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天京內訌」後石達開出走的行爲?

手機用戶76167782075


石達開16歲即加入太平天國,20歲被封為翼王,石達開作戰勇猛,軍事才華橫溢,他多次擊敗太平天國最大的敵人——湘軍首領中國藩,並逼得曾國藩幾乎跳水自殺,被稱為“石敢當”。



也因為石達開多次擊敗曾國藩,才有了曾國藩“屢戰屢敗”和“屢敗屢戰”的故事。石達開在太平天國眾王中向來名聲最好,但為什麼在天京事變後,石達開被迫出走呢?

公元1856年,節制諸王的東王楊秀清,掌握太平天國軍政大權,天王洪秀全更類似精神領袖和宗教領袖。大權獨攬的楊秀清野心漸增,他借“天父下凡”的名義,逼迫天王洪秀全封其為萬歲。看到楊秀清的野心後,洪秀全密召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燕王秦日綱入天京救駕。


北王韋昌輝趁機誅殺了東王及其家眷、部將,並株連了兩萬餘人,在天京大開殺戒,大肆屠殺異己。石達開對韋昌輝屠殺的行為十分不滿,韋昌輝居然對石達開下手,並將石達開的家眷部署屠殺一空,石達開趁夜逃走。逃走後的石達開召集部將,要求天王洪秀全嚴懲北王韋昌輝。已經瘋狂的韋昌輝,在攻打天王府未果後,被洪秀全殺死。石達開進入天京,掌握軍政大權。

天京事變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軍心渙散,疆域大減,也是太平天國從盛轉衰的轉折點。掌握實權後的天王洪秀全又開始忌憚石達開,他提拔了自己的兩個草包哥哥從中掣肘石達開,使石達開根本無法正常施政。石達開又不願意與洪秀全翻臉敵對,更不願意太平天國再遭受一次無法承受的內訌,被迫帶領自己部將出走,試圖在他地建立根據地,與太平天國遙相呼應。



石達開是軍事家,軍事才華橫溢,屢戰屢勝。但並非開國領袖般的人物,因此,帶領部將出走後的石達開始終沒能打開局面,反而越打越弱,最終在四川大渡河被清軍包圍,投降後被殺。


鳶飛九天2018


在太平天國諸王之中,石達開是一位很有才能的青年領袖。石達開在天京事變後的遠征並不是意氣用事。天京內訌的整個過程中,在態度上和行動上翼王石達開的態度是無可厚非的。他事先並不知道內情,直到知道天京事變之後,他才奮不顧身的去制止內部屠殺。洪秀全和韋昌輝並不允許他進行干預,並要對他下殺手。他才決心逃出天京,然後組織力量回來制止屠殺。他本人雖然逃出天京,但是

全家被殺。在當時那個情況下,他如果意氣用事,再不制止,太平天國就會很快的覆滅。不會有再拖八年的可能了。成千上萬的屍體由城內漂流出江,這讓天京城外的清軍隨時準備著進場接收。石達開的部隊回到天京才讓清軍美夢破滅。石達開的果斷把太平天國從滅亡的邊緣拉了回來。第一次回來沒有軍隊說的話沒人聽,不起作用。後來如果石達開沒有帶回來軍隊,洪秀全是不肯殺韋昌輝的。如果石達開意氣用事大殺洪韋黨羽以洩私憤,他完全有能力取代洪秀全,但是在大敵面前,又怎麼能夠再一次互相殘殺呢?在韋昌輝伏誅之後,他又力爭和洪秀全達成諒解,穩定了大局。真是先國家之急而忘私仇。

為了挽救革命事業,石達開把全家被殺的大仇置之度外,和洪秀全公事,委曲求全。如果洪秀全也能夠顧全大局,不處處壓制石達開,不逐步奪取石達開權利,那麼石達開最終決心遠離天京是審時度勢深思熟慮的結果。石達開遠征成了當時唯一可以走的道路。

石達開走了之後,洪秀全在軍民同情石達開的巨壓之下,又造了“義王”金牌給石達開,請石達開回天京輔政。這是一種姿態,騙不了石達開。石達開“誓不回京”,不肯接受。這並不是背叛太平天國,而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他想按照自己的戰略思維去指揮作戰,不願意再回到天京和洪秀全糾纏。石達開出走,帶走的人很少,但是後來越來越多,許許多多投靠石達開的人都是因為受不了洪秀全,轉而投奔石達開的。大勢已去,並非可以以一人之力再度力挽狂瀾。



文軒春秋


感謝悟空邀請,我是餘雯雯,一個愛歷史的女生,我來說說我的見解吧,不足不正確之處還請大家給我指正,謝謝!

