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張垣」解放崇禮戰鬥(上)

「烽火张垣」解放崇礼战斗(上)

烽 火 張 垣

張家口地處太行山、燕山和陰山山脈交匯處,是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連接蒙古高原地區與中原的唯一要塞,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張家口這座城市重要的經濟、軍事、文化地位。翻開張家口這座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戰爭史,一處處聲名遠揚的昔日戰場,一座座閱盡滄桑的要塞故壘,一段段氣若長虹的長城古垣,訴說著從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戰爭最後決戰期間50多場著名的戰事,承載著歷代前賢、愛國將領、仁人志士的豐功偉績。不忘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張垣方誌按公元紀年梳理了曾在張家口地區發生的重要戰事以及相關內容,以饗讀者。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在張家口這塊兵家必爭之地發生了許多重要戰役和事件。今天張垣方誌向大家推送崇禮縣城解放,歡迎您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烽火张垣」解放崇礼战斗(上)

解放崇禮縣城

崇禮縣城共經歷了三次解放。第三次解放也是最後一次解放,時間是1948年9月30日至10日1日(從第二次解放到第三次解放中間時間為23個月),經過一天多的激烈戰鬥,消滅崇禮縣保警團一個團和張家口保安司令部一個營200餘人。保警團長兼縣長邱子麟走投無路,絕望自戕,國民黨縣黨部書記田興向解放軍舉手投降。從此,崇禮縣城永遠迴歸於人民手中。

1946年12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次解放崇禮縣城,給了國民黨以嚴重的打擊和教訓。但是由於國民黨對消滅解放區、獨吞抗戰勝利果實,建立“一統天下”仍存有幻想。為此,在解放軍撤出縣城不久,偽察哈爾省便重新組建了偽崇禮縣軍政機構。同時委派三十五軍邱子麟帶領保警團駐防崇禮,邱任團長,田興兼任副團長。西灣子天主教會為維護其宗教統治,神甫趙振民跨教參政,任崇禮縣參議會議長。

「烽火张垣」解放崇礼战斗(上)

解放崇禮縣城

當時國民黨的兵力部署是:崇禮縣保警團第一連駐現烈士陵園對面最高山頭碉堡;二連、三連駐“五善堂”(即偽縣政府)後山碉堡;因位置比較中心,是司令部所在地,由邱子麟親自指揮;四連駐舊十字街,前夭溝進口有一炮樓;五連駐南門,無炮樓,憑護城壕據守;六連駐當街夭溝門(即現在工業局家屬院)以炮樓為中心點,把守大溝和大街;七連駐瓦夭溝梁頂大炮樓,為天主教會和參議會所組建,天主教神甫趙振民親自指揮,連長溫守禮(本縣老虎溝人);八連,叛徒張生任連長,常住二郎城二道營子村(偽大鄉所在地);九連駐西門外夭頭上。當時每個連應編制120餘人,實際只有八、九十人,領餉時按120人領,剩下三、四十名空額的薪餉由營連長貪汙歸已,一個團兵力實際只有700多人。另有張家口保安司令部一個營常駐崇禮縣城,不守炮樓,機動使用,總計實有兵力1200多人。

崇禮縣保警團駐守實力最強的碉堡有三個,挖有戰壕,戰時可互相配合。一是七連駐守瓦夭溝粱頂大碉堡,指揮人是天主教神甫趙振民。士兵是天主教最堅決、最反動的教徒,武器裝備好;另一是“五善堂”後山的碉堡,是邱子麟的指揮中心;第三是現烈士陵園對面最高山頭的碉堡。這三個碉堡都有明暗火力、交叉火力等比較完善的防禦體系,周圍布有地雷,防止解放軍襲擊。其中以“五善堂”後山碉堡最大,除有明暗作戰工事外,裡面還有堅固的掩體和戰時縣政府辦公地點,各科都有住房,備有行李、貯水池和吃糧,一般炮彈打不壞,一旦戰鬥打響,只要堅持三、四天,張家口國民黨軍隊增援,即可解圍。此外還在西灣子舊城以東,即現在的長青路一帶,挖長三里,深、寬各5 米的護城溝壕,晝夜派有哨兵巡邏。偽軍、政人員以為這樣佈防,雖不能固若金湯,但也能抵擋一陣。

「烽火张垣」解放崇礼战斗(上)

解放崇禮縣城

形勢發展總是與反動派的願望相反。1948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北到南,從西到東,在各個戰場上由防禦轉入進攻。國內的革命形勢,以摧枯拉朽之勢迅猛發展。特別是經過震驚中外、具有歷史意義的遼瀋、淮海戰役,大量地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華北戰場受到極大的震動,蔣家王朝已到末日。國民黨傅作義部三十五軍新三十二師被殲於淶水,平津處於危機之中。張家口國民黨軍隊大肆抓丁,補充軍隊,作拼命掙扎。崇禮縣外圍據點,相繼被解放軍擊潰,縣城成了孤島。國民黨部隊在戰術上採取了依城固守,白天出擊,夜晚回城防守。這個當時只有一千多人口的小鎮,被國民黨黨政、軍警人員糟踏得喘不過氣來,偽政府苛捐雜稅名目繁多,縣保警隊,保民事不幹,害民卻有餘,敲詐勒索,姦汙婦女,為非作歹,軍紀敗壞,群眾遭受了不堪言狀的痛苦,有許多群眾被扣以所謂“通匪罪”慘遭殺害,造成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文章摘選自《張家口軍事志》《張家口文史(五)》《張家口市志》《張家口地方史》《崇禮縣誌》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