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票房能賣到30億?

《我不是藥神》票房能賣到30億?

很多片方將自己的影片安排在暑期檔上映,今年也不例外,張藝謀、姜文、徐克、黃渤等導演也都選擇了這個檔期。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我不是藥神》是如何首先從中脫穎而出,做到點映票房口碑雙炸裂的呢?

有人預測:《我不是藥神》要賣到30億!

這位預測人是一位影城經理,他在電影《我不是藥神》點映後將這段話發到了朋友圈。

這部電影的點映效果達到了什麼樣的程度,才能讓這位影城經理“口出狂言”呢?

學姐可以給大家看一組數據:

《我不是藥神》首日點映票房達到1400萬,排片佔比4.4%,上座率24.9%,場均人次30人,成為同時段第一;次日點映票房3500萬,在排片佔比僅7.5%的情況下,拿下了第二名的票房成績,僅次於《動物世界》,上座率達到了36.1%,場均人次達到45。

在點映時間不變的情況下,票房走出了翻倍的表現。

甚至在週末連續兩天的全國規模點映之後,接著又追加了7月3、4、5日三天工作日的點映時間。

《我不是藥神》票房能賣到30億?

用一個很俗氣的字就能形容《我不是藥神》現在的狀態:爆。

我們都知道,暑期檔是一年中最大的檔期之一,2015年和2016年的暑期檔大盤都在90億左右,2017年漲到了116億。

同時,暑期檔也是最容易產生爆款的一個檔期,創下56.8億票房神話的《戰狼2》就來自去年的暑期檔。

因此,很多片方將自己的影片安排在暑期檔上映,今年也不例外,張藝謀、姜文、徐克、黃渤等導演也都選擇了這個檔期。

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

《我不是藥神》是如何首先從中脫穎而出,做到點映票房口碑雙炸裂的呢?

1、質量上乘,口碑炸裂。

《我不是藥神》從上海國際電影節千人點映場開始,就被一直被好評包圍著。

在6月30日開啟點映,週末連續兩天與觀眾見面之後,《我不是藥神》在貓眼上獲得了9.6分、在淘票票上獲得了9.5分的雙高分。

關於影片的質量相信已經無需贅言。

《我不是藥神》票房能賣到30億?

產品和營銷的關係一直是絕大多數企業要考慮、要平衡的問題。

在營銷行業裡,有一個特別經典的問題:一個產品要想達到真正的成功,到底是產品更重要,還是營銷更重要?

這個問題一直也沒有一個定論。

營銷主導論的人認為,世界上產品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營銷才是決定成敗的根本,只有強大的營銷支撐,才能擴大市場佔有率和品牌影響力;而產品主導論則認為,只有真正的好產品才具備強大持久的生命力,能夠自然地傳播擴散出去,擴大、強化品牌的影響力。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產品是1,營銷是0。這句話的意思是產品是根本,營銷是輔助。

只有營銷,不重產品的企業,只能享受片刻的成功,隨之而來的是更快的消亡。

就拿前兩年那些網紅餐飲店來說吧,比如韓寒的“很高興遇見你”,上海的“一籠小確幸”等等。

通過有效的營銷手段,這些店的走紅幾乎是在一夜之間,不僅在社交網絡上刷了屏,更有無數用戶前去朝聖打卡。

它們的“下線”也是在一夜之間。

“一籠小確幸”因為食品安全問題。在上海的店面全部停止營業,在各大餐飲平臺上也不見蹤影。“很高興遇見你”多家店面因為無證經營、鼠患嚴重等問題被處以關店,只能與用戶後會無期。

有網友評價:很高興遇見你,吃過以後就不高興了。

這句話說出了“只重營銷,不重產品”在大多數用戶心裡的感覺。這個時候,再多營銷帶來的附加值,也會隨著產品自身的品質消耗,而不攻自破。

2、借勢用戶口碑,引爆話題營銷。

大規模點映幾乎成了很多電影利用“口碑”突出重圍的方式。

比如2014年的《心花路放》,就曾用點映提前釋放口碑,達到了強大的票房號召效果,收穫了11.6億票房,成為當年的國產影片年度冠軍。

《我不是藥神》採取的宣發策略也是通過前期上海國際電影節千人場的業內觀影預熱,到各地院線業務看片,再到上映前密集點映釋放口碑,來實現從媒體、影城經理到普通用戶之間的圈層傳播,來為影片的正式上映造勢。

《我不是藥神》的點映效果很顯著,從19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全篇曝光接受檢驗開始,貓眼的“想看”指數就在與日俱增,日增長量也有非常顯著的提升。

截至7月3日18:20,《我不是藥神》在貓眼想看指數已經高達12.9萬人,在淘票票上想看指數也是高達17萬人。

《我不是藥神》票房能賣到30億?

要知道,年初同樣口碑炸裂的《紅海行動》,其在貓眼上的想看指數是16萬人。

除了點映的口碑傳播,《我不是藥神》也很善於利用熱門話題造勢。

就比如這兩天在微博上颳起一陣旋風的“山爭哥哥”(徐崢的“崢”)。

這個話題起源於某論壇有人問:“徐崢的超話才22個人簽到,為何票房號召力這麼強?”

所謂“超話”是指微博的“超級話題”,向來是各大流量粉絲的必爭之地,用粉絲簽到數、發帖數等方式來證明自己的愛豆有“流量”。

用這樣的“流量思維”來對徐崢進行評判,真是惹惱了徐崢的一眾路人粉,為了反諷現行的“流量文化”,大家揭竿而起,用“流量”方式為徐崢打call,把“徐崢”的超話從100名開外送進了第11名,與各路流量小生肩並肩。

有這樣自來水創造的熱度,《我不是藥神》自然不會放過,當即採用了“山爭哥哥”這個稱呼,迎合用戶,徐崢本人也就此進行了轉發回應,將話題熱度推向了另一個高潮。

《我不是藥神》票房能賣到30億?

《我不是藥神》超話如今已經積累了8920萬的閱讀,和13.8萬粉絲。

對於企業來說,如果你的產品或者品牌本身並不具備很高的關注度的話,可以嘗試《我不是藥神》這種將產品或者賣點提前向用戶透露來為營銷造勢的方式,畢竟“吊胃口”這種方式相對而言還是隻適合本身具有高度關注度的品牌。

3、抓住用戶心理,從小眾變流量。

《我不是藥神》是現實題材的影片,這種題材在國產影片中可以說是很小眾了。

之前也有一部現實題材的影片——《親愛的》,相信大家還記得。

與《親愛的》的“打拐”題材一樣,“醫療”、“醫藥”本身就是非常具有社會意義的題材,這種題材也很容易引發熱議。

這種小眾但備受用戶關注的題材,也是能夠幫助《我不是藥神》擴大口碑效應,達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宣傳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不是藥神》票房能賣到30億?

小眾可以是企業的一個突破點。

比如在眾多打卡式旅遊的產品當中,LP以“指導奇怪的人到奇怪的地方”起家,做大做強,成為文藝青年旅遊必備“聖經”,成為了新一代流量。

但小眾只是一個突破點,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到用戶真正關注的是什麼,在乎的是什麼。

《我不是藥神》能不能達到甚至突破30億,我們現在還不得而知。

但是,注重質量、全面整合營銷等引爆流量的手段卻是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鑑的。

今日話題:

你覺得《我不是藥神》能破30億嗎?

(轉發並評論,我們將從中隨機抽取1名贈送價值299元的《用戶運營高手養成全攻略》課程,爆不爆,看用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