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行业进入洗牌期 怎么做才能活到最后?

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调整,我国动力电池行业进入了新的洗牌期。在“头部效应”愈发凸显的情况,其他企业应当如何在重重挑战中找到生存之道呢?

动力电池行业进入洗牌期 怎么做才能活到最后?

动力电池行业进入洗牌期 怎么做才能活到最后?

在全球大力推动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的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日趋火爆。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以及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上投入巨大,推动了国内相关市场的快速增长。不过,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市场形势的变化,动力电池领域或将进入新的洗牌期。

“政策之手”发威

当“新能源”之风在汽车领域吹起的时候,世界各国无不将其视为汽车产业变革的主流方向,纷纷加大政策、资金等各项支持,扶持本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以占据全球汽车市场优势地位。在推广补贴政策的支撑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普及速度不断加快,国内市场规模也保持持续上升趋势。

然而,宽松、全面的补贴政策虽然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但是也导致行业热度过高,不少没有核心技术实力的企业相继涌入,产品低端化、价格战等乱象日益严峻,甚至还出现了骗补等现象。因而,为了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国家适时对补贴政策进行了调整,续航里程较短、品质较低的新能源汽车开始逐步退出市场,高里程电动车则成为“新宠”。

补贴新政不仅对续航里程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动力电池的相关标准作出了规范。在电池技术门槛上升的情况下,结合新能源汽车市场发生的新变化,动力电池行业也不免进入新的调整期,新的一轮洗牌已然拉开大幕。

 “头部效应”凸显

在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活跃化的当下,许多行业在经过初期的发展之后,都会走向优势集中化,产生“头部效应”,行业内的巨头企业逐渐形成,并把控绝大部分市场。无论是石油等传统行业,还是新兴的电子商务领域,都是如此。如今,动力电池行业也走到了这一步。

在全球来看,动力电池市场一直都被几大品牌所占据。仅2017年,全球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出货量就达到了整体的80%,市场优势愈发向头部企业集中。而在国内,“头部效应”也越发明显。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数量达155家,到2017年就下降到了130家。据预测,2018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数量还将继续下降。

实际上,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双雄争霸”的迹象已经日渐凸显,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占比不断提升。

就宁德时代而言,其2018年以来陆续和大众、戴勒姆、本田、东风、华晨宝马、宝马等主流车企达成合作,可谓在产业布局与商业扩展上取得了双赢。与此同时,作为另一大巨头,比亚迪也开始加快组建自己的联盟,一方面加快与上游企业展开合作,另一方面则加速提升动力电池技术。

其他玩家如何生存?

随着行业进入洗牌期,头部企业之外的其他公司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据悉,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第三的沃特玛,已经宣布因为订单减少决定给全体员工放假半年。第三尚且如此,更别提其他中小玩家了。那么,这些企业在面对头部企业的强势竞争时又该如何应对呢?

由于高续航新能源汽车与高能量密度电池产品得到了政策倾斜,意味着动力电池领域的技术发展将随之改变,低能量密度电池生产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危机。对于其他高能量密度电池生产企业来说,要做的是加速提高核心技术水平,改善资金链条,增强创新实力与品牌影响力;对于低能量密度电池生产企业而言,则需加快调整市场布局与生产体系,把握国内定向市场并向国外市场扩张,从而获得更多机遇。

当前,动力电池领域竞争日益激烈,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主战场”。国内中小玩家除了面对头部玩家的挤压外,还要时刻关注日韩、欧美等国外企业的竞争布局。不过,在恶劣生存环境下,一批具备差异化优势的动力电池企业有望逆势成长,在行业洗牌过程中赢得自己的立足之地。而国内动力电池行业也将因为这次洗牌,在标准、品质、规模、品牌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从而更好地直面国际竞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