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名家 张绍文故居

张绍文故居位于汝州市区中大街中段路南。中大街明清时期是汝州市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解放后虽渐衰落,但仍是商贾云集之地,临街的所有门面房全都租了出去。

张绍文,字郁岑,笔名潇文,书画篆刻家。他1933年出生于汝州老城,自幼酷爱书画,曾受教于毛培之、马子贞、雷育斋等名家。12岁参加全县(原临汝县)学生书画比赛获一等奖,1949年参加工作,第二年以考学名义离开家乡,到杞县农村执教,体验当地的艰苦生活。在此期间,张绍文所作国画《向日葵》参加河南省首届美展,《抗美援朝》长卷在《奔流》杂志发表。为了继续深造,张绍文1956年考入郑州市艺专学习,1958年毕业后到郑州市委《支部生活》杂志任美编。此后,他陆续创作出大量艺术质量较高的书画篆刻作品:1960年先后四次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作画,有《太行秋色》等;国画《春晖》1965年参加全国第五届美展;《华山图》1979年由国家选送美国参加建交书画展;《雪芹造像》1980年在《红楼梦学刊》上发表,1986年又在国际红学文物博览会展出;隶书《蓬岛烟霞》1988年获日本"神社"展头奖;篆书联1984年参加全国第二届书展;五绝诗《游风穴山》1990年由纽约四海诗社选入《全球当代诗词选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绍文还是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二七纪念塔的设计者之一。张绍文在汝州期间,利用其影响和声望,致力于汝州市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极富成效。比如风穴寺的保护,就是他较早发起呼吁的。1999年,他还以自己珍藏的宋代原刻汝帖为底本,参与将汝州三宝之一的《汝帖》整理出版,使散轶多年的一代名帖再度面世。1978年出土于汝州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就是张绍文发现了这件陶缸上那幅罕见的原始绘画,当时他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之后,《鹳鱼石斧图》被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7月被国务院定为67件重点国宝文物之一,成为我国最顶级的文物。

张绍文1980年后曾任郑州市文联委员、书协美协副主席、政协委员,郑州嵩山书画院、宁夏鱼得水书画院名誉院长,桂林中日书法会顾问,世界艺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诗词学会理事、书协理事,全国红楼梦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书协、美国纽约四海诗社会员。

张绍文故居如今仍然保存完好。他的故居为三进四方院,进门后是东西厢房,中间一狭长过道,经过道,到客厅,这算前院。过客厅,进二院,也有东西厢房,还有后楼,也称绣楼,是家眷居住的地方。绕过绣楼,即是张绍文故居的后花园。从张绍文故居客厅可直通二院,不过以前大户人家的家眷一般不轻易见外人,故当初这类建筑的前院为半封闭型,客厅与二院之间没有正门相通,主人出入可在客厅东侧一便道绕行,平时,这个便道也落锁。

张绍文故居前院有两处与张绍文有关。一是客厅西侧用木板隔开形成的一个小房间,张绍文退休回汝州后在此起居作画,室内有清代家具方桌等物,房内目前尚存有张绍文墨迹"依枕竹风清",有乐得清静之意。房间北窗外是前院内一处空地,临墙上有"清境"二字,为张绍文题。二院的绣楼保存较为完好,楼分两层,中间有木梯相连。据说旧时女孩儿进入青春期后便不得随便下楼,在楼上专门学做针线活儿,待嫁闺中,故称绣楼,期间饮食由佣人传送,为方便起见,还在两层楼中间的隔板上打一方孔,小东西就从孔中传递。

张绍文故居至今仍保存一棵老年黄杨,黄杨树的旁边有一地道,与后花园水井相连。1984年修缮时张绍文在树下题字,对此作了简要说明。此宅为张父张友仁于1939年购得,当年就修筑了地道,并从西门里老宅移来这棵黄杨。从时间推断,地道可能是防日军轰炸时躲避所备,黄杨既作标记,也可作掩饰。后花园有一水井,现在已经不用。还有一杂货间,东西不多,地上只有一块方形石头,约30厘米见方,没有雕刻,中间有一孔,不知做何使用。当地人推断,可能是一特大号秤砣。出后花园,就到了汝州南后街。

据了解,1993年张绍文退休后常回老家汝州居住,直至1999年去世。他的故居为祖传宅院,清代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它和主人张绍文交映生辉,2011年底入选首批河南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间建筑保护名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