通过媒体进行表彰。袁隆平也一直谦虚礼让,高风亮节。真是十足的大师风范,令人景仰。1995年,65岁的袁隆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国家对一个科学家的崇高礼遇。这之后,袁隆平也参选过中国科学院院士,但落选了。主要原因在于他不符合相关规定。

虽然,表面上看,院士遴选制度几乎是完全按照西方的方式,利用已入选院士投票来决定的方式,貌似是公平的。但是,实际上在操作过程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存在的巨大差异,相对于西方的院士遴选,我国的院士遴选不可避免的要受到行业和地方的影响、因而才会出现不仅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不能入选中科院院士的现象。甚至后来连诺贝奖获得者屠呦呦也没有入选中科院院士的反常现象。


总的来看,要想改变这种,我国著名科学家在国内入选不了中科院院士,却能被美国科学院认可当选院士,或者获得国际公认的最高科学奖励——诺贝尔奖的现状。我们只有在遴选院士时也要引入国际专家评审机制,引入获得国际公认成果直接当选等破格条件。唯有如此,才能使院士成为经得起推敲的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

似乎针对中国两院院士的评选机制和国家的科技人才奖励政策。其实不然,看看袁隆平的个人经历,你不难发现,他是很早就被国家认可的科技人才,65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获诺贝尔奖提名。

两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其评选过程是否科学、客观、公正、透明,不仅事关院士群体的荣誉,也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默默工作的人落选院士,涉嫌造假的人却顺利当选,这不是有些人所说的属于历史的误会,而是中国院士遴选制度的污点。现行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是不是需要检讨和改进呢?我们不知道,有关部门去考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