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133团团部驻地一一桃花镇

2004年7月,第8师师市党委对农牧团场实行体制改革,132团进入133中心团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133团团部驻地一一桃花镇

132团

  • 在沙湾县与乌苏县交界处,团部驻地红光。

  • 东南距农八师师部石河子市111.5千米、沙湾县77千米,西南距奎屯市53.2千米,北距克拉玛依市132.1千米。

  • 隶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下辖单位34个,其中农牧业连队16个。

  • 土地面积463.21平方千米,其中种植面积10.59千公顷,人口13 222人,其中汉族12 973人,在岗职工2 767人。

  • 前身为1958年3月成立的农七师下野地第五场(以下简称下五场)。

  • 1958年10月,隶属农七师下野地第一管理处管辖。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133团团部驻地一一桃花镇

  • 1962年8月,下野地第六农场并入下五场。

  • 1969年7月,兵团统一农牧团场番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七师第一三二团。

  • 1975年3月,兵团建制撤销,同年5月,农七师建制撤销,归属石河子地区,改称石河子地区一三二团场。

  • 1978年8月,石河子地区撤销,成立石河子农工商联合企业,与石河子市合署办公,改称石河子企(市)一三二团场。

  • 1981年12月,兵团建制恢复,1982年5月,农八师建制恢复,改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八师第一三二团。

  • 以农为主,主要种植棉花,主要工副业产品有皮棉、食用植物油等。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133团团部驻地一一桃花镇

  • 交通方便,沙六省道(老沙湾~六十户地)S312660802线、沙钟省道(一三五团~一四四团)S228660806线,穿境而过,镇红县道(镇前村~红光镇)X285660803线,通向部分连队。

红光镇

  • 自然镇。

  • 因其酿造的“红光大曲酒”,声名远扬,1983年全国地名普查时命名为红光。

  • 居住区面积1.75平方千米 ,人口4 100人。街路布局整齐,主要街道有清华路、商业路、环城路、青苗路、曙光路、开拓路等。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133团团部驻地一一桃花镇

  • 有农贸市场等国营有、私营商业网点

133团

  • 在沙湾县境内,团部驻地桃花镇。

  • 东南距农八师师部石河子市西北102千米、沙湾县城70千米。

  • 隶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

  • 下辖单位34个,其中农牧业连队16个。

  • 土地面积281.2平方千米,种植面积7.313千公顷。

  • 人口15 401人,其中汉族13 554人,在岗职工3 379人,少数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133团团部驻地一一桃花镇民族占总人口的11%。

  • 前身为兵团水利工程处三团、一团、二团等单位。

  • 1957年11月,兵团水利工程处发布命令,以水工三团机关为主在下野地组建下野地第四农场。

  • 1958年3月,移交农七师管辖,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七师下野地四农场。

  • 1958年10月,隶属农七师下野地第一管理处管辖。

  • 1969年7月,兵团统一农牧团场番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七师第一三三团。

  • 1975年3月,兵团建制撤销,同年5月,农七师建制撤销,归属石河子地区,改称石河子地区一三三团场。

  • 1978年8月,石河子地区撤销,成立石河子农工商联合企业,与石河子市合署办公,改称石河子企(市)一三三团场,

    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133团团部驻地一一桃花镇

  • 1981年12月,兵团建制恢复,1982年5月,农八师建制恢复,改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八师第一三三团。

  • 2004年7月,师市党委对农牧团场实行体制改革,一三二团进入一三三中心团。

  • 以种植棉花为主,特产有早熟葡萄有京亚、京秀,晚熟葡萄皇家,红富士苹果等,主要工副业产品有皮棉、脱脂棉、酱豆腐、食用植物油等。

  • 交通方便,沙六省道(老沙湾~六十户地)S312660802线、沙钟省道(一三五团~一四四团)S228660806线,穿境而过。

桃花镇

  • 自然镇。

  • 因其团部广栽桃树,每年春季桃花盛开,又因1961年以后,下四场为兵团司令员陶峙岳牧草田轮作试验农场,1983年全国地名普查时命名为桃花。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133团团部驻地一一桃花镇

