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票房能卖到30亿?

《我不是药神》票房能卖到30亿?

很多片方将自己的影片安排在暑期档上映,今年也不例外,张艺谋、姜文、徐克、黄渤等导演也都选择了这个档期。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我不是药神》是如何首先从中脱颖而出,做到点映票房口碑双炸裂的呢?

有人预测:《我不是药神》要卖到30亿!

这位预测人是一位影城经理,他在电影《我不是药神》点映后将这段话发到了朋友圈。

这部电影的点映效果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才能让这位影城经理“口出狂言”呢?

学姐可以给大家看一组数据:

《我不是药神》首日点映票房达到1400万,排片占比4.4%,上座率24.9%,场均人次30人,成为同时段第一;次日点映票房3500万,在排片占比仅7.5%的情况下,拿下了第二名的票房成绩,仅次于《动物世界》,上座率达到了36.1%,场均人次达到45。

在点映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票房走出了翻倍的表现。

甚至在周末连续两天的全国规模点映之后,接着又追加了7月3、4、5日三天工作日的点映时间。

《我不是药神》票房能卖到30亿?

用一个很俗气的字就能形容《我不是药神》现在的状态:爆。

我们都知道,暑期档是一年中最大的档期之一,2015年和2016年的暑期档大盘都在90亿左右,2017年涨到了116亿。

同时,暑期档也是最容易产生爆款的一个档期,创下56.8亿票房神话的《战狼2》就来自去年的暑期档。

因此,很多片方将自己的影片安排在暑期档上映,今年也不例外,张艺谋、姜文、徐克、黄渤等导演也都选择了这个档期。

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我不是药神》是如何首先从中脱颖而出,做到点映票房口碑双炸裂的呢?

1、质量上乘,口碑炸裂。

《我不是药神》从上海国际电影节千人点映场开始,就被一直被好评包围着。

在6月30日开启点映,周末连续两天与观众见面之后,《我不是药神》在猫眼上获得了9.6分、在淘票票上获得了9.5分的双高分。

关于影片的质量相信已经无需赘言。

《我不是药神》票房能卖到30亿?

产品和营销的关系一直是绝大多数企业要考虑、要平衡的问题。

在营销行业里,有一个特别经典的问题:一个产品要想达到真正的成功,到底是产品更重要,还是营销更重要?

这个问题一直也没有一个定论。

营销主导论的人认为,世界上产品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营销才是决定成败的根本,只有强大的营销支撑,才能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而产品主导论则认为,只有真正的好产品才具备强大持久的生命力,能够自然地传播扩散出去,扩大、强化品牌的影响力。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产品是1,营销是0。这句话的意思是产品是根本,营销是辅助。

只有营销,不重产品的企业,只能享受片刻的成功,随之而来的是更快的消亡。

就拿前两年那些网红餐饮店来说吧,比如韩寒的“很高兴遇见你”,上海的“一笼小确幸”等等。

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这些店的走红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不仅在社交网络上刷了屏,更有无数用户前去朝圣打卡。

它们的“下线”也是在一夜之间。

“一笼小确幸”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在上海的店面全部停止营业,在各大餐饮平台上也不见踪影。“很高兴遇见你”多家店面因为无证经营、鼠患严重等问题被处以关店,只能与用户后会无期。

有网友评价:很高兴遇见你,吃过以后就不高兴了。

这句话说出了“只重营销,不重产品”在大多数用户心里的感觉。这个时候,再多营销带来的附加值,也会随着产品自身的品质消耗,而不攻自破。

2、借势用户口碑,引爆话题营销。

大规模点映几乎成了很多电影利用“口碑”突出重围的方式。

比如2014年的《心花路放》,就曾用点映提前释放口碑,达到了强大的票房号召效果,收获了11.6亿票房,成为当年的国产影片年度冠军。

《我不是药神》采取的宣发策略也是通过前期上海国际电影节千人场的业内观影预热,到各地院线业务看片,再到上映前密集点映释放口碑,来实现从媒体、影城经理到普通用户之间的圈层传播,来为影片的正式上映造势。

《我不是药神》的点映效果很显著,从19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全篇曝光接受检验开始,猫眼的“想看”指数就在与日俱增,日增长量也有非常显著的提升。

截至7月3日18:20,《我不是药神》在猫眼想看指数已经高达12.9万人,在淘票票上想看指数也是高达17万人。

《我不是药神》票房能卖到30亿?

要知道,年初同样口碑炸裂的《红海行动》,其在猫眼上的想看指数是16万人。

除了点映的口碑传播,《我不是药神》也很善于利用热门话题造势。

就比如这两天在微博上刮起一阵旋风的“山争哥哥”(徐峥的“峥”)。

这个话题起源于某论坛有人问:“徐峥的超话才22个人签到,为何票房号召力这么强?”

所谓“超话”是指微博的“超级话题”,向来是各大流量粉丝的必争之地,用粉丝签到数、发帖数等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爱豆有“流量”。

用这样的“流量思维”来对徐峥进行评判,真是惹恼了徐峥的一众路人粉,为了反讽现行的“流量文化”,大家揭竿而起,用“流量”方式为徐峥打call,把“徐峥”的超话从100名开外送进了第11名,与各路流量小生肩并肩。

有这样自来水创造的热度,《我不是药神》自然不会放过,当即采用了“山争哥哥”这个称呼,迎合用户,徐峥本人也就此进行了转发回应,将话题热度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我不是药神》票房能卖到30亿?

《我不是药神》超话如今已经积累了8920万的阅读,和13.8万粉丝。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你的产品或者品牌本身并不具备很高的关注度的话,可以尝试《我不是药神》这种将产品或者卖点提前向用户透露来为营销造势的方式,毕竟“吊胃口”这种方式相对而言还是只适合本身具有高度关注度的品牌。

3、抓住用户心理,从小众变流量。

《我不是药神》是现实题材的影片,这种题材在国产影片中可以说是很小众了。

之前也有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亲爱的》,相信大家还记得。

与《亲爱的》的“打拐”题材一样,“医疗”、“医药”本身就是非常具有社会意义的题材,这种题材也很容易引发热议。

这种小众但备受用户关注的题材,也是能够帮助《我不是药神》扩大口碑效应,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宣传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不是药神》票房能卖到30亿?

小众可以是企业的一个突破点。

比如在众多打卡式旅游的产品当中,LP以“指导奇怪的人到奇怪的地方”起家,做大做强,成为文艺青年旅游必备“圣经”,成为了新一代流量。

但小众只是一个突破点,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用户真正关注的是什么,在乎的是什么。

《我不是药神》能不能达到甚至突破30亿,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

但是,注重质量、全面整合营销等引爆流量的手段却是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今日话题:

你觉得《我不是药神》能破30亿吗?

(转发并评论,我们将从中随机抽取1名赠送价值299元的《用户运营高手养成全攻略》课程,爆不爆,看用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