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養老服務」 離老年人有多遠

全媒體記者 汪元蒙 實習生 黃金容報道 日前,民政部印發《“互聯網+民政服務”行動計劃》,要求在養老服務、社會救助、社會組織、專業化社工服務等領域開展“互聯網+”典型應用服務。在養老服務方面,目前全國多地民政部門正在不斷探索,創新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模式,通過多種形式提升服務質量,力求打造“互聯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新格局,讓老年人享受到高質量的晚年生活。近日,記者走訪了我市部分老年人,瞭解“互聯網+養老服務”與他們的真實距離。

走訪:智能化養老需求大

“打個‘電話’,把需要的服務說一聲在家等候就行了。”7月18日上午,家住鼓樓區的劉奶奶指著家中的對講設備說。“我們可以提供包括老年人身體情況以及動態監控、智能機器人家庭監控等多種智能設備。”我市一家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由於受社會環境、老年人養老需求等因素的影響,在養老機構居住的老年人數量佔比較少。“按照‘9073’的慣例,90%的老年人會在家養老,7%的老年人選擇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的服務,只有3%左右的老年人才能享受到養老院的服務。”我市民政部門工作人員介紹說。

記者從市民政部門獲悉,根據國家相關統計結果顯示,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有2.55億左右,佔總人口的比例約17.8%。目前,我市現有60週歲以上老年人口77.19萬,佔總人口的16.7%,其中70週歲以上老年人32.3萬人、80週歲以上高齡老年人12.6萬人、90週歲以上老年人2.01萬人。但是全市養老機構只有140餘家(包括72家敬老院),其中社會辦養老機構70餘家,共有床位數11000餘張,百名老人擁有床位數不足3張,大多數老年人依舊需要家庭和社區的養老服務。

但是,伴隨著老齡化的加深,少子化、空巢化現象越來越明顯,且影響著老年群體的養老服務供給。不過記者在採訪中同時發現,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養老服務項目已經可以且已進入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並受到老年群體的極大歡迎。

政策:政府推動是關鍵

百姓有需求,政府也有政策。伴隨著因老齡化趨勢壓力和技術進步而出現的養老服務新模式——“互聯網+養老服務”正在不少地區為老年人提供專業而個性化的護理看護、康復照料服務。

而在政策支持方面,早在2017年年底,國家就發佈了《“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提出實施“互聯網+養老工程”,支持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社會組織和企業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開發應用智能終端和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智慧平臺、信息系統、APP應用、微信公眾號等。

而我市也在政策方面先後出臺了《開封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開封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關於加快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關於加快推進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並且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方面,採取以政府主導、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多元並舉的辦法,形成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的養老服務模式,建成社區居家養老和日間照料場所、農村幸福院近300家,並利用現代科技加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建設,建成12349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兩家。

日前,民政部又印發《“互聯網+民政服務”行動計劃》,其中在“互聯網+養老服務”領域要求推動互聯網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多主體參與、資源共享、公平普惠的“互聯網+養老服務”供給體系。由此,“互聯網+養老服務”的模式將越來越清晰。

實際:供需矛盾依舊突出

老人有需求、政策有支持、社會也有提供,看似供需緊密的養老服務市場是否已經融入老年人的生活?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相對於機構養老,居家社區養老具有分散性強、需求個性化強、獲得感要求高等特點。”7月19日,我市一位從事社區養老服務的負責人表示。記者在採訪中獲悉,相對於推行智慧養老院示範創建、建立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全週期管理體系來說,在創新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推進智慧養老社區建設、提供高效便捷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方面,涉及的涉老數據、信息彙集整合和發掘運用等方面難度很大。“啥是12349平臺?”“平臺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這是記者採訪中80%以上老年人對已經運行多年的12349信息平臺的回覆。相對於全市77.19萬老年人,在12349平臺上40000多人的註冊量、25000多人次的服務量微乎其微。除此之外,老年人對“互聯網+養老服務”提供的服務內容知之甚少。

在這背後,缺少的是紮紮實實入戶調查。“互聯網+養老服務”最重要的是大數據,大數據來自於挨家挨戶對每一位老年人進行上門的評估,真正瞭解老年人的狀況和養老要求,這才是可採用的寶貴依據。事實不論是帶有官方背景的12349平臺,還是社會資本參與的各種養老服務中心,他們之間既不能信息共享,又難以入戶調研,從而造成有需求的老年人不知道哪裡提供服務、提供服務的養老機構因為缺乏精準服務對象造成服務成本上升。

因此,推動搭建或組建部門互聯、上下貫通的養老工作大數據平臺,推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在養老服務中的應用,逐步形成包括政府、社會、市場、企業和養老服務消費者等多方參與、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圈、產業鏈、服務網,還需要在夯實基礎的同時,從老年人的視角出發,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做到供需無縫對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