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榮氏興學記

無錫實業家榮宗敬、榮德生經營麵粉、紡織業,頗負盛名,曾有“麵粉大王”“紡織大王”之稱。他們受維新思想影響,以實業興國。同時,熱心社會公益,致力於辦學事宜。自光緒31年(1905)至民國7年(1918),榮氏家族以榮德生為主先後辦起了11所中小學,於抗日勝利後,又辦了江南大學與漢藏佛學院。榮氏辦學在無錫教育史上是有其貢獻的。特別是榮德生“實業與教育相輔相成”“人才為先,一切得人則興”,“教育貴在實學,若虛有名,無裨實用,不如無學”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其現實意義。

榮氏家族世居無錫榮巷,原辦有榮氏公塾,供榮氏子弟讀書。清光緒31年朝廷廢科舉,興學堂,榮德生於光緒30年即感到:“吾人須對社會地方稍盡公益義務之責,故時至家塾觀察,擬改良教育。”光緒31年,由榮氏家族德生、椿年、華生、吉人、瑞馨等發起,捐資創辦公益學堂。利用榮氏宗祠東邊空地,修建校舍,於次年完工。由榮吉人任堂長。4月,原榮氏公塾生徒全部轉入公益學堂就讀。這時,榮氏實業已初具規模,深感“競爭日顯,人才不敷”,有培養人才的必需,於是在公益學堂增辦高等班級,所需經費由榮宗敬、榮德生兄弟承擔。光緒34年,榮德生又於榮巷辦競化女學校。宣統3年(1911),榮張浣芬辦榮氏女塾。

無錫榮氏興學記

無錫榮氏興學記

無錫榮氏興學記

民國成立後,榮氏企業發展較快,所辦企業在不斷擴大和增多,更感“人才不足”,並認識到“事業之成,必以人才為始基也”。榮德生早就有“冀無錫工廠林立,學校林立”的家鄉美好前途的憧憬。榮德生隨著實業的發展,在家鄉連續辦了7所小學和一所附屬高等小學。先後是:民國元年(1912)在榮巷添辦競化女子高等小學校,翌年在梅園辦公益第二小學,在大渲辦公益第三小學,在下餘巷辦公益第四小學。民國4年在河埒口辦競化女子第二小學,在仙蠡橋辦競化女子第三小學,在大徐巷辦競化女子第四小學。榮德生曾雲:“餘每至家,必以學務計劃進行,希望造就人才。”榮德生不僅在經費上全力承擔和選聘教師上煞費苦心,而且還經常到所辦學校視察,多次參加學校的活動。當時地方報紙曾多次報道,榮德生與師生們一起登惠山、遊太湖、去梅村訪泰伯故址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數年內,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及戰後恢復,一時無力顧及向外擴充,暫時放鬆了對我國的經濟侵略,洋貨相應減少,紗布價格猛漲,紡織業大獲其利,中國民族工業乘機崛起,許多紡織廠相繼興辦,榮氏企業也得到了發展和擴大。榮氏在擴展實業中,更感到單辦小學不能適應現代工業對技術管理人才的需要,民國8年榮德生決心在榮巷創辦公益工商中學。榮氏兄弟共出資10萬銀元新建校舍,購置的設備在當時較為齊全。共建教室10間,宿舍20間,辦公室10多間,大禮堂1個,籃球、網球、足球場地各一片。另外還建有學校公園、農場、池塘及其他設施。聘請教育家胡雨人任校長。設工科、商科2班,每班招收學生50名,招收高小畢業生,一年預科,三年本科,四年畢業。榮氏辦學崇尚“實用”。榮德生曾對師生說:“隨所學而入事業,學用相當,不患無事,不憂無才,合吾國人多之社會事業也。”學校所設課程,除修身、國文、英文、代數、幾何、理化、史地、體操等普通課外,工科設應用力學、機械製圖、投影畫等課程,商科設工業簿記、銀行會計、成本會計、珠算等課程。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學校設實習工廠,廠內設有木工、金工、機械等車間,為榮氏實業檢修機械和製造零配件。另外還開辦小銀行、小商店等供學生實習。為了讓學生接觸社會實際,還組織學生去工廠、商店、銀行等單位實習。該校先後歷時8年,招收學生300名,畢業五屆,計200餘人,所任教師大都是知識淵博,學有專長者,如楊蔭瀏、劉天華、錢聲一、華印椿、蔡虎臣等。學生中人才輩出,如孫冶方、錢偉長、錢鍾漢、厲無咎、錢仲韓、榮毅仁、榮爾仁、榮伊仁、薛永輝、陳鳳威等。而且服務於榮氏企業中的學生,有不少都成了得力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員。到民國16年4月,國民革命軍北伐,光復無錫,公益工商中學停辦。為了繼續培養榮氏子弟及為企業培養管理與技術人才,在榮氏私人花園——梅園開設豁然洞讀書處,分甲、乙兩組,甲組為高中,乙組為初中。根據榮德生《行年記事》語:“秋間,與錢孫卿先生商酌變動章程,開辦豁然洞讀書處,錢先生為主任。訂定課程:國文、英、算、國術為主。聘請朱夢華先生教國文,英、算許心魯,國術侯敬輿。收生念名,住於梅園中,早夜但聞讀書聲。初高中均縮成二年畢業。考升大學都取,有習學外國者。”豁然洞讀書處是以榮氏子弟為主,另外還招收了一些由教師、職員介紹的學生。錢偉長也曾就讀於此。豁然洞讀書處所辦的初高中雖縮成二年,而所畢業的學生或考取大學,或出外留學。以後大都有所建樹。抗戰開始,讀書處停辦,前後歷時10年。

