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速度,是工業網際網路的勝利!

富士康速度,是工業互聯網的勝利!

富士康速度,是工業互聯網的勝利!

今年的春天,是屬於富士康的!

在IPO審核趨緊的情況下,富士康創造了一個“富士康速度”。

從2月1日遞交招股書到3月8日過會,共36天,包括13個非工作日,富士康以二十幾天的速度過會,開創了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個奇蹟。

對此,眾說紛紜。儘管有獨角獸概念的“東風”,但在筆者看來,富士康的特事特辦,其實像是一種對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支持;而“富士康速度”,則更像是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勝利!儘管,富士康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工業互聯網企業代表。

在獨角獸概念如火如荼的今天,我為何在此提出工業互聯網的概念呢?

因為,儘管不同國家的概念表述不同,但一定要承認一點,未來若干年內,工業互聯網是發展的主流。而所謂的獨角獸企業,實際上也是依託於工業互聯網之中的。

人類的偉大,在於能夠前瞻遠超過自己所處時代認知的侷限。比如,通過科幻對未來時代的憧憬。而如今的工業互聯網,就是對多年前科幻藝術的回應。

關於工業互聯網,下面,我們看三種表述。從中,我們能夠看到工業互聯網在未來的重要性。

一,德國的“工業4.0”概念。

不經意間,我們已然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

而根據德國人的定義,“工業4.0”就是智能製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工業4.0”概念,最早出現於2011年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次年,博世公司為首的“工業4.0”小組,向德國政府提出了完整的“工業4.0”發展建議;2013年,“工業4.0”小組正式提交最終報告,“工業4.0”概念正式向世界提出。

國內的許多資料稱,德國政府已經將“工業4.0”列入《高技術戰略2020》。

二,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概念。

一度,美國曾經“去工業化”。到了奧巴馬時代,美國開始重視工業製造。而到了今天的特朗普時代,重視程度更甚。

有一種說法,將美國對工業的再次重視稱為美國的“再工業化”。而在美國的“再工業化”過程中,“工業互聯網”概念應運而生。

與德國的“工業4.0”略有不同的是,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更加重視互聯網、軟件、大數據對工業生產的影響。

在美國,美國通用電氣於2012年提出了“工業互聯網”這個概念。通俗地講,通用電氣的“工業互聯網”概念就是:人、數據與機器結合,形成全球化的工業網絡。而通用電氣在實踐中也做著大膽的嘗試,據報道,“通用電氣的航空部門曾在互聯網上面向全球工程師發起一項飛機發動機支架3D打印設計競賽,共有700多個設計項目參賽。”

三,《中國製造2025》。

在中國,根據《工業互聯網平臺白皮書》的表述,工業互聯網“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現代工業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是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這種解釋,也更加合理,更加具有概括性。

而《中國製造2025》,則是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的總綱:“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製造作為兩化(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由以上三種表述,我們可以看出工業互聯網在當下以及今後的重要意義。這是全球發展的主流。

再回過來看富士康。此次申報,富士康給自己貼的標籤就是“工業互聯網”!

富士康上市申報的“主體”,並非鴻海精密。中國證監會網站披露的招股書名稱是:《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它的名字叫: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

而打開這份招股書,我們看到的,富士康遠不是那個我們印象中的代工企業,而是一個全新的富士康。儘管,我們已經知道富士康在智能製造方面(比如機器人)方面已經走的很遠。

第一,關於公司的介紹。

關於富士康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本身,招股書是這樣介紹的:“公司是全球領先的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及工業機器人專業設計製造服務商,為客戶提供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核心的新形態電子設備產品智能製造服務。公司致力於為企業提供以自動化、網絡化、平臺化、大數據為基礎的科技服務綜合解決方案,引領傳統制造向智能製造的轉型;並以此為基礎構建雲計算、移動終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高速網絡和機器人為技術平臺的‘先進製造+工業互聯網’新生態。”

這裡提出了一個新的生態概念:先進製造+工業互聯網。這種提法,很是新穎。

第二,關於公司的業務。

招股書稱:“公司主要從事各類電子設備產品的設計、研發、製造與銷售業務,依託於工業互聯網為全球知名客戶提供智能製造和科技服務解決方案。公司主要產品涵蓋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相關產品主要應用於智能手機、寬帶和無線網絡、多媒體服務運營商的基礎建設、電信運營商的基礎建設、互聯網增值服務商所需終端產品、企業網絡及數據中心的基礎建設以及精密核心零組件的自動化智能製造等。”

儘管富士康的業務內容還是代工製造,但“依託於工業互聯網”是其業務前提,

第三,關於募集資金的用途。

招股書稱,公司募集資金主要用於“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項目”、“雲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臺項目”、“高效運算數據中心項目”、“通信網絡及雲服務設備項目”、“5G 及物聯網互聯互通解決方案項目”、“智能製造新技術研發應用項目”、“智能製造產業升級項目”和“智能製造產能擴建項目”。

看這幾項,除了智能手機制造項目的開發擴建升級以外,其餘基本上是大數據、雲計算的範疇。大數據、雲計算,已經與互聯網公司無異了。

從以上這三方面看,富士康將自己定位成標準的工業互聯網企業。而工業互聯網企業,恰恰是我們目前需要的,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發展目標——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

由此次富士康的快速過會看,我認為,未來,工業互聯網範疇內的企業,在資本市場會越來越受歡迎。

當然,前面提到過,客觀地講,富士康,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工業互聯網企業代表。因為,儘管在機器人代替人工方面有突出表現,但之前它在代工方面居多,“自主研發”能力還是稍弱。從它的收入比例上,我們也能看得出來。

那麼,誰才算是工業互聯網的代表呢?在我看來,類似無人駕駛汽車這種互聯網+現代工業的產物,是工業互聯網的典型產品。因此我感覺,國外的蘋果、谷歌、微軟、通用電氣等,是工業互聯網領域很具有代表性的企業。

與這些企業相比,富士康顯然還很不足。而國內的大多數傳統企業,仍需要在傳統工業製造與互聯網融合這方面繼續努力。

當然,富士康能給自己打出工業互聯網的旗號並加以探索是很值得其他企業學習的。另外,它也給傳統制造企業一個啟示:對於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傳統制造企業不能置身於事外。前面提到過,通用電氣就是美國工業互聯網概念的提出者。

富士康快速過會的速度,是工業互聯網的勝利!而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們切不可落在後頭!而對於企業來說,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關鍵是專利、思維與人才。如果我們在專利方面不能走出之前汽車專利受制於人的窠臼,那在工業互聯網之路上會走得很艱難;而如果沒有全新的思路和優秀的人才,這條路同樣難走!(姜伯靜 iDoNews專欄簽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