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貿易摩擦,中國最吃虧在哪?

這次貿易摩擦,中國最吃虧在哪?

請輸入圖片描述

導讀

貿易戰本來就是一個生意上輸贏的事情,從道理上來看,你講你的道理,我講我的道理,可問題是在國際社會上基本聽不到中國的聲音,而在美國則大家都在講中國人怎麼賺了不該賺的錢。

來源 | ANBOUND宏觀經濟研究中心

選自 | 每日經濟 5672期

最近的中美貿易戰事件,暴露了國內的一些問題。起因是中國的輿論太弱,這本來就是一個生意上輸贏的事情,從道理上來看,你講你的道理,我講我的道理,可問題是在國際社會上基本聽不到中國的聲音,而在美國則大家都在講中國人怎麼賺了不該賺的錢。出現這種一邊倒的情況,與中國在英語世界的能力太差有極大關係。

中國的智庫數量不少,但包括所謂國家級在內能夠有英文網站的數量屈指可數,就是這少數英文網站,還有不少也僅僅是機構介紹的。承擔向國際發聲的中國智庫的國際化程度尚且如此,其他的地方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所謂“義憤填膺”的輿論反映真真正正就是“窩裡橫”,

中國在英語世界上根本沒影響力,根本沒人知道你是怎麼想的。

這個問題的關鍵,核心是中國對英語的態度。

2017年的“兩會”,參會的“兩會”代表也為了這個英語問題發生了激烈的不同意見衝突。來自河南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宇華教育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光宇提案高考取消英語科目,把中小學生的英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之後,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直言“取消英語考試比較魯莽”。

要說高考取消英語的說法,可能有點過於簡單,全面的描述應該是英語考試不再綁定在一年一度的高考之中,而是改為一年多次的社會化考試來衡量考生英語水平。話雖如此,但這場爭論給人的印象還是英語的重要性被降了級。

我希望指出的是,中國對英語的重視程度本來就不高,中國有幾所全英語授課的大學?有幾所全英語授課的高中?沒有這些,本來英語就是作為“一道考試的關”而存在的,本來這個教育體制就存在著一個數十年都沒有彌補的重大缺陷。這在全球化的今天,非常被動,不是優勢,而是明顯的劣勢。因為在我們今天的世界裡,英語根本不是一種語言,而是一種重要的生產力,是一種軟實力,是一種人生最重要的開發工具。

印度為什麼現在得到世界資本越來越高的重視?印度人在美國為什麼財富水平比中國人還高?印度人為什麼在世界跨國公司能夠獲得極多的高管職位。這一切,都跟印度人對英語的高度重視有關。

很多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以為,印度人的英語好是因為英國的殖民統治。實際1947年印度獨立把英國人轟走之後的人口僅僅是4億人,現在的印度已經有12多億的人,而印度能夠講比較好英語的人口,已經有將近2億人,這也就是說大多數講英語的印度人都是在印度獨立之後,完全是基於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學習的英語,與殖民根本沒關係,要是硬扯有關係的話,也是應該不學英語才是。

印度人很清楚,在社會中生存,英語除了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還是強而有力的武器。他們學習英語不僅是為了跟外國人交流,也是為了跟本國人溝通,因為印度有數千種不同的語言,中國不包括方言,也有129種語言。英語被印度企業認為是基本溝通媒介,說的庸俗點就是,熟諳英語是在印度升官發財的必備條件。

其實全球化的今天,不僅僅是印度將英語作為生產力工具來對待,真正融入全球化的國家都差不多。如日本的大公司,比如日產、迅銷(優衣庫母公司)早在2012年將英語定為公司官方語言,本田也宣佈於2020年實行該政策,其他像是朝日、夏普、三井、軟銀等日本大企業集團也將陸續跟進,這都是為了應對全球化浪潮。

當中國人都在羨慕馬雲用一口流利英語代表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聲的時候,我們似乎也該想一想,我們自己究竟在什麼地方出了問題?我們究竟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中國何時才能在較大範圍裡出現全英語授課的大學和高中?

中國現在對世界有著自己的期待,其實世界也期待著中國,問題只是現在世界還很難聽到這樣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