  • 居住区面积1.71平方千米、人口3 730人。

  • 街路布局整齐,主要街道有7纵6横,南北纵向依次为国光路、健康路、青年路、团结路、育才路、光明路、开拓路;东西横向依次为南湖路、桃花街、幸福路、长江路、黄河路、北纬路。

  • 有步行街1条,农贸市场1个,商业网点76家。

第8师133团

  • 位于新疆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东经85°04′--85°21′,北纬44°38′--44°58′。行政区划在沙湾县境内。东部与134团以沙干渠为界,南与141团以西岸大渠为界,西部与130团接壤,北居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

  • 单位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30.6千卡/平方百米,属太阳总辐射量最大和有效辐射率高的地区,光能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增产潜力大。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133团团部驻地一一桃花镇

  • 年平均气温5.9℃,7月份为全年最热月,平均气温25.4℃。历年平均≥10℃的积温为3857.7℃,无霜期年际变化较大,一般在147-191天之间,平均166天。热源完全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特别适宜葡萄生长。

  • 单位降水较少,蒸发强烈,年平均降水量89-220毫米,4-10月的作物生育期降水平均84毫米,占年降水总量的71.79%,年平均蒸发量1440-2205毫米,蒸发量为降水

  • 量的16.6倍,年平均相对湿度61-62%。

  • 主要自然灾害:霜冻、干热和沙尘暴。

  • 133团为灌溉农业,农田用水主要靠玛纳斯河引水,由下野地垦区西岸大渠引用大泉沟和夹河子水库库水进行灌溉。全年场口引水量为9500万立方米。全团现有农用机井90眼。2005年提取地下水1800万立方米左右,全团地下水储藏量9000万立方米,地下水的利用潜力还很大。

  • 133团土地资源较丰富,全团土地连片,地势平坦,质地适中,盐化较轻,便于耕作,虽肥力较低,可改造提高。全团耕地面积23.53万亩,土壤有机肥质0.45-1.3%,必需加大施肥,改良土壤,提高肥力。

    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133团团部驻地一一桃花镇

  • 133团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发建设的

  • 军垦农场,经过五十余年的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农为主,工、农、建、商综合发展的现代化农场。该团现有总人口26525人,下设桃花、红光两个镇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7728人,农业劳动力3923人。

  • 2008年土地面积10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35350亩,棉花面积172000亩,粮食作物面积28950亩,林果面积28270亩。

  • 自建团以来,经过几代军垦职工的开发建设,农场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具有较强的实力,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积累,团场经济经历了跨跃式的发展,资本雄厚。2008年团场总资产71730.07万元,资产负债率62%,利润总额1279万元。职均收入19411万元,银行信誉AAA级。

  • 2008年实现全团生产总值3.14亿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3万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21万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1018万元,增长16.9%。新疆建设兵团第8师133团团部驻地一一桃花镇

  • 133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苹果、葡萄等果品的试种, 2007年全团葡萄面积11008亩,其中2005年新建5000亩, 2006年新建3024亩,挂果2070亩,2007年新建1500亩,种植品种为无核白鸡心、无核紫、克瑞森等。

  • 133团的农网改造工程已于2002年完成,工、农业生产用电和居民生活用电都能有效供给。

  • 133团有较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奎下公路东西横穿团部而过。团部通向全团各连队的公路约150公里已全部硬质化,交通运输方便。邮电、通讯、电视、电话网络已覆盖全团范围,有线电视入户率100%,程控电话入户率80%,信息通讯便利快捷。

  • 133团设置有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科技服务站,病虫害测报站,土壤养份监测中心及农机服务部门等机构为全团生产单位和农户提供较全面的农技服务。(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此表示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