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與康熙兒子都很厲害,爲何沒人挑戰朱標,卻都搶胤礽儲位

明朝的朱元璋和康熙都是歷史上非常厲害的君主,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康熙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雖然他們打造了強盛的帝國,但是對於選擇繼承人方面卻是有很大的不同。在眾多兒子中,朱元璋選擇的太子無人不服,但是康熙選的太子最後結局悲慘,原因又是什麼呢?

朱元璋與康熙兒子都很厲害,為何沒人挑戰朱標,卻都搶胤礽儲位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和康熙的兒子都很出眾,朱元璋有朱標、朱棣等兒子;康熙更是有著名的九個兒子。但是最後朱標卻穩坐太子之位,而胤礽落得個被廢的下場。總結下來有四點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繼承人選擇的制度不同。朱元璋是我們奉行的是千百年來漢族的皇位繼承傳統,就是嫡長子繼承製。朱標是馬皇后所生的第一個兒子,所以有朱標來繼承皇位無可厚非,而且甚能服眾,畢竟沒人敢說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制度不好,其他的兒子即使心有不甘但是名不正言不順,也不會有強大的支持者。

朱元璋與康熙兒子都很厲害,為何沒人挑戰朱標,卻都搶胤礽儲位

而康熙是滿清入關成為了中原的掌權者,他們其實沒有固定的皇位繼承製度。皇太極是通過內鬥,最後獲得了更多的支持,所以最後得到了皇位。康熙的皇位更像是撿來的,因為順治帝的早逝,當時從他的兒子中選擇繼承人時,雖然都是庶出但是因為清朝的皇子多有早夭,天花是威脅皇子生命的最大隱患。

而康熙當時八歲,在皇子中算是年紀大的,而且幸運的是他患了天花,卻大難不死,為了保證皇權的穩定,所以康熙得到了皇位,年少登基。到了康熙選繼承人的時候,是根據母親是否身份高貴來選擇繼承人。胤礽母親是孝誠仁皇后,他的長兄因為早夭,所以皇位自然就落到了他的頭上。

朱元璋與康熙兒子都很厲害,為何沒人挑戰朱標,卻都搶胤礽儲位

第二,就是對待其他兒子的方式不同。朱元璋在立了朱標為太子之後,就將其他兒子分封為藩王,類似於古代的諸侯國,但是權力要小一些。這就相當於朱元璋明確的告訴了其他兒子們以後你們的位置是在哪,也就避免了其他兒子對皇位的覬覦。

但是康熙的其他兒子有什麼樣的待遇呢?康熙的兒子成年後會被封為貝勒,但是隻是有名無實,沒有什麼權力,沒有什麼領地,都聚集在京城,全靠做出成績獲得皇帝的歡心,才會晉封為王爺。對於太子和自己之間的差距,其他皇子心裡肯定會有落差。當時京城是權力的聚集地,這也就為他們發展自己的支持者,篡權奪位提供了便利。

朱元璋與康熙兒子都很厲害,為何沒人挑戰朱標,卻都搶胤礽儲位

第三,就是這兩位太子的能力和地位的穩固性問題。兩位都是做了很長時間的太子,朱標奈何沒有父親活得時間長,死在了太子之位上;但是胤礽是太子之位被廢,好好的把一手好牌打爛。

朱標雖然是太子,但是從小就謹言慎行,寬厚待人,即使挑剔的朱元璋都對這位太子很滿意,在後來一直為太子朱標鋪路。朱標並不因為自己地位而去疏遠自己的各位弟弟們,對他們也是很是關心,深受弟弟們的愛戴。所以朱標 的太子之位是非常穩固的,我想如果朱標沒有那麼早死,朱棣是絕對不敢造反的。

朱元璋與康熙兒子都很厲害,為何沒人挑戰朱標,卻都搶胤礽儲位

而胤礽本人能力與其它皇子比起來其實平平,但是他還作死的荒淫無度,在康熙的眼皮底下,擅自拉幫結派,最後竟然被廢。即使他再次被複立為太子,但是他的太子之位是岌岌可危的,他的不思悔改,任性妄為,很容易被其他皇子抓住把柄,最後讓他再次被廢,所以後來才會出現九子奪嫡的血腥事件。

第四,就是教育的問題。朱元璋出身於草根,雖然最後實現了人生的逆襲,但是這也使得他不會去溺愛自己的兒子,對自己選定的繼承人更是要求嚴格。首先為兒子們選擇優秀的老師,讓他們學習仁義禮智信,並且身體力行的尊師重道。經常和老師探討兒子們的學習情況,這跟現代各位爸爸媽媽一樣,經常詢問老師自己的孩子的學習情況等各個方面。在朱元璋的影響下,皇子們自然是謹遵倫理道德。

朱元璋與康熙兒子都很厲害,為何沒人挑戰朱標,卻都搶胤礽儲位

而康熙雖然是位明君,但是在教導兒子方面卻是失敗的。因為太子生母早逝,所以康熙非常憐惜這位太子,對他甚至是溺愛。據說有一次胤礽因為上課暈倒了,康熙便怪罪老師讓太子站的時間太長了。所以可想而知,胤礽在寵溺下長大,會是什麼性格。康熙教育的失敗註定了最後胤礽這位太子會被取代。

朱元璋與康熙兒子都很厲害,為何沒人挑戰朱標,卻都搶胤礽儲位

雖然朱元璋和康熙這兩位明君的兒子都很優秀,但是朱標的太子之位穩固,但是胤礽最後卻被廢,淪為階下囚。由此可以看出培養孩子不僅要讓他們學識過人,而且還要鍛鍊他們的品格,讓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