首先來看看“天京內訌”,天京內訌是指一起發生在太平天國內部的內戰,五位天王明爭暗鬥,最終造成的死傷嚴重,五敗俱傷,而今天內訌也造成了太平天國的沒落和衰敗,所以個人認為石達開出走,完全是可能由於心寒了吧,或者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

1856年,太平天國的天京內訌爆發,這次事件導致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三位天王死亡,而翼王石達開直接選擇離開太平天國,此次事件,死傷人數多達2萬多人,參與人物均是太平天國的核心領導,此次事件天王洪秀全是最大的獲益者,也導致太平天國直接開始走下坡路。

楊秀清有著很大的權力,手握兵權的一個人,雖然他的封號是東王,是9000歲,但是權力不止這些,把天王洪秀全,表面上是皇帝,但是沒有實權,可以說空有其名。所以,楊秀清認為自己比洪秀全重要的多,所以每每與天父之名,讓洪秀全將其封為皇帝,洪秀全聽出其有篡位之意,並且身邊小人告密,所以洪秀全就下面要剷除楊秀清,召回北王,讓他帶著精兵將楊秀清全家滅口,還有其部下一個都沒放過。

石達開知道這件事後,責備洪北王的所作所為,並且鬧得不歡而散,石達開被追殺出逃出天京,北王將石達開的家屬已經不想全部殺,石達開舉兵討伐北王,洪秀全只能殺了北王,順應民意,最後還處死了燕王,天京事變才得以告一段落。

可以看的出這是封建社會帝國最高權力之間的一次內鬥,為了權力,犧牲了那麼多,石達開也是忍無可忍,才做出這樣的決策的。

我是餘雯雯,一個愛歷史的女生,以上只是我的一些難登大雅之堂的見解,這裡也歡迎知道的人評論,更加歡迎大家關注我,也謝謝您的閱讀,祝您生活愉快!


愛歷史的雯雯


首先,我想明確一個問題:石達開的軍事才能確實非同一般,但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首屈一指,至於說他是太平軍的軍事一哥,那顯然是有些吹大了。


太平天國裡最牛的人有三個,首先當然是傳銷高手洪秀全。洪秀全其實就是個教主,主要是神化自己,把自己吹的無比神秘和無所不能。而且瞭解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洪秀全的理論研究水平和表演能力都非常拙劣,完全歪曲了基督徒梁發送給他的那本小冊子,把中國自古以來忽悠無知百姓的那套把戲搬出來繼續使用,比如白鬍子老頭、龍泉大保健,啊不是,是龍泉大寶劍這類熟悉的字眼,都一個不落,之所以能騙人,還是無知的貧苦百姓太多,而且過得太苦,迫切希望一個沒有壓迫或者說壓迫少一些點所謂天堂所致。

另一個牛人就是馮雲山。馮雲山最擅長的就是人事,是個搞組織關係的人才,他能將各方面的人才籠絡到一起,並且安排到合適的崗位,這還不是他最大的功勞,他最大的功勞就是協調各方的利益,說的難聽點就是和稀泥。不過他這個稀泥和的絕對有必要,很多人後來一直在嘆息,如果馮雲山沒有死那麼早,洪秀全、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之間的關係不會激化到動刀的地步,或許這就是天數吧。



第三個牛人就是楊秀清。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事實擺在那裡,楊秀清是個不世出的軍事奇才。太平軍的所有重大軍事行動,基本全部出自他之手。雖然當時清軍也是腐敗透頂,但文盲出身的楊秀清能率領一幫從來沒打過仗的窮苦人一路橫掃南中國,打的正規軍望風披靡,能夠用他特有的戰略眼光突出重圍,佔據中國最富庶的江南,然後做出西征北伐這樣正確的決定,不得不佩服楊秀清的軍事能力。

如果太平軍佔據南京後不玩拜上帝教,而是打出“反清復明,恢復華夏衣冠文物”的旗號,並且不做那麼多荒謬怪誕的蠢事,如果當時的北伐再堅決一些,不是應付差事,滿清直接回東北吃酸菜的可能性極大,可惜,他們在毀滅漢民族固有文化方面做的比滿清當年猛多了。




在楊秀清面前,石達開的軍事才能真的不好託大,但不能否認翼王湖口大捷的意義,尤其是最後石達開在大渡河被清兵圍困,為救部下隻身投降,最後清廷背信棄義,在成都將石達開活剮,翼王被割了兩千多刀才死,自始至終目光直視,不吭一聲,翼王死時只是剛過而立之年,乃真英雄也。