無錫榮氏興學記

1919年建造的公益公商中學校舍

20年代後期,國際資本主義捲土重來,市場競爭劇烈,榮德生深感要提高實業的競爭力,尤先在於提高產品檔次,除改進設備外,關鍵在於提高企業職員與工人的文化技術素質,於是先後舉辦了“職員養成所”、“機工養成所”、“女工養成所”。民國17年,榮德生之子榮爾仁任申新三廠助理,在榮巷原工商中學內,辦了兩期“申新總公司職員養成所”,聘請由英國曼徹斯特紡織工學院學成歸國的沈泮元任主任,招收高中與中專畢業生,半天學習理論,半天下廠實習,期限兩年,前後兩期,共畢業81人,分配至無錫、常州、上海、武漢等地榮氏企業中任技術管理工作,以無錫留用最多。唐榮源(德生婿)、榮一心先後從美國學成歸來進入申新三廠後,又辦了以培養車間領班級工務管理員為主的第三期職員養成所,並親自講課,以求提高企業中在職中級管理人員的理論、技術、文化水平。榮氏企業通過養成所培養人才,得益非淺。

無錫榮氏興學記

公益工商中學學生在練習打字(攝於1942年)

榮氏從1930年起在申新三廠推行“勞工自治區法”。榮德生認為:“自治設備日臻完備,進廠先教識字,落工習副業,非實習不能派事,女工非由養成班學過不能工作。”因此,榮氏又在企業中辦了多期的“機工養成所”,與“女工養成所”,從提高工人的文化入手,以提高工人掌握先進技術的能力,通過培訓,為企業培養了大批熟練技工。從而提高了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與社會競爭力。

榮氏通過辦學校和辦養成所收到實效,但感到需要培養一批更高級的人才,擬在無錫辦一所大學。先議將復旦大學遷錫,校址選在閭江,準備購地一千畝,但因抗戰軍興而停止。抗戰勝利後,榮氏在恢復實業的同時,由榮德生之子榮一心策劃,籌建江南大學。1947年夏開學,共招收新生300人。設文學院、農學院、理工學院三院,下設中文、外語、史地、經濟、機電、化工、數理、農藝、農機制造等九系。1948年增設麵粉專修科。榮氏以重金聘請名家來校任教。共有教職員74人,首任校長章淵若。任教者有:中文朱東潤、吳白匋,歷史錢穆、王庸,外語張雲谷,數學金聖一,經濟史夏炎德,農業金善寶,食品工業朱寶鏞,電機秦宏濟、朱正元,工業管理夏宗輝,體育陳陵等。錢穆、韓雁門、顧維精分別任三個學院的院長。學校成立校董會,吳稚暉任董事長,戴季陶、榮德生任副董事長,還請一些知名人士為董事。學校開始為臨時校舍,分設於榮巷原公益鐵工廠、榮德生家宅、梅園三處,1948年春後灣山新校舍落成,遷入新址。學生學習年限為四年、三年,1947-1948年兩年各招生300名,1949年春解放後,學校成立校務委員會,榮毅仁為主任委員。1952年全國大學院系調整,各系分別組合併入上海、蘇州、南京、揚州等地高校,學校撤銷。共辦5年,正式畢業學生約400餘人。

無錫榮氏興學記

公益工商中學大禮堂(1947年至194年,曾被用作江南大學臨時校舍)

無錫榮氏興學記

公益商業中學校尚科第二界畢業生合影,後排左六為榮德生先生,攝於1924年6月

無錫漢藏佛學院也是榮德生捐資於民國36年春創辦的,地點在梅園開原寺。開原寺是民國19年由榮德生與廣福寺量如和尚商定,由上海三新總公司出資10餘萬銀圓建造的。漢藏佛學院聘量如和尚任院長,超一和尚任副院長兼教務主任,有學生30人左右,學生中來自四川、甘肅的有12人,其他通過招生錄取。解放後,量如、超一兩和尚離錫,學院停辦。

榮氏為了培養自己實業的接班人,向西方學習管理知識與科學技術,選送子女出國深造。榮德生囑咐說:“在外不必以學位為目標,只要在事業上學會實用本領,一生受惠矣。餘歷觀留學歸來致力於事業者多有成就。”榮氏後來事業上得力的繼承者,大都是經過出國深造致力於實用的榮氏子弟(包括女婿)。

榮氏除創辦學校外,還辦了l所圖書館和1個研究所。在民國初年於榮巷辦大公圖書館,藏書20萬冊,其藏書不僅可與無錫縣圖書館相媲美,在江南也是有名的。解放後,榮氏獻出該館全部藏書給無錫市圖書館,其中不少珍本。民國33年抗戰期問,榮氏為了從事企業經營和紡織印染的研究工作,在重慶創辦了公益工商研究所,並設有實驗工廠。

無錫榮氏興學記

大公圖書館

解放後,榮德生曾多次到所辦學校視察,並予以關心。1985年7月,為了表彰榮德生熱心公益、辦學桑梓的業績,無錫市人民政府決定將無錫大學改名為江南大學。1986年榮毅仁曾到公益中學與江南大學視察。並代表榮氏家族向江南大學捐贈了300萬元,其中200萬元建造“公益圖書館”,100萬元設立“公益獎學基金”,在基金每年利息中抽3000元作為公益中學學生獎學金。

文章來源:《無錫市教育志》(1994年3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