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生的“进化”

普通高中生的“进化”

【提要】进化论为普通高中生的“进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也表明,普通高中生自身具备“进化”的条件,要有自信,注重学法教育,在有利的环境中,就可以切实提高综合素养,群体性地转变成为优秀学生。

重点高中的学生原本就属于优秀学生,他们的“进化”已经在初中阶段完成了,所以进入重点高中,其高考成绩的提高是量变,只能称之为“进步”,而普通高中校学生转化为优秀学生是质变,我们把这个转变过程称为“进化”。在高中阶段,普通高中校学生的“进化”可以超越重点高中学生的“进步”。

生物进化论认为,物种的进化是有规律的,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自然选择最为重要,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生物进化论的理论,同样适用于普通高中生的“进化”。通过对生物进化与普通高中生的“进化”进行对比,我们发现两者的所有因素都是吻合的、一致的,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规律。

一、物种本身的进化规律

在物种本身的进化规律方面,进化论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级向较高等级发展变化;生物对环境有巨大的适应能力;进化是群体的,不是个体的现象;进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优秀学生模式”表明:高中生处在青春期,是可变的,而且变化非常巨大,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交往能力、生活能力等;普通高中生可以在适当的环境中,学会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转变为优秀学生;这种转变不是个体的,是群体的;这种转变需要至少三年的时间,甚至更长。

与以往所有的优秀学生的个体案例不同,“优秀学生模式”使普通高中生完成向优秀学生的“进化”是群体性的,不仅仅是个体的。

二、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的影响方面,进化论认为,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生物的变化;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竞争;自然选择是实现进化最重要的环境要素。

“优秀学生模式”表明:学生所处的环境(学校和班级环境、教师水平、小团体、偶像、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是高中生“进化”的根本原因;高中生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活动中存在竞争,导致学生得到“进化”或被淘汰;社会环境(选拔性考试的成绩或排名)影响学生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高效的学习和工作方法,在试错中不断改进不正确的方法和习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由于环境的作用,普通高中生选择“听老师的话”是非常必要。

三、进化论的意义

综上所述,进化论为普通高中生的“进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也表明,普通高中生自身具备“进化”的条件,要有自信,注重学法教育,在有利的环境中,就可以切实提高综合素养,群体性地转变成为优秀学生。

在高考考场上,普通高中校的学生与重点高中学生的竞争有如“田忌赛马”,必须避开对手高智商和学科知识的绝对优势,通过培养自主学习和高情商,加上“听老师的话”,更少犯错,等待对手犯错,就可以与他们站到同一条起跑线上,甚至在高考中超越他们,考入理想的大学。

《你也可以上北大》就是指导普通高中生如何用三年的时间完成自身的“进化”,实现逆袭,而不仅仅是“进步”,具有可复制性和可行性的普遍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