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的嘴裡爲什麼含了那麼多的小動物?這些小動物是幹什麼用的?

JIDIJI


1978年在湖北省隨縣發現了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葬,出土了國寶級的文物--曾侯乙編鐘,還有多達15000件的文物,出土文物之眾,種類之繁多,說明他生前之奢華程度,人們又在其口腔裡發現了21件小玉器,這是何意?

真佩服古人是怎麼把這21件小動物放到已經死去了的曾侯乙的嘴巴里;這在古代叫飯含,是中國古代喪葬制度中十分重要的喪葬儀式,在石器時代就以出現,商代最為盛行,那時的習俗是死者的口腔裡不能空著,不能沒有吃的,所以人死後口裡一定要塞一些東西進去。夏時用貝,到了周時改用玉了,也有用珠、穀物或者錢幣等等。


塞進去的東西也是有講究、有等級的,飯和含是兩種不同的形式,飯指的是能吃的東西,據《周禮.地宮.舍人》記載,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含也即琀,當然就不是吃的東西了,《說苑.修文》裡說,天子含珠、諸侯含玉、大夫含璣、士以貝、庶以稻;這些都是根據死者的地位來決定的。


曾侯乙雖為地方諸侯,但也是富甲一方,生活極度奢靡,口裡塞那麼多的小動物,是希望在陰間繼續享受生前的生活,有享用不盡的美食。


遺產君


開門見山,嘴裡含了這麼多小動物,足以證明這個曾侯乙的貪婪!



曾侯乙真有錢!

古人有句話,叫“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家之富貴”,大概意思是華嚴經內容豐富,體量龐大。套用這句話來說曾侯乙墓,那就是:看了曾侯乙墓,才知道古代貴族多奢侈!

1978年曾侯乙墓挖出的文物多的嚇死人!15000件!光是黃金就有十七斤多。青銅器多少?十噸半!十噸半啊朋友們,搬家公司一趟都運不完耶。


曾侯乙真貪婪!

曾侯乙估計實在是太有錢了,不但墓裡面東西多,寶貝多,就連死人嘴巴里面也塞滿了東西,人們在曾侯乙的頭骨裡面發現了21件玉器。放在死者嘴裡的玉叫做琀。所謂“生以為佩,死以為琀”。一般漢朝以後,含在死人嘴巴里面的,就是一隻玉蟬,叫做玉琀蟬。可是想不到曾侯乙這個奇葩,嘴巴里面塞了21件晗,包括:小玉牛6個、小玉羊4個、小玉豬3個、小玉狗2個、小玉鴨3個、小玉魚兒3個。


真像標題副標題裡面說的,感覺嘴巴里面含了半個動物園。但是這個曾侯乙把小動物放進嘴巴里面,可不一定是熱愛小動物。按照他對自己陪葬的奢侈程度,可以推測這是一個富貴而又貪婪的傢伙,貪婪的傢伙把動物放進嘴巴里面,只有一種可能,貪吃。生前是個貪婪的吃貨,死了也要把這些美味的食物含在嘴巴里面,做個飽死鬼麼?


我眼中曾侯乙墓中最有價值的兩件文物

曾侯乙墓創造了多箇中國考古之最,但是在鐵錘砸歷史看來,最有價值的是兩個:第一是保存最完整的編鐘,今天還可以奏出優美樂曲;這個對研究古代音樂具有重要價值。

第二是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圖像。這個對研究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研究價值。

我的觀點:其他的金銀財寶再多,在我眼中都是浮雲,沒有文化承載的東西,終將成為過眼雲煙。


鐵錘歷史


古人重死不重生,連百姓都講究人死為大,人死了就得把他生前喜愛之物一起入土,視死如生嘛,生前享受什麼,死了更不能讓他憋屈。



&漢代玉晗蟬,寓意死者能像蟬一樣破土重生。

漢代以前,人們視玉為通靈之物,死了也要有玉石護佑,於是王侯士大夫死後的葬制就顯得非常重要。不但要把生前喜愛的器物和妻妾帶入地下陪葬,還要為其鑄造青銅機器(天子九鼎、公侯七鼎。。。),打製玉壁護其全身,還有玉覆面、玉握、玉晗、玉七竅塞(怕靈魂散失)等一應玉器,以保屍身不腐。


&商代墓葬出土的大量玉壁

正因為這樣,於是就有了我們見到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和青銅器以及金銀器。而曾侯乙嘴裡放置的二十一件小動物玉器,這是讓曾侯乙在陰間也有吃不完的肉食。

&戰國組配,下葬是必須佩戴在死人身上的。

曾侯乙作為一方諸侯(隨國雖然小了點),生前好酒好肉,死了又怎麼能沒有肉?於是就給他塞滿牛羊,死後也能好好享用。


&戰國墓出土雙聯壁

那為什麼不用玉蟬期望他能破土重生呢?其實在漢代以前,這個概念是模糊的,到了漢代玉蟬能讓死人復活的說法才明確的,於是我們就能在漢代墓裡發現大量的玉晗蟬了。
&漢代和田白玉兔,神形兼備,玉質細膩油潤,十分可愛。


