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学生会任命引热议,反映高校改革的难解悖论,您怎么看?

中山大学学生会任命引热议,反映高校改革的难解悖论,您怎么看?

2018年7月19日,中山大学学生会微信公众号发布一份学生会干部任命,其中公示了两百多个学生干部岗位。这份任命公告与现实中的政府任命文件极其相似,尤其是在“秘书机构”和“组成部门”两层级中,还特别标明了职位是“正部长级”还是“副部长级”。

中山大学学生会任命引热议,反映高校改革的难解悖论,您怎么看?

这份任命公告一经发布,立即引发网友热议,基本上都是批评的意见。其批评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形式上与政府的运作极其类似。不仅是这份任命公告,而且所报道的学生会会议也极其类似:听取学生会主席作报告,报告中提出学生会综改三步走战略,常委会并与会学生集体讨论,团委副书记作总结讲话,最后是“胜利闭幕”。

二是机构与职位的设置与政府的运作极其类似。学生会分秘书机构、组成部门、办事机构三个层级,机构齐全,涉及学生工作各个领域,而在“秘书机构”和“组成部门”两层级中,还有“正部长级”与“副部长级”的头衔。有网友调侃“中山大学圆你部级领导梦”。

几乎所有批评都认为,这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一种体现,是对大学精神的一种讽刺。

这些批评在理论上都没有问题,大学,当然要维护和传承大学精神。但是

换一个角度,事情就不是那么简单。

大学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引导学生尽早的适应社会。这是很多人所追求的,也是近来许多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诚然,大学应当追求学生学业与学术的进步,但是,大学生总要走上社会,在他走上社会之前,不能对社会现实一无所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说大学生活理应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预演,也没有太大问题。

作为大学老师,笔者经常听到实务部门的一些人士对大学毕业生提出要求:要会做人,要会办事,不能把书读死了,要通点人情世故。在大学这个相对封闭狭小的空间里,要培养出这么多适应社会的特质,当真不易啊。

很多人认为级别是官僚化的一种体现,但是其实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于级别的重要性就已经有了基础的认识。大家都能接受的一种观念是,985高校>211高校>其他普通高校;一本高于二本,二本高于三本。尽管这两种级别分类现在已经被废弃不用了,但仍然会有其他的分类方式;更能产生实质影响的,则是对级别的一种追求。

既然我们承认关于高校的这种分级,必然的推论是,985高校的校长级别要高于211或其他高校的领导级别。大学的校长为什么要有级别?因为这个社会“认”级别,如果校长没有一个很高的级别,那么他跑到社会上办事情,也就见不到高级别的领导了,一个科长就把他打发了。

既然大学校长是按照行政化的方式来定位,那么他管理大学的方式也必然是行政化的。在现实中,他必须用行政化的方式来整合大学的人力和物力来应对各种行政化的考核,不然很可能又要降级了。而这种行政化的方式会有联动效应,必然会传导到各个学院,各个系科,直至学生组织。

很多人对中山大学学生会开会的方式颇有微词,但问题是学生会的会该怎么开呢?既然社会上各个机关、单位的会都是这么开的,为什么学生会开会不能这么开呢?既然社会上各个机关、单位的任命,都是以这种方式公告,为什么学生会的任命不能以这种方式公告呢?

每一名大学老师其实都希望有一种一以贯之的大学精神,经由自己传承给学生,让他们获得独立自主之人格,成为国家之栋梁。但每一名大学老师也同样担心一个事情——有一天,毕业后的学生跑回来责问:老师,您讲的怎么跟社会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呢?您不会骗我吧?

我们一方面主张大学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又主张大学的运作不可模仿社会的实际情况,这不是矛盾吗?这会让我们的学生无所适从,会让学生毕业后觉得大学教育很虚伪。

在这个意义上,大学行政化痼疾难去除,其根源并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整个社会的过度行政化,以及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对于行政化的内在偏好。

笔者并不反对大学精神,在此只是将问题明晰出来,供进一步思考。

您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