真歷史


我的觀點是:

1.天京事變後石達開不得不走。

2.走與不走太平天國運動都會失敗。



先說石達開不得不走,理由如下:

1.以洪秀全為代表的太平軍高層腐敗嚴重,使其失望而走。建政天京後,洪秀全過上了比歷代帝王都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紙醉金迷生活,完全沉浸於酒色肉體享受上,身邊美女如雲,還不允許普通太平軍將士夫妻同居。不思進取,這也是導致他大權旁落的原因之一。石達開對比是失望的。

2.洪秀全對他的猜忌使他產生不安和恐懼,使其避禍而走。天京事變血腥殺戮,數萬太平軍將士喋血,死於自己人刀下。一方面石達開對比必然產生不安與困惑,另一方面由於楊秀清韋昌輝等人火併玉石俱焚後,永安封王時的王就剩下了天王洪秀全和翼王石達開,他的威望達到了頂點,以至於被稱為“義王”,在洪秀全眼裡,儼然就要成為第二個楊秀清。洪採取了封自己幾個哥哥為王的辦法,處處牽制監視掣肘石達開,甚至有了加害之意。這使得石達開為了避禍不得不走。

3.對未來的發展道路的困惑,使他想摸索一條新路,出走帶有探求之目的。太平天國說是農民起義的侷限性也好,缺乏知識分子支持沒有高人指點也好,總之沒有明確的適合中國的新路子,後期讓人感覺這個政權還不如清政府。石達開出走,會不會有自己闖路子的想法呢?我看有,只不過他失敗了。



最後說他走與不走太平軍都會失敗。不走的話,無非兩種情況,一是再次火併,必然會更加削弱太平天國,加速滅亡。還有就是洪石合作(可能性不大),可能會延緩太平軍失敗,但是不可能根本上改變失敗命運,因為這個神不神,俗不俗的政權已經在理論上走入了死衚衕,因為天京事變而破沒的信仰已經不可能再支撐這個政權走下去了,而《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文章好看,但是這個政權已經沒有力量,實際上也沒有意願去實行,只能是一紙空文,支撐太平天國的基石已經毀壞,即使再多打幾次勝仗也於事無補了。


詩詞聯謎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並非明智之舉。

當時石達開面臨三個選擇:

一是取洪秀全而代之,成為太平天國直接領導者;二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控制太平天國實際領導權;三是遠走他鄉,另闢新的活動區域。



這三個選擇中,最後一個最為艱難和兇險。出走後另闢新徑沒有老百姓的支持,沒有牢固的後方基地,面臨著孤軍深入隨時被圍殲的可能,歷史事實證明,石達開最後在大渡河被清軍包圍,全軍覆沒。



天京之亂後,太平天國內部的主要領導損失慘重,初期分封的幾個王僅剩石達開一人,而石達開的實力在太平天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很多部下都是擁護石達開的。



石達開與洪秀全相比,文化程度更高,統治領導能力更強,如果石達開沒有選擇出走,而是取而代之或挾天子以令諸侯,天平天國運動有可能繼續發展,甚至取得成功也猶未可知。

所以,從當時的實際形勢來看,石達開的出走並非明智之舉。


津城沐雨


感謝頭條邀請,蒼茫大地認為:石達開的出走是可以理解的,但由此產生的後果十分嚴重,原因如下:

一、洪秀全對石達開很不信任,使石達開心懷恐懼。



1856年夏天的天京事變,本質是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爭達天國最高領導權的內訌,結果是楊、韋被天王誅殺,天國也由盛轉衰,從此洪秀全已不信任任何一位金田的老兄弟。

但首義諸王僅剩洪、石,洪秀全對自己執政、帶兵均沒有起碼的信心,事實上天京事變後,整個太平天國大業就處於風雨飄搖中,無可奈何下,天王被迫請翼王回京輔政。

十一月,石達開率軍從江西回到天京,受到天京軍民的熱烈歡迎,“合朝同舉翼王提理政務",老洪加封石達開為“電師通軍主將義王”,命他提理政務。達開輔政,達開的軍事才能不遜於楊秀清,天國形勢不是小好,而是大好,軍事上節節勝利,天國轉危為安。石達開聲譽日隆,洪秀全的神經高度緊張,眼前東王大權獨攬、逼封萬歲的場景驚得他沒有心情夜夜新郎!

