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唤不醒的,是俄国人的这杯“酒”

俄罗斯的“战斗民族”的头衔 已经踏踏实实戴了许多年,各种知乎,豆瓣 ,微博上,关于俄罗斯的段子,层出不穷。

普京也成为了最被总统耽误的“网红”

俄罗斯的美女更加是不用说,个顶个儿的质量高,身材高挑 天使面孔 一致是全球的公认美女出产地。

然而,真正生活在当下俄国人们,健康状况其实是一直在每况愈下。

青年人的健康情况往往会成为国家未来考核国力的指标。但俄罗斯的年轻人却习惯性“英年早逝”。2004年,15至24岁年龄段的欧洲死亡率最高。2001年,15至60岁年龄段俄罗斯人死亡率高达42.4%,是日本和英国的四倍多,法国和美国的三倍,连以社会治安混乱著称的巴西也只有25.9%而已。

并且......

俄罗斯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统计数据表明,俄罗斯绝对健康儿童比例不超过12%。过半的俄罗斯小学生都患有慢性病。近十年来,俄罗斯少年儿童出现功能性障碍的次数增加了50%多,慢性疾病发生率上升了一倍多。俄罗斯消协还提出,这些青少年儿童膳食和作息不合理是诱发疾病的重要因素。88%的不健康率,让俄罗斯人怵目惊心。

“战斗民族”形容俄国人的极端性格大概是行得通的,但谈起身体质素,实在是让人伤脑筋。

世界杯唤不醒的,是俄国人的这杯“酒”

俄国人的人均寿命一直很低,并且死亡率极高

身体素质差,怪经济和酒精

一般来讲,公民的整体健康水平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俄罗斯人日益变差的体质自然与俄罗斯持续萎靡的经济有关。

尽管一直以大国自居,但苏联时代的俄罗斯人并没有从大国的光环中得到多少实惠。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苏联解体前夕,俄罗斯70.2%的人每天的生活费低于4.3美元

其中,在两个时期,有了剧烈演变

14年底):卢布随着原油价格暴跌伊始,(由年初的CNY:RUB=1:5爆跌到年底的1:11)俄国市场上大多经销商的产品报价并没有很快随着汇率的变动而跟进。14年底):卢布随着原油价格暴跌伊始,(由年初的CNY:RUB=1:5爆跌到年底的1:11)俄国市场上大多经销商的产品报价并没有很快随着汇率的变动而跟进。15年至今):由于能源价格持续走低,经历了连续两年的经济衰退后,俄国民众收入水平显著下降,消费能力也逐步降低。

经济差,医疗水平自然不会高,尽管宪法规定俄罗斯公民有免费医疗的权利,但俄罗斯的法律向来不能当真。现实中,在2016年彭博社的一份报告中,俄罗斯是调查的55个国家中,全国医保系统效率最差的国家;

俄国男女人均寿命悬殊过大

世界杯唤不醒的,是俄国人的这杯“酒”

寿命相差悬殊近十岁

除去经济原因之外,俄罗斯人的死亡率中,有一个突出的特征:男性的死亡率要远远高于女性死亡率。2015年,俄罗斯人的平均寿命是70.5岁,其中女性76.3岁,男性只有64.7岁,差了12岁,是全球男女寿命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而在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各年龄段人均寿命中,俄罗斯男性从5岁至75岁各年龄段,基本都在全世界150名开外。

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长是正常现象,但像俄罗斯这样差十多岁就不正常了。看一下俄罗斯历史也能发现吊诡的现象。俄罗斯男性的平均寿命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顶峰,65岁,当时与其他发达国家差不多,但随后,俄罗斯男性的寿命一路走低,但女性却一直在走强。1970年,俄罗斯男性平均寿命是63.1岁,女性是73.4岁。到了2000年,俄罗斯男性的平均寿命甚至跌破60,只有59岁,排在世界第133,女性是72岁,排名98。

论经济困难,第三世界的国家不少也深感其痛,但真正令俄国男人较于本国女性少了十年寿命的原因,就是

————酒精。

2016年末,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市,大约50人因为买不起酒而以沐浴露代替,最后中毒而死,他们的年龄基本在35岁至50岁之间。这一事件很生动地体现了俄罗斯的酒精文化。

酒喝多了,难免会出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酒精致死率排行榜中,俄罗斯高居第四,每10万人中有12.25人因酒精而丧命,前十名几乎都是斯拉夫国家。