風雲說收藏


謝邀。曾侯乙墓葬出土文物創造了許多“之最”,他口中出土的玉琀就是其中之一。

包括玉牛6件,玉羊4件,玉豬3件,玉狗2件,玉鴨3件,玉魚3件,一共21件。數量之多,種類之繁也是迄今為止墓葬考古同類玉器之最。




為什麼古人要在死人嘴裡放這麼多玉器呢?這要從葬玉習俗談起。

玉琀古代葬玉的一種,可能也是歷史最古老的一種。琀,即“含”,也叫“唅”,是古人入殮時放入死者口中的小型玉器,“送死口中玉也”,也叫做“押舌”,也就是民間所謂的“飯含”。

飯含習俗是中國喪葬習俗中重要的禮儀,從古至今,全國各地都有沿用。飯指放入死者口中的米或貝,含指放入死者口中的珠玉。這個習俗起源古老,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就有12座飯含葬儀的墓例,距今約5300年曆史了。商代墓葬中普遍有飯含葬俗,以後各朝各代均有出現。

玉琀葬俗也是中國“事死如事生”哲學理念的體現,《白虎通義》中說“所以有飯含者何?緣生食,今死,不欲虛其口,故含”。 生時所享,死後亦然。曾侯乙口含21件玉器,足以說明他生前的奢華程度了。

玉琀禮儀歷經經時代變遷,形式多有變化。“夏時死者飯含用貝,周改為玉”。也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據記載先秦時期形成了“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的等級分別。周至漢代玉琀形式逐漸簡化,口中含玉蟬的葬式固定下來,漢墓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墓葬基本都是玉蟬,像曾侯乙口中豐富的琀再沒有了。

關於曾侯乙玉琀就介紹到這裡,葬玉多種多樣,基本是祈求死者永存不朽之意,但諷刺的是:玉琀都不朽的保存下來,而它們的主人全都腐朽枯敗,化為塵埃了。


借櫓觀舟


這個問題先要從玉開始說。

玉石在春秋戰國時期被視為可以和各路神仙溝通交流的法器,還被認為是鬼神的食物,宋之前一直都有食玉的習慣,認為可以延年益壽。同時認為玉石可以保證屍身不腐,漢之後都有在死者放玉的傳統。

曾侯乙的嘴裡放的是什麼

曾侯乙嘴裡放了總計21只動物玉雕稱作玉琀。大小同花生米類似基本可以說是微雕了。其中包括6只牛,4只羊,3頭豬,3只鴨,3條魚,2條狗。這些玉琀寓意著死者可以在陰間繼續享用美食,六畜興旺保佑子孫後代。


曾侯乙的墓葬都有什麼歷史發現

曾侯乙的墓葬發掘成果為中國歷史甚至世界歷史都留下了深刻的一筆。

世界上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圖,先秦時期最大的青銅酒器,最早的竹簡,最早最完整的十二律編鐘音準可以媲美鋼琴,各類青銅器總計10噸(你沒看錯我也沒寫錯單位就是噸),黃金17斤之多。


這說明曾侯乙生前作為一方郡主生活是多麼奢侈,死後還要繼續享受這一切。同時也能看出先秦時期的文明科技已經達到了世界的一流水準。


一門土炮


這種東西叫口含,是斂玉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古人死後,為了達到永生的目的,就用玉石金屬將身體的空竅堵住,這樣靈魂將留在身體裡,達到永生的目的。具體到曾侯乙墓中出現的動物形玉石,同時也體現出墓主人生前富足,希望死後同樣也能享受到陽間的生活。先秦時代的墓葬文化深刻影響了漢代的葬玉文化,最有名的就屬金縷玉衣和特徵鮮明的漢八刀玉蟬含。葬玉文化的出現在上古時代就已經出現,形式從用於祭祀禮儀的玉璧,琮,訣等等不一而足,再到為甚個人身體不朽的玉器,再到製作繁雜的金縷玉衣。反應了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髮展,和社會文化不斷從神權、神話、莊重森嚴轉變為世俗的、活潑開朗的一種特徵


言寺語言的修行


食物。在宋之前,人們有食玉的習慣。把玉碾成粉,吃下去。認為有軟化心腦血管,預防血栓的發生。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曾候乙嘴裡所含的玉製小生肖動物,它是另一種功用,還是食物。在春秋,戰國時候,玉被神化了。它不禁代表人類和鬼神溝通的法器,並且是鬼神的食物功能。曾候乙,是一代諸侯,死後為鬼,死後那些生肖小動物,為什麼放入嘴裡,因為是食物。


玉之王


這些東西應該肯定是他後代放進去的,至於為什麼有這麼多,那就不得而知了。所謂的佑福後代之說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只是猜想。他後代能放這麼多陪葬品我想應該不需要他佑福了吧!貪吃之說更靠譜點,把生前喜好吃的都放至其嘴裡!


書寫餘生


謝謝邀請,這是古時的喪葬文化表現形式,文詞稱玉唅(口唅)即死者口中含玉。

這些小動物是古祭祀文化中的犧牲品(太牢)三牲等六畜。


大廚老齊


謝邀請!有專家回答的好!我想說,他陪葬了那麼些寶貝,是打算隨身帶走的,可是結局呢?所以生不帶來死不帶走,這是誰都沒轍的,秦皇漢武不能,神仙也是傳說。提醒光大土豪們,有錢活著的時候多消費些,實在用不了,那不反對分咱們些,不會罵你的。至於沒錢的,咱就踏踏實實的吧,想那些寶貝就算做夢了。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