二、洪秀全派兩個草包兄長仁發、仁達為安王、福王監工來了,加深了石達開的憂懼及憤怒。

石達開原先以為“韋楊之亂"後。洪秀全應該痛定思痛,異常珍惜自己親手締造的太平天國,應該和自己推心置腹,再創輝煌!他以為自己恭忠體國、坦蕩無私,不同於東王、北王,理應獲得天王的信任,他正好趁此一展鴻圖。可是天王卻因達開輔政功績卓著,又是首義王,威望空前,為牽制達開,竟打破自己訂下的非金田同謀首義、建有殊勳者不封王爵的規定,封兩個小雞肚腸的草包哥哥為王,干預朝政,不久又“專用安、福王",使“主軍政"。在剝奪石達開的相權後,又要奪取他的兵權,“終疑之,不授以兵事,留城中不使出"。天國軍政開始走下坡路。

三、安福二王在天王的指使下,甚至有“陰圖戕害之意”,石達開再呆在天京,要麼做木偶,無權還要擔責,要麼叛變投敵、分道揚鑣、取而代之。

很明顯,叛變投敵、取而代之,都不符合達開的心意,他只有第二條路分道揚鑣。

和天國遙相呼應,相互獨立又相互支撐,於是他想到四川,想在那裡打下一片新天地!

四、石達開的出走仍大大削弱了天國的實力。

達開的出走,不僅使天國少了“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而且達開也帶走了大批精銳。

五、達開的出走,對天國天王凝聚力有重大影響,天國後期儘管仍有忠王李秀成、英王陳玉成苦撐,但各王對天王都心懷恐懼,諸王之間也再難完成同心,英王的敗亡就和此有關,天國從內心深處走向分裂。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1

天京內訌後,石達開出走,天國在兩廣起事的那些骨幹幾乎損失殆盡。

後來的李秀成陳玉成等人帶領的部隊,其實戰鬥力已經不如兩廣那幫骨幹多矣。

其實石達開走或者不走,都不會影響太平天國走向覆滅的命運。

原因之一就是信仰的消失。

太平軍本就是藉助了篡改版的基督教義,但是天京事變讓一些人看到,天父都被幹死了,還有什麼是不滅的呢?

所謂天父天兄大約都是夢一場。

中國受儒家佛家道家影響幾千年,思想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轉換過來的,加入太平軍無非是想混碗飯吃。

但是加入太平軍後發現,這碗飯其實也不太好吃,甚至還不如在清朝手下混的自在,在大清至少不會要求你兩口子分居二營,想親個嘴都得打報告,不然就被殺頭吧。

這其實也導致了人心的離散。



2

太平軍其實一開始是有機會統一的,打下南京後他們一鼓作氣去北伐,那時候湘軍還不成氣候,綠營已經爛透,而太平軍人心正盛,是有機會一鼓作氣打到北京的。

可惜,這些剛從底層上來的人,來到南京,一下子就陷入南京的萬丈紅塵中,不想再苦哈哈的去戰鬥。

後來最有才幹的東王被殺,最能打的翼王被逼走,洪秀全樂呵呵的再宮裡給他的妃子們編號玩,這時候很多戰機都已經錯過了。危險,正一步一步的來臨。



3

所以石達開出走與否,對於天國命運其實沒有什麼大的影響

只是他的出走,讓天國的滅亡腳步,加快了一些而已。

——————


薛白袍


很多人對太平天國的這一段歷史抱有各種各樣的幻想,總覺得意猶未盡,尤其是對“天京內訌”後石達開負氣出走致使力量分散,最終被清廷各個擊破,葬送了太平天國大好局面有著種種遺憾。

其實這是今人對太平天國運動過於樂觀了,太平天國是集君權與神權為一體的組織,除了一紙空文的《天朝天畝制度》和《資政新篇》外,我們很難找到其它的建國綱領,從“天國”這一概念上不難看出,其最高政治理想就是傳播拜上帝會的教義,並不是為了建立新政權,洪秀全個人的目的就是為了當個集政權和神權於一體的“天王”,而不是政治形式上的王朝皇帝,所以,當其佔領南京這樣的大城市後就止步不前了,因為政治上從沒有爭雄天下的構想。


“天京內訌”表面上看是為了爭權奪利,實質上是太平天國上層陷入了政治宗教化與宗教政治化之間的理念混亂,發起者們在運動初期的熱血沸騰過後,突然掉入了暴發戶般的無所適從,完全沒有了方向感,拜上帝會的基本教義已經無法滿足日益龐大的政治機器正常運轉,而傳統體制與信仰之間又嚴重相悖,政治建設陷入混亂局面也就不可避免了。