单以男性算,数据更惊人。一项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发现,俄罗斯男性较早投奔上帝的主要原因是喝酒和抽烟,尤其是喝伏特加。55岁前因酗酒死亡的男性比例超过20%。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2年俄罗斯30.5%的死亡跟酒精有关。

“酒”,在环境与历史原因上,都在俄国人眼里留下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世界杯唤不醒的,是俄国人的这杯“酒”

恶劣的环境造就了伏特加天堂

“酒”,在环境与历史原因上,都在俄国人眼里留下了不可撼动的地位。首先,俄国地处 高纬度的苦寒之地,海域辽阔,一到冬季,便是十足恶劣的环境。众所周知,在苏德战场上的“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三大战役中,德军败给了苏军,但同时也可以说是败给了严寒,而能抗拒严寒的就是——酒。

因此,俄国作为“伏特加”的高产之地,也显得尤为自豪。因为除了御寒,它更是苦闷的俄国人哭诉自己辛酸的催化剂。自解体以来,俄国的经济并没有实质性好转,整个社会就业率极低,青年一代就已经开始对未来忧心忡忡。“酒”——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安慰

实施禁酒令的路上,困难重重。

世界杯唤不醒的,是俄国人的这杯“酒”

“反酗酒运动”海报

1985年5月17日,苏共中央发布了一系列有关禁止酗酒的决议 决议规定:

从1986年起开始逐步削减烈性酒的产量,到1988年完全停止果汁酒的生产;同时提高酒价,伏特加由每瓶3卢布上调至每瓶10卢布;

将法定饮酒年龄从18岁提高到21岁;

在减少全国各地酒水销售网点的同时将商场卖酒的时间缩短为每日14时~19时;

禁止在公共场所饮用烈性酒,对于酗酒后出现在公共场合的人处以20~100卢布的罚款(当时苏联人均月收入为180卢布),并送往醒酒所;

然而“反酗酒运动”开展后,社会主义世界常见的为了讨好上级领导而强制执行政令的现象也开始出现。官员们争先恐后地向苏共中央表忠心,纷纷表示要从根子上消灭酒精在苏联人生活中出现的机会。

原本就困难的苏联经济,因为禁酒令的颁布,打压酒厂,打击了人们“借酒消愁”的欲望,拉动经济的三大马车之一的经济开始脱缰。反酗酒运动”开展以后,从1985~1988年,苏联政府损失了670亿卢布的财政收入。这一情况严重的损害了苏联的经济

在巨大的内外压力下,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改革先行计划“禁酒令”不得不在1988年草草收场。

私酿盛行 假酒的危害加剧

在“反酗酒运动”开始之前,虽是初有成效,但当时的执政人巴尔戈乔夫不顾他人劝阻,开始加剧运动的热度,使其来势太快太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开始逐步暴露出来。毕竟酗酒是长年累月形成的恶习,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不少人想方设法来满足自己的酒瘾。

一些人开始大量购买食糖来酿造私酒,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偷偷的对外出售,结果让当时糖产量世界第一的苏联竞出现了食糖短缺,不得不采用凭票供应的方式。上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在卫国战争期间,引发了民间的恐慌。

诱人的利润更使一些犯罪团伙开始参与其中,在积累了第一桶金的同时也迅速发展壮大,其影响直到苏联解体之后。

在这样的全民恐慌风潮中,原本为了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维持国家生产的禁酒令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起到了反作用。苏联沦陷在了对酒精的渴求里。

世界杯唤不醒的,是俄国人的这杯“酒”

民众对酒精需求 只增不减

由于私酿酒的工艺不过关,酒中的有毒杂质含量远高于正常酒水,不少人因此严重中毒。

但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无法满足酒瘾,开始采用各种奇葩的代用品——香水、兑水稀释后的发胶,用面包过滤后的鞋油,甚至是有毒的战斗机防冻液。只要有酒味,就都是“战斗民族”的饮品。

世界杯唤不醒的,是俄国人的这杯“酒”

至今依然有售的“浴液”

在这样的全民恐慌风潮中,原本为了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维持国家生产的禁酒令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起到了反作用。苏联沦陷在了对酒精的渴求里。

“反酗酒运动”本是一场得到群众支持的运动,最终却被时间所抛弃。究其原因,在于执政者戈尔巴乔夫和利加乔夫过于强调速度,忽略了客观事实,让激烈的社会矛盾在一瞬间被出发。

一场本意是拯救苏联的运动,在事实上反而成了苏联解体的催化剂,并将其恶性影响通过损害苏联人身体健康的方式保留了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