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福建发布最新传染病疫情!省疾控:7月这些病要当心!

头条|福建发布最新传染病疫情!省疾控:7月这些病要当心!

注意!

福建人注意!

近日,省卫计委官网发布了《福建省2018年6月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报告显示,6月——全省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0768例,死亡24人

【报告死亡的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副伤寒。

全省共报告丙类传染病22704例,无死亡病例。

【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

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头条|福建发布最新传染病疫情!省疾控:7月这些病要当心!

看完6月的疫情报告,

小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7月正值全年最热的“三伏天”

而且还是台风、暴雨的多发期!

传染病怎么防!

头条|福建发布最新传染病疫情!省疾控:7月这些病要当心!

省疾控根据既往传染病流行

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特点分析得出

7月份应重点关注

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

一般关注:

霍乱,副溶血性弧菌等细菌、

毒蘑菇导致的食物中毒。

如何防范看这里!

【重点关注】

蚊媒传染病

蚊子是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的传播媒介,经蚊虫叮咬传播的疾病高达80多种。

头条|福建发布最新传染病疫情!省疾控:7月这些病要当心!

✦登革热: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寨卡病毒病:包括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等症状,持续2-7天后自愈。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胎儿出现小头畸形。

✦黄热病:以高热、头痛、黄疸、蛋白尿、相对缓脉和出血等为主要表现。

✦疟疾: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流行性乙型脑炎: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制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症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预防蚊媒传染病,从灭蚊做起】

1.在环境改造方面,做好封、填、疏、排、清很重要。

封:封盖水缸、水封下水道沙井或安装防蚊装置、密封有用的器皿;

填:填平坑洼、废用水溏、水沟、竹洞、树洞;

疏:疏通沟渠、岸边淤泥和杂草;

排:排清积水;

清:清除小容积垃圾,垃圾塑料薄膜袋、废用瓶罐、易拉罐等垃圾容器。

2.在环境处理方面

一:控制水生和陆生植被;

二:冲刷河道水闸;

三:定期清洗家庭水缸与养花容器;

四:定期清洗家禽和家畜饲养环境;

五:上门收集垃圾并进行垃圾分类管理。

3.个人防护方面

到蚊媒传染病流行区域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抹蚊虫驱避药物。夜间休息,可使用蚊香等驱蚊措施,或使用蚊帐、纱窗等,防止蚊子叮咬。如果使用空调,适当降低空调温度,也可起到部分防蚊的作用。

假如怀疑感染,不必紧张,请尽快就医,同时要告知医务人员自己近期的外出史以及是否有被蚊子叮咬过。

【一般关注】

霍乱

霍乱由霍乱弧菌污染水和食物而引起传播,是一种急性腹泻病,能在数小时内造成腹泻脱水甚至死亡。在我国,霍乱流行的高峰季节为夏秋季。

✦症状:多数病人表现为无痛性腹泻,先泻后吐,每天大便次数至十数次或更多。

✦预防措施:

1.发现病人及时隔离,对病人的排泄物和使用物品等应及时消毒。确诊、疑似病例以及带菌者均需隔离。

2.消毒处理可能被污染的水源及食物、患者的衣物和排泄物。

3.做好环境及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食生水生菜。做好饮用水卫生保护,正确处理垃圾及污水。

4.杀灭苍蝇、蟑螂等媒介生物。

患者严格隔离,及时补液,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感染性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头条|福建发布最新传染病疫情!省疾控:7月这些病要当心!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症状:副溶血性弧菌容易污染鱼、贝类等海产品和盐渍食品。中毒表现为

上腹部阵发性绞痛,继而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

✦如何预防:食品加工制作时生熟食品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不生吃或吃半生不熟的海产品类食物,如水焯、盐渍、烧烤等;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

【毒蕈中毒性疾病】

毒蕈又称毒蘑菇,是指人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毒蕈中毒属植物性食物中毒。

毒蘑菇中毒如何自救?

1.催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抠咽部或用器俱压迫舌根部即可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食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2.立即就医:中毒后立刻到正规医院救治,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鉴定蘑菇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防止中毒的最好方法就是勿采食野生蘑菇!

头条|福建发布最新传染病疫情!省疾控:7月这些病要当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