這與農民式的侷限性無關,卻與宗教和政治無法達成調和的矛盾直接關聯。不知道何去何從,不知道怎麼發展,只好陷入自殺式的內訌。所以,石達開與洪秀全分裂後,依然找不到方向,反而像流寇一樣到處亂竄,大多數時候也僅僅是為了生存,部屬的心態也越來越複雜,不知道應該選擇信仰,還是政治,左右為難,所以,太平天國運動在無法完成制度創新之前,其失敗的命運是必然的。


其實我們對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認識還存在很大的疑問,正史中因其為推翻滿清政權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礎而對其多有美化拔高之詞,大都不願意正視太平天國反文化、反人類的性質,其在佔領區為推行拜上帝會大肆毀滅一切與之不符的文化,又嚴厲推行男女分居的政策,其實就是走上了反文化、反人類的不歸路,完全不顧這樣的史實,一味讚賞一紙空文的《天朝天畝制度》、《資政新篇》,以及其因篡改基督教教義而與西方殖民者產生矛盾,以致發生武裝衝突,將其拔高到中國人民反侵略、反殖民的高度,恐怕過於理想化了。


龍支子


1856年的“天京內訌”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東王楊秀清和北王韋昌輝都被殺死,翼王石達開隻身逃脫,留在天京的家屬全部遇難。經過這一番折騰,永安建制時的六個王,只剩下了洪秀全和石達開,石達開輔政是眾望所歸。



圖注:天京內訌


然而,石達開在輔政時卻備受猜忌、挾制、掣肘,於1857年6月2日離開天京,前往安慶。他一路張貼告示,說明自己出走的原因和以後的打算。核心意思是因為“重重生疑忌,一筆難盡陳。疑多將圖害,百喙難分清。”所以“惟是用奮勉,出師再表真”。石達開這一走,再也沒有回到天京。

圖注:石達開從天京出走到安慶的路線


關於如何看待石達開出走的行為,史學界有兩種有代表性的觀點。一種是為石達開開脫,認為石達開出走的主要責任在洪秀全,由於洪秀全的疑忌,石達開被迫出走。一種是對石達開進行指責,認為石達開在太平天國處於危機的時刻,不能顧全大局,毅然出走,使太平天國陷入“朝中無將,國內無人”的危險境地。


如果認真考察石達開出走前後洪秀全和石達開兩個人的行為舉措,就可以看出單純地為石達開開脫或者單純地對石達開指責都有失偏頗。

圖注:翼王石達開


第一,“天京內訌”的實質是太平天國核心領導層為了爭奪最高權力而進行的爭鬥。這種爭鬥給洪秀全的教訓是,絕不容許再出現一個有可能與自己的君權和神權地位相抗衡的人物。在石達開輔政出現“眾人歡悅”,“大家喜其義氣,推為義王”的局面時,洪秀全狹隘的權力觀使他不能不擔心石達開變成第二個楊秀清。所以,他一方面對石達開百般猜忌,一方面用自己的哥哥來掣肘石達開。在這種情況下,要求石達開為了所謂的大局委曲求全,恐怕對太平天國的危機形勢於事無補。


第二,洪秀全雖然對石達開百般猜忌,但這種猜忌並不是一成不變的。1857年6月石達開從天京到安慶之後,洪秀全已經有了悔意。根據當時清朝方面的探報,洪秀全取消了給安王、福王的封號,“鐫偽義王金牌一道,及合各城大小偽職求救表章送往安慶”。“金陵自石逆去後,洪逆屢遣人追趕,皆為石逆所留,或竟遭其殺害”。洪秀全向石達開表示了誠意,石達開卻毫無回應。洪秀全既然已經承認錯誤,石達開就不必“出師再表真”,石達開置之不理的行動,說明他已經不再相信洪秀全。


第三,即使石達開擔心返回天京仍然會遭到猜忌甚至不測,但是如果他考慮到太平天國事業大局的話,他完全可以立足安慶,向皖北、湖北、江西等地發展,形成拱衛天京的局面。不幸的是,石達開堅持“離京遠征,一去不回”,走上了具有分裂性質的遠征道路,結果是既削弱了太平天國的整體力量,又使自己失去了比較穩定的後方,造成了太平天國和石達開個人的雙重悲劇。


綜上所述,石達開的出走實際是“天京內訌”的繼續,也是太平天國內部矛盾日趨激烈的產物。“天京內訌”後的太平天國領導層始終無法正確處理內部矛盾,導致內外政策多次失誤,註定了敗亡的結局。

參考文獻:

鍾文典:《太平天國人物》,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方之光:《歷史反思集》,三聯書店2014年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天京事變與石達開的出走》,載《歷史檔案》1981年第1期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