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與清朝皇帝相比怎麼樣?真的有可比性嗎?

夜晚曾經漫步


很多人都認為明朝的皇帝沒有幾個正常的,與勤勤勉勉,日理萬機的滿清皇帝根本無法對比。但是明朝的統治時間並不短甚至比滿清更長。即使明朝滅亡後,南明還一直堅持了40多年。所以,我們不能只看表面,更應該看問題的根本。



滿清作為一個少數民族,通過機緣巧合入主中原的王朝,從建立到滅亡,自始自終都在防備打壓漢人,奴化愚化漢人。通過殘酷的文字獄控制民眾的思想,通過閉關鎖國甚至沿海遷界來防備民眾與外界交流,究竟什麼是沿海遷界呢?簡單來說,它就是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裡,讓中國從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變成了一個內陸國家。讓距離海邊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個中國沿海地區,成為一個無人區。在這期間,如果清廷統治者覺得遷海的距離太近,還會繼續下令,遷的更遠一點,滿清對海洋的恐懼已經到了病態的程度。使中國幾千年留下的沿海資源被損毀殫盡,而這正是滿清吹捧的千古一帝清聖祖康熙的所做所為。

滿清因其自身的高度,拼命的壓制漢人的科技發展,害怕漢人所掌握先進的科技,特別是火器的發展,對滿清統治就很危險。只要是滿清當政,必然會壓制科技發展的,這不是滿清統治者沒遠見,相反,恰恰是統治者太精明瞭,從其自身統治利益角度而決定的,只能通過實施愚民政策壓制科技和文化的發展來鞏固自己的皇位。



滿清對皇權的壟斷也同樣達到了病態的地步,因為滿清皇帝不相信任何人,包括同族的滿人,所以滿清皇帝事必親恭。所以造成了滿清皇帝都個個勤勉,日理萬機的表象,而這正是國家的悲哀,中華民族的大不幸。

煉丹的嘉靖,在早期,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後期雖然好道教,不侍朝,然而依然牢牢掌控著朝政大權,可以稱得上是位有作為的皇帝,絕非影視劇情演繹的那樣昏庸無能。

不上朝的萬曆,通過三大徵特別是朝鮮戰役進一步確立了中國在東亞的地位,同樣王朝晚期,滿清的光緒和慈禧確實很勤奮,但是甲午一戰讓中國徹底喪失了中國在東亞的統治,更進一步讓世界看到了滿清的腐敗無能。


木匠皇帝朱由校臨終囑託朱由檢是: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魏忠賢雖然壞事做的不少,在大是大非面前,是能夠從大局著想,不為私利。比那些清高不做實事的東林黨強一萬倍,崇禎登即位後卻第一收拾了魏忠賢。原來是魏忠賢集團和東林黨集團對峙,互相之間有牽制。魏忠賢死後,朝中的平衡被打破,魏在的時候,遼東戰線得鞏固,國內也並無大的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當崇禎皇帝撞鐘時,滿朝文武百官竟無一覲見,當時陪在崇禎帝身邊的唯一一人,就是當今我們最瞧不起的太監!崇禎上吊前說,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這句話說的非常對,當年明月都說過,崇禎時候的大臣有兩種,一種是混蛋,一種是王八蛋。


同樣是末代皇帝的祟禎與溥儀更是無法對比,一個殉國,一個為了坐皇帝成了日本的走狗。

明代的皇權是受到制約的,明代的內閣己經有了現代內閣制的雛型,海瑞可以罵嘉靖,大臣可以左右萬曆對太子的選擇,這些事在滿清時是想都不敢想的。在民間,明朝無論是科技還是思想的成就都是滿清不能對比的。

一個不上朝的皇帝對人民來說並不一定是壞事,同樣一個日理萬機的皇帝對人民來說並不一定是好事。因為,人民不是需要一個好皇帝而是需要一個好的制度!


雲臺山閒人


這問題很敏感也很不好回答,額……首先從中國人傳統意識上對賢明帝王的概念標準上看清朝的皇帝說實話都算可以了。有些人總要求康熙得達到彼得那種境界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事。再說明朝,很多人一口咬定滿清黑明朝皇帝 這個我不完全否認,但是我還是奉勸那些人先去讀完明史在下結論。明朝這個“苦命娃”有個邪門的病 那就是有作為的明君都短命。剩下的幾位就人云亦云吧。至於有說明朝是三無朝代 皇帝一個不如一個這個我感覺確實有點極端了 不至於的……就說武宗吧,雖然荒唐但我感覺也不是黑白不分。綜合起來清朝皇帝給人留下的印象確實比明朝好點。


好人吉姆


袁騰飛曾說,明朝皇帝一個賽一個的混蛋,100多年不上朝,上朝也不幹好事云云。還說清朝皇帝除了同治、溥儀,其他的放在別的王朝都是不世出的明君。當然,這種說法屬於誇張了,但是實事求是的說,從君主的職業素養和個人素質來說,清朝絕對要高於明朝。

可以這麼說,古典時期的各個君主專制王朝,國家的好壞都和君主個人能力掛鉤,如果一個君主個人能力很強,那麼國家自然會蒸蒸日上;如果君主很一般,只能當個守成天子,那麼國家也就是不上不下的水平;如果一個君主沒什麼能力還淨幹王八蛋事,那麼這個國家必然會走向下坡路。

明朝不想多說了,說多了肯定又是黑明,說說清朝。清朝從中期到初期,也就是從努爾哈齊一直到乾隆,保持了一百多年開拓進取,積極向上的勢頭,軍事、經濟、文化、民生都取得了極大的發展,國土面積開拓至1300萬平方公里;海外貿易以及國內工商業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民生上民間存糧率大大提高,短短的兩百多年清朝人口從清初的不到一億發展至四億;文化更是燦爛,清朝被梁啟超譽為“中國的文藝復興”,高翔先生通過對清朝思想家的研究讚譽清朝是“近代初曙”。當然,國外的漢學家也對清朝稱讚有加,認為清朝是因為有限度的漢化維持了滿洲積極向上的精神。即便是進入近代,從洋務運動一直到甲午戰爭前,由於清朝引進西方科技成果,羅胖根據他對國內外關於這段歷史的記錄,說這一時期清朝給人的感覺,就是大國崛起的既視感。

清朝其實最點背的就是趕上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畢竟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的衝擊是降維打擊。但是,這依然改變不了清朝是中國古典時期最後的輝煌。其實中國君主專制制度加上農業文明的小農經濟到了明朝就該結束了,結果清朝入關後由於滿洲人的輸血又給迴光返照了一遍。


北洋海軍陸戰隊


拿皇帝來對比,似乎更能說明問題。但是這對比似乎也有個難題,因為明朝從朱元璋到朱由檢為止是十六個皇帝,而清朝從努爾哈赤開始到末代皇帝只有十二個,一對一比較,還真是不好辦。

幸虧明朝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清朝存續了二百六十八年,分成前、中、後三個階段對比,還比較直觀一些。

應該說,一個王朝的興起,都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明太祖朱元璋從元朝的一個討飯和尚做起,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大明遼東總兵李成梁的地盤上挖人參採榛子,都是苦命人。

明朝從太祖朱元璋到成祖朱棣,可以算是開創基業時代,東征西討,打得四夷賓服,鄭和七下西洋,把中華文明傳播到了非洲,當時大明帝國是世界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而從努爾哈赤到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也平三番滅鰲拜收臺澎拒沙俄,打出了天朝上國的威風,雍正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極大地減輕了農民負擔,使人口呈現了幾何數級的增長。

在明代中期,仁宗宣宗兩位皇帝勵精圖治,開創了仁宣之治,而後面的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一敗塗地,嘉靖萬曆不上朝習慣成自然,辛虧他們放權給文官甚至太監,大明帝國才沒有提前破產崩盤。明中期發展只有兩個亮點:經濟高速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對外戰爭打一場贏一場,也沒出現過大規模農民起義。而清中期,要是隻算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個皇帝,其中的嘉慶皇帝還有一點勤政愛民的意思,至於乾隆,就是從他開始,被歐美趕超又遠遠地甩在了後邊,堅船利炮被他蔑視為“奇技淫巧”,但就是他瞧不起奇技淫巧打得他的子孫抱頭鼠竄,而他尊崇的孔孟之道雖然堂堂正正,但既不能救國,也不能富民。於是抱著子曰詩云的咸豐道光只能領著一群飽學鴻儒天天捱揍。

而到了王朝末日,基本上大同小異了:天啟崇禎趕上了“小冰河”,屬於天災;同治光緒趕上了列強入侵,屬於天災人禍。總而言之是王朝末日,大廈將傾,即使朱元璋與努爾哈赤復生,也已經無力迴天。

最後再來說說對外戰爭。明代很少有大規模的對外戰爭,朱棣平定安南、嘉靖東南沿海抗倭、萬曆抗倭援朝,在明朝統治者眼裡都不算什麼大戰役,被日韓大書特書的“壬辰倭亂”,在萬曆朝也不過是三次較大戰爭之一。打倭寇,就跟打西北的小部落頭領和東南的小土司一樣。

而清朝就比較倒黴了,僅在後期簽訂的有名的不平等條約就有三十八個,最多的賠款十億兩白銀(李鴻章簽訂,辛丑條約,後來兌現了60%),還有一次賠了二億兩(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土地最多的一次是六十萬平方公里(奕山簽訂,璦琿條約),還有一次是四十四萬平方公里(奕訢主持,明誼簽訂,勘分西北界約記)、四十萬平方公里(奕訢簽訂,北京條約)、七萬平方公里(曾紀澤簽訂,伊犁條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

至於被殺害了多少無辜百姓,似乎歷史學家們都不太關心,所以記錄都語焉不詳,似乎死個幾千萬平頭老百姓,跟滿清皇室、朝廷大佬乃至文人騷客沒啥關係,他們關心的是山河破碎而自己不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至於“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他們理都懶得理,以至於現在拍電影電視,都要避免揚州嘉定字眼,而更願意看“宮鬥”,更喜歡聽一群辮子熱淚盈眶高呼“皇上聖明”。如果有人說一兩句清朝不好,還會被口水淹沒。

為前朝修史可能要進行一下必要的抹黑,但是白紙黑字的條約誰也更改不了,即使天朝的史學家想篡改,但是“洋大人”手裡也有一份原件,這個造不了假。 既然是皇帝對比,就不能少了末代皇帝對比: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上吊了,清朝的呢?不可說,說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