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有35個兒子,爲何只有九子奪嫡?其他兒子對皇位沒有想法?

康熙帝有35個兒子,為何只有九子奪嫡?其他兒子對皇位沒有想法?

康熙帝共有35個兒子,其中有11個兒子早夭沒有加入序齒,然後又有4個兒子沒有活到成年,經過一番大自然的優勝劣汰活到成年的兒子只有20個。

即使如此這麼多的兒子只有九位兒子參與奪嫡,的確有點不合理有點少。為何如此呢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早夭或者活不到成年

這個大家應該最清楚,因為文章開頭就交代了康熙帝早夭了11個兒子,後面還有4個兒子沒有活到成年。

這種淘汰法一共帶走了康熙帝15個兒子,相當於康熙帝兒子中近一半都是早夭或者是苦命的活不到成年。

二、年齡太小參與不進去

康熙帝畢竟是天下之主,貴為九五之尊。雖然俗話說皇帝后宮佳麗三千的確有些誇張,但側面反應出皇帝的後宮佳麗還是不少的,皇帝夜夜當新郎也不是不可以的。所以

康熙帝這麼多的兒子是他不同年齡段生出來的,像最小的二十四子胤秘生於1716年,當時康熙帝已經是晚年六十多歲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多兒子太小了,奪嫡結束了都沒有成年,自然沒有資格參與進去九子奪嫡。

康熙帝死於1722年,九子奪嫡在這一年分出勝負。

康熙帝二十子胤禕生於1706年,1722年時沒有成年。

康熙帝二十一子胤禧生於1711年,1722年時沒有成年。

康熙帝二十二子胤祜生於1712年,1722年時沒有成年。

康熙帝二十三子胤祁生於1714年,1722年時沒有成年。

康熙帝二十四子胤秘生於1716年,1722年時沒有成年。

還有三個兒子在奪嫡如火如荼時還是少年,當時格局已經初定,因為太年輕又沒有爵位在身,所以參與不進去,只能看著。

這三個兒子分別是康熙帝的十五子胤禑、十六子胤祿、十七子胤禮。

其中十六子胤祿與十七子胤禮因為沒能力參與奪嫡乾脆站隊在老四胤禛的陣營,但因為發揮的作用很小,並沒有算在九子奪嫡之中。

三、無心參與奪嫡或者沒有能力奪嫡

皇位雖然是個搶手貨,讓無數人前仆後繼的去爭奪,但任何時代總是有著因為自知之明而沒有野心的人。

康熙帝第五子胤祺就是這樣的人,他是宜妃所生,皇太后孝惠章皇后撫養。老四胤禛是由妃子所生皇后撫養,他是由妃子所生皇太后所撫養,身份同樣高貴。並且與老四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都被封為親王。

五子胤祺論資排輩來說不比其他奪嫡的九人差,甚至比其中一些人還要強。但他並沒有參與進去。主要原因在於胤祺有著自知之明的,他對於自己的能力還是比較清楚的,並沒有什麼出色地方,而且通過史料來看,胤祺的確能力一般般。胤祺本身的性格也比較溫和,皇太后撫養他的時候也沒有刻意培養其帝王之道,而是以良性教育,所以就沒有參與進去奪嫡。

康熙帝七子胤祐屬於是沒有能力也沒有野心參與奪嫡的類型,首先他身有殘疾,這可是一個要命的問題,畢竟一般人都講究一個面子問題,更何況競爭一國之主這種至尊位置呢。康熙對他也不大重視,康熙四十八年晉為淳郡王,而同時晉封的比如老四老五都是親王。

本身七子胤祐就身有殘疾,所以肯定有自知之明的沒有多少野心,加上康熙帝對他不是多麼重視,所以他也沒實力參與進去。

十二子胤祹屬於又無野心又無實力參與,他由宮中特殊人物蘇麻喇姑撫養,蘇麻喇姑是一個與世無爭的人,而胤祹也是一個仁厚孝道之人,在她培養下,胤祹也並沒有多少野心。而且康熙四十八年時才被封為貝子,像老四老五是親王,老七也是個郡王,他只是最次的貝子,肯定沒有實力參與奪嫡的。

35個兒子經過這三種情況的排除之下,也就剩下九子奪嫡中的九位主角了:大阿哥胤禔、二阿哥(廢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就算如此九個兒子參與奪嫡也是很嚴重的現象,至於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是這屬於康熙帝晚年的敗筆之一,在立儲方面態度不明確,識人不明猶豫不決所至。

二是清朝並沒有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度,而是採取的是立賢不立長的制度。也就是說只要你是皇帝的兒子,不論庶長都有機會成為新皇帝,而且培養皇子的時候不會資源傾向於一人,會合理分配資源的,所以才造成了九子奪嫡的